星辰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缺銅,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星辰玖,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盧象升在懷慶府忙著剿反賊救鄭王,張斌也沒閒著,銀票的事情處理完以後,他便開始著手整編水師了。

隨著最新一批戰艦下水,他手裡的鎮遠巡洋艦已經達到了三十艘,威遠戰列艦更是達到了恐怖的七十艘,戰艦數量已然破百。

同時,王徵和孫元化他們也傳來訊息,高雄鑄炮廠那邊銅不多了,威遠戰列艦是裝備不了幾艘了,下半年的造艦計劃還要不要繼續呢?

水師可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什麼事比這個更重要了,他收到訊息,立馬放下手中所有事物,帶著俞成龍等水師將領奔赴高雄,商討下一步戰艦的製造計劃,或者說水師的展大計。

他麾下的水師數量一直是六萬左右,沒有怎麼減員,也沒有進行過招募,這主要是因為水師需要一定的『操』船技巧和海戰技能,培養不易,同時也是因為他手底下的戰船和戰艦正在更新換代,還沒達到裝備六萬人的規模,所以,他並沒有急於擴充水師。

他原本是想著等戰艦足夠裝備現有水師了,再擴充水師規模,邊生產戰艦,邊『操』練新兵,這樣戰艦一造出來,招募的新兵馬上就能形成戰鬥力,這才是穩妥的展之計,沒想到這會兒銅都不夠了,戰艦就要瀕臨停產了,怎麼辦呢?

高雄造船廠的大會議室裡,張斌高坐主位,左邊是以俞成龍為的一眾水師將領,右邊是以王徵為的一眾裝備製造管理人員,一場關於水師展大計的討論就這麼開始了。

張斌先開口道“根據長庚的估算,鑄炮廠那邊儲備的粗銅如果用來鑄造火炮,最多還能裝備五艘威遠戰列艦,也就是說,就算我們生產再多的戰列艦也沒有火炮了,造出來也只是個空殼子,接下來該怎麼辦,大家有什麼建議沒?”

這可是個大問題,眾人都不敢隨便表意見,張斌介紹完之後,在座的眾人一個個都皺眉沉思起來。

過了半晌鄭芝虎見所有人都不開口,終於忍不住提議道“大人,我們不是繳獲了二十多艘荷蘭人的級戰列艦嘛,那東西沒有風度就奇慢無比,而且荷蘭人的火炮裝填彈『藥』也相當的麻煩,根本就不適合海戰,不如我們把上面的火炮全拆下來,重鑄一遍,做成新式佛郎機炮,這樣,後面二十艘威遠戰列艦的火炮不就有了嗎?”

接下來的計劃還是十艘鎮遠巡洋艦和二十艘威遠戰列艦,鄭芝虎的辦法貌似是把問題解決了,其實不然,張斌搖頭道“這只是應急只法,造完這一批又怎麼辦呢?大明各地的粗銅可都被我們收的差不多了,也就是說,以後要收購粗銅很難很難了,我們要做長遠打算,不能只顧著眼前。再說了,荷蘭人的火炮裝填彈『藥』雖然麻煩一點,『射』程卻相當不錯,用來做岸防炮還是很不錯的,我們沒必要融了重鑄。”

鄭芝虎見自己建議被否,立馬挺直腰板,一本正經的坐在那裡,不做聲了,就好像剛提意見的不是他一樣。

這時候他旁邊的鄭芝豹也忍不住提議道“大人,要不我們找個銅礦自己挖吧,福建和廣東這麼大的地方,銅礦總有的吧,我們直接派屯衛去挖,這樣不就什麼都解決了?反正他們也沒什麼事,閒著也是閒著。”

張斌聞言,不禁啞然,要能挖他不早就派人去挖了,還會召集大家商議嗎。

他搖了搖頭,直接對宋應星道“長庚,你來解釋一下吧,這個你比我熟。”

宋應星連忙拱手謙虛了一番,這才解釋道“鄭將軍,福建和廣東自然是有銅礦的,但是,金銀銅鐵等礦,皆為官營,要想開採,必須向朝廷繳納五成以上的所得作為稅賦,而且,大明的銅礦含銅量都很低,百餘斤礦石僅能煉出十餘斤粗銅,如果再算上器具、鉛石、火炭、工食之費,挖礦其實就是個賠錢買賣,挖多少就賠多少!”

這意思很明白,不是沒有銅礦,而是開採銅礦不但要交很重的稅,還要購買各種生產和提煉物資,還要付人工費,還要負擔礦工的伙食之費,沒有一點好處,光剩下賠錢了。

其實,萬曆朝以前並不是這樣的,一開始,金銀銅鐵礦的開採稅率並沒有這麼高,也就十五稅一,還不到一成,而且,那時候的礦石含量還算可以,承包官營礦場,組織人開採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是,後面稅賦慢慢增加,到嘉靖朝就已經漲到差不多兩成了,那時候利潤已經十分微薄了,所以,很多礦工都開始另謀出路,像名震天下的戚家軍,有很多就是義烏的礦工,他們寧願選擇去打仗,去拼命,也不想採礦了,可見礦場收入之少。

到了萬曆朝,就更加不行了,神宗為了斂財,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橫徵暴斂,金銀銅鐵礦開採的稅率節節攀升,官營礦場開始6續倒閉關門,根本就沒什麼人願意承包官營礦場的開採業務了。

像比較有名的就是萬曆二十八年,最大的官營礦冶,遵化鐵廠破產,大明從立朝之初生鐵產量是世界其他各國總量的兩倍以上,一躍而跌到懸崖底下,連經營都無法經營下去了!

甚至,那些太監礦監『逼』的煤礦都瀕臨破產倒閉了,像萬曆三十一年,京城門頭溝煤礦的採煤礦工和運煤腳伕就擁進京城,來了一次大暴動,太監礦監『逼』得各地平民百姓造反之事,當然不止此一端,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到了萬曆朝,大明官營礦場大部分都瀕臨破產,到了天啟朝,魏公公隻手遮天,太監充當的礦監和稅使斂財更加肆無忌憚,各地暴『亂』不斷,官營礦場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也就是說,天啟朝之後,大明官營礦場其實已經沒人採礦了,金銀銅鐵甚至是煤礦其實都是民間的豪強在組織人偷偷開採,根本就滿足不了經濟日益展的需求,所以才會有東瀛、歐6,甚至是美洲的銀子大量流入大明的情況出現,沒辦法,做生意要銀子,而大明官營的銀礦已經差不多停產了,私自偷挖的產量也就那麼一點,根本就滿足不了市場對於銀子的需求。

銅礦同樣如此,現在不是沒地方採,而是採了反而要賠錢,當然,私挖銅礦還是有點利潤的,但是,容易找到的銅礦基本上都被找到了,以這會兒的探測技術,根本就找不到什麼富礦,想私挖也沒地方挖去啊!

這個問題相當的尷尬,張斌也沒辦法解決,除非崇禎話,減免大部分稅賦,鼓勵開採,不然,粗銅產量根本就提不上來。

崇禎這會兒正缺錢呢,他又怎麼會同意減免稅賦呢,所以,自己去挖銅礦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劍舞乾坤:風雲再起

吃西紅柿吐番茄皮

妖:羽

湖龍

魔淵傳續集

祭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