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牧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九十三章 總裝完成,超凡大航海,北海牧鯨,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當今這個鉅艦大炮當道的風帆戰艦時代,理論上體型越大、艦載火炮越多則戰鬥力越強。

這也是各國軍方六級戰艦最初分級標準的由來。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希留斯帝國醞釀已久卻最終胎死腹中,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傳奇戰艦——“海上王權號”。

設計排水量5826噸,四層火炮甲板,各種艦載火炮170門,由“詛咒學派”承建。

要知道目前各海權國家最強的一級戰列艦最多也不過110門艦炮而已,在希留斯高層的設想中,如果這艘“海上王權號”真的能夠從圖紙化作現實,必將成為真正的海上霸主,沒有任何一艘戰艦有資格做它的對手。

船舶工程師們的思維,明顯侷限於前裝滑膛炮這種武器的攻擊方式,力求最大限度發揮炮火威力。在精準度全靠運氣的時代,作為海上移動炮臺當然是裝載的火炮越多越強。

但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之上。

至少以艾文超脫時代的視野看來,戰艦的戰鬥力、戰場適應性與體型之間並非是正相關的關係。就算航母想要發揮戰鬥力都需要一整個航母戰鬥群配合,更不要說這個時代區區的風帆戰列艦了。

從風帆戰列艦到蒸汽鐵甲艦,再到現代軍艦。艾文的大腦中有完整的技術升級路線,當然準備一步到位。

至於船舶工業技術只是一知半解怎麼辦?技術不夠巫術來湊。

那巫術還不夠呢?氪金來湊!

但具體的造艦步驟還是按照通用方式進行,船體構件加工→船體結構總裝→下水→舾裝→海試→建造完成。

如果按照正常的造船設施標準去進行要求,哈特拉法港的船塢無疑是不合格的。

建造時船體朝向大海保持1/20的傾斜,在這裡排列龍骨墩、腹墩……並在上面組裝船體。大部分船臺考慮到下水時的需要,會預先確定下水臺的位置,有的還設定了下水用的結構和軌道等等。

在數年如一日的建造過程中,一系列裝置、設施、修造步驟複雜至極,卻在此時被艾文使用巫術通通取代。

而且他第一步的造艦計劃不是幾年而是幾個小時。

呼——

在生機勃勃的翠綠色光華環繞中,草木簌簌生髮不絕的聲音在大型船塢中持續迴盪。

一根又一根被剝掉樹皮、質量稍次的邊材,只剩下烏沉沉芯材的“寶樹”,被重新注入了生機,不斷蠕動著與身邊的船材重新生長到了一起。

在圍觀者們歎為觀止的目光中。

先是徹底融合為了一棵橫躺著的巨樹,然後慢慢化作一枚由二十道粗壯根鬚支撐而起,離地一米的巨大紡錘形木繭,總長度已經接近了一百四十米。

此時控制這棵“巨樹”的生長方向的權利,已經完全交到了艾文的手中,安琪只是作為穩定“活化靈光”的輔助。

對凡人來說幾乎無法精密加工的超凡船材,在他的手中就像是橡皮泥一樣柔軟。

第一步,龍骨塑形。

也就是標誌著造艦開始的第一步:鋪龍骨。

風帆戰艦之所以必須要有龍骨,是因為使用優良的木材進行拼接製成方木,作為縱向船底構件之後,非常便於木船建造以及保證後續的結構強度。

這樣的龍骨延伸向艏艉兩端,再利用木板拼接,既是木板的端向連線部,也是船體骨架中最大的受力支撐,保證戰艦不會在風浪中散架。

但是對現代軍艦來說,已經全部採用高強度的鋼鐵結構打造,承力已經分散到了整個船體,雖然還是叫“龍骨”卻已經不再是風帆戰艦那種意義上的“龍骨”了。

在艾文對戰艦“V”形船底的設計中,除戰艦內部中內龍骨或中縱桁這些構件外,中縱線的船底板也是龍骨的一部分,叫做平板龍骨,艏艉延伸至與艏艉柱接攏。

甚至大多數的現代大型軍艦,根本就是先分段建造再透過後期焊接而成,優秀的材料保證了船體的結構強度。

就是不知道,當初能夠使用全金屬材質建造一百二十米長、排水量五千噸的“蒸汽堡壘號”,到底掏空了王國積累了多久的家底。

簌簌簌簌……

支在半空中的紡錘形“木繭”隨著艾文的指揮,從船底開始一點點變形化作整體上的“V”形,內部中內龍骨、旁內龍骨、肋板、流水孔……等等結構依次成型。

在“資料化視野”的精準控制下,就算是小數點後兩位的偏差都不可能存在。

當然。

作為一種天然生長而來的材料,“寶樹”確實了逃不開木材的通病,內部其實是由許多木質部纖維平行排列而成,這些纖維彼此之間的連線強度,遠遠趕不上一整根纖維的內部。

在這一點上,不像是鋼鐵在微觀層面是一種結晶的狀態,而在宏觀上是完全連貫的,這決定了鋼鐵具有良好的宏觀機械效能和力學傳導效能。

不過。

對已經長成並採伐下來的木材,凡人雖然沒有絲毫辦法,卻完全難不倒艾文。

在重新生長塑形的過程中,一根根比鋼絲還要柔韌的木質纖維,像蛇一樣自行編織交叉在船體結構內部化作了網狀的增強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家鄉月明

東山明月

賣身做千金

林曉筠

重返1995

刺老芽

穿成惡毒後孃,帶崽搬空仇家庫房

我愛吃肉肉

赴宴者

嚴歌苓

小月前本

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