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9章 來自海上的威脅,大明太子我的隱藏人格被老朱揭曉,我是小民,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離開書房,朱高熾立即前往文書庫,取出了明朝的地圖,攤開在桌面上,仔細研究。

在東南方向,是一條漫長的海岸線,沿線分佈著幾十個重要的港口。他對整個明朝的地緣政治並不太熟悉,但這張地圖非常詳盡,一眼望去,就能清晰掌握局勢。

自唐朝到宋朝,海運業似乎蓬勃展,中原的貨物透過一艘艘大船運往遠方,換回的則是一船又一船的白銀。

“泉州!”

朱高熾的手指落在一個紅色標記上,低聲說。

這是全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擁有東南沿海最大的港口,其帶來的財富佔據了明朝國庫收入的六分之一。作為貿易重地,自然有軍隊駐守。

當然,這裡也是海盜頻繁出沒的地方。

對明朝的百姓而言,倭寇只是海上漂泊的異類,他們對這些混蛋的來歷不感興趣。小小的日本島,每年還需嚮明朝購買大量物資。

嚴格來說,如果明朝切斷與日本的往來,可以直接令他們陷入絕境。然而,那些追逐利潤的商人顯然不會同意這麼做。

控制了一個國家的貿易,就能從中賺取鉅額財富。

然而,日本國內環境複雜,長期戰亂持續了幾百年,戰亂很快催生了難民。為了生存,他們只得漂洋過海,尋找一絲生機。

朱高熾一邊看著地圖,一邊翻開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這是前朝記載的日本展歷程,標註了每個時期國家都在做什麼。

日本不禁武,允許平民持有武器,這是海盜禍亂的根源。他們崇尚所謂的武士精神,幾乎每個成年男子都佩帶長刀。

隨著大6與日本之間航線的逐步完善,海盜們為了逃避國內戰亂,夢想著去富饒的明朝一夜暴富。

他們打著與大6貿易的旗號公然穿越大海,然而還沒登6,就看到了一艘艘滿載物資的船隻。貪婪之心湧起,他們在慾望驅使下,握緊手中的刀,衝向了防衛薄弱的大船。

看著手中的歷史書,朱高熾皺緊了眉頭。這些倭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果規矩地與明朝交往,或許能將他們展為附屬國。現在他們在海岸線附近如此囂張,完全是自尋死路...

實際上,當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後,他就察覺到南方的倭寇是個問題。但那時候,他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北方,覺得那些小國的騷亂對他來說不算什麼。等他平定了北方的威脅,對付倭國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

於是,他採取了和解的策略,派使者去倭國,又是給錢,又是送東西,希望倭國能收斂一些。然而,倭國的領導層頻繁更迭,國內沒人真正掌權,使者帶去的國書在戰亂中一次次丟失。

不僅如此,倭國的野心更大,擁有了擴張海上勢力的能力後,竟然公開派船穿過海洋,登6大明的土地。可惜朱元璋忙於北方的戰事,無暇顧及,只能派出一小部分軍隊去鎮壓。

儘管大明的虎賁軍一次次挫敗了倭寇的入侵,但沿海的百姓卻飽受苦難。他們靠海為生,戰爭一來就不能出海捕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同時,大明漫長的東海岸線讓倭寇的小船得以靈活行動,像蒼蠅一樣時不時騷擾,雖然不是致命的打擊,但也讓人煩躁。

朱高熾深知,如果倭寇的混亂不能徹底解決,將來會給大明帶來大麻煩。朱元璋對敵人毫不留情,但他低估了倭寇問題的嚴重性。在他看來,強大的大明隨時都能處理倭國,不必過於擔心。

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允許百姓出海,但不能遠離海岸線,未經官方許可不能建造大船,港口只接納外來船隻,大明的船不準出海。倭國反覆無常,不斷侵犯沿海地區,徹底破壞了兩國的關係。雖然明令禁止物資出口給倭國,但一旦船隻離開大明,就難以管控了。

因此,倭國每年仍然能得到大量貨物,朱高熾對此心知肚明。倭國正利用這些物資快展,用不了多久就會嶄露頭角。想到這,朱高熾真想立刻消滅這個小國。

當然,朱元璋也曾有過同樣的想法,倭國政權交替時,他也派使者去大明,但倭國的態度傲慢,沒有認清自己的地位。消滅一個小國聽起來容易,但實際上要考慮的事情太多,朱元璋因種種原因擱置了出兵倭國的計劃。

“恐怕朝廷的大臣們不會同意出兵的計劃吧!”朱高熾收起地圖,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思。倭寇的問題必須解決,而且要徹底解決,讓他們永遠不敢反抗,安分地做一個順從的屬國...

明朝的軍隊非常強大,他們的造船技術和火器技術也是全球頂尖的,因此出兵的可能性確實很高。朱高熾在規劃驛站時,曾看過明朝用來航運的船隻,它們高達三層,甲板寬敞,稍加改造,裝備上火器,就會變成一艘恐怖的水上戰艦。所以,戰爭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物質條件,也就是缺乏足夠的資金,這也是朝廷不願出兵的主要原因。

從全域性來看,日本沒有多少財富,也沒有重要的礦產,興師動眾地攻打只會落得兩手空空,白費力氣。朝廷官員對此看得非常清楚,因此他們寧願讓沿海的百姓受苦,也不願意採取行動。

“必須找到辦法讓朝廷官員同意出兵!”

朱高熾起身,離開了書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求仁

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