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4章 勞心,大明太子我的隱藏人格被老朱揭曉,我是小民,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陽緩緩從山的另一邊升起,溫暖的陽光瞬間灑滿大地。

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書房,朱高熾不由打了個呵欠。

看著一旁的奏摺,他心中已經有了主意,於是提筆寫道:

“蒙古人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一日不除,北方一日不得安寧。然而北方各省遠離應天府,資訊傳遞不及時,導致朝廷無法第一時間得知北方的情況。”

孫子認為,北方長久遭受蒙古侵擾,朝廷應改革軍事體制,建立民兵組織,並向民眾宣傳鼓勵,使他們自覺強身健體,以在外部侵略時具備自保能力。這些建議是針對朱元璋提出的,朱高熾自然使用了適當的稱呼,而且一旦蓋上官印,措施即刻生效。

同時,他認為朝廷的大理寺和督察院結構過於繁瑣,應簡化以提升行政效率,確保命令傳遞暢通。對於地方突情況,如自然災害,督察院應派出御史調查,防止地方官員虛報,將小事誇大,從中漁利。

地方與中央不應割裂,應緊密相連。御史如同紐帶,保持聯絡的同時加資訊流通,一旦現地方官員貪汙腐敗,朝廷能迅回應。過去地方官員權力過大,現在朝廷更須重視,所有事務皆由特派御史層層上報,現問題即依法嚴懲。

具體法規如下:

“如有欺壓百姓、侵佔國家財產者,罰白銀一百兩,剝奪家產,沒收土地,取消官職!以此為基準,依大明律定罪量刑!”

朱高熾一口氣寫下這些,頓感身心舒暢。強化地方與中央的聯絡,增設考核,是目前防止腐敗的最佳辦法。武昌之事仍困擾著他,災難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災難面前官員的不作為和混亂,不顧百姓生死。

他們甚至利用災情作亂,剝削民眾,如蒼蠅撲向腐肉,不留活路。地方官員失職,朝廷難以第一時間知曉,一手遮天的地方官往往封鎖訊息,百姓受壓迫,為生存疲於奔命,卻連溫飽都無法保證。

這段時間審閱奏摺,朱高熾還現一件更讓人心寒的事:河南南陽一縣令為阻止百姓舉報其惡行,竟默許弟弟放高利貸。百姓生活艱難,被迫以房產、田地甚至妻女抵債。這一切背後,縣令有地方勢力撐腰,那些有權有勢之人無視底層民眾,正是他們一步步侵蝕地方政權,把百姓推向深淵。

“唉——”

朱高熾感慨一聲,皇帝猶如太陽,照亮全國,但黑暗總在陽光無法觸及的角落滋長。他放下批閱過的奏摺,視線不自覺地落在御書房外的日晷上。

\"居然已經過了半個時辰!\"

僅僅批閱一份並不重要的奏摺,就花費了如此長的時間,難以想象朱元璋每日是如何忍受疲勞,處理眾多政務的。

\"做皇帝真是不易。\"

沒時間抱怨,朱高熾又拿起一本奏摺,是兵部上報的,內容涉及邊境狀況。

\"臣寧夏督軍奏報,今日北境氣候惡劣,沙塵暴肆虐,朝廷輸送物資的車隊屢次在沙漠中遭遇損失,再加上游牧部落的騷擾,軍人們生活極其艱難。\"

\"微臣冒昧進言,讓哈密等小國商人進入邊境進行貿易,既能緩解軍人們的生存壓力,同時也能為大明帶來財政收入。\"

\"另外,臣在北境腹地現了幾處沙漠中的綠洲,懇請朝廷派遣懂得耕作的民夫,協助駐軍開墾荒地,若能實現自給自足,朝廷每年就不會在沙漠中損耗大量糧食。\" \"東線長城遭受蒙古人的侵襲,民夫傷亡慘重,寧夏人口稀少,無法持續供應,但如今大明正處於休養生息階段,不宜過度徵調民夫,還請陛下定奪。\"

讀完奏摺,朱高熾也感到驚訝,一個武將竟對國內局勢有如此清晰的認識,但他隨即也面臨困境。

自古以來,長城是北方堅固的防線,歷經二十多年的戰爭,長城已傷痕累累,急需修繕,好不容易召集的民夫,又被蒙古人的騷擾打亂,這個問題確實棘手。

這位將軍說得沒錯,現在的大明不宜調動民夫。

況且,修復北方長城的缺口至少需要一萬人,設想一下,整整一萬人從中原前往北境,就需要整整一個月,期間的衣食住行費用可想而知是個天文數字。

但不修繕也不行,朱高熾一時沒了主意。

不過,在綠洲種植作物是個好主意,只要不過土地的承受能力,種植一些糧食肯定能緩解北境的壓力。

近年來,為了保障北方駐軍,大明花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運糧道路,但分散各地的遊牧民族並不講那麼多道理,填飽肚子是他們的唯一追求。

在這種多重困擾下,這條路不得不頻繁改道以避開危險,這樣一來,將糧食運送到邊境就需要大約一個半月。

而且,一旦運糧車隊出現意外,邊境的將士們就得勒緊褲腰帶,嚴重時甚至可能要在戰場上空腹作戰。

如此下去肯定不行,行軍打仗,糧食儲備不足是大忌,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才怪。

\"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朱高熾盯著奏摺思索了很久,仍然毫無頭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真的只想找死啊

一時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