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和氏璧,吳蔚,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雲夢之會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定時定點的公開性的社交節日,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青年男女擇偶野合,盡情縱慾狂歡。在溪澗邊,在山林中,情人們或秉蘭以遊,或相贈香草,歡歌曼舞,幽會交合。

01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國風》中的這首《桃夭》說的是周王室的一位王姬①要下嫁一名大夫,“歸”意為出嫁,詩中祝願她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因桃花花色最豔,故以喻王姬,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①周朝時期,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周王室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稱做王姬,但這不是正式的封號,僅是稱謂。周天子嫁女,並不親自主婚,而是由姬姓諸侯中的公、侯,如魯、晉等國國君主持婚儀,“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此即後世“公主”的詞源。之後東周戰國時期,諸侯之女稱公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稱王姬。秦滅周後,王姬之名遂廢。

紀山桃花足春風,滿谷仙桃照水紅。“紀山桃花”是楚國的著名美景。紀山位於楚國王城郢都①正北二十里處,是郢都北邊的天然屏障。所謂的“山”並非崇山峻嶺,而是一大片綿延的丘陵,崗巒起伏,林木蔥鬱。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野桃樹競相綻放,粉嫩瑩潤,紛披陸離,迎霞沫日。花枝臨風招展,柔美多姿,遠遠望去如霞似錦,光彩秀美。

①郢(yǐng):遺址在今湖北江陵紀南城。

花笑芳華,草豔春色。野生的桃花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旺盛的野性的生機,那種含情脈脈的嫵媚鋪天蓋地,勾魂攝魄,令人窒息。在它的映照下,周圍的一切景物黯然失色,輕拂的楊柳和萋萋芳草都成為了點綴。

佳期紀山東,顏色桃花紅。桃花盛開的季節,也正是楚國一年一度“雲夢之會”的時節。

“夢”是楚語,意為原野,兼有丘陵和沼澤、叢林和水草,禽獸孳生,適於出遊,宜於行獵。雲夢①是楚國國君的狩獵區,也是楚國桑林之祭所在地,地域極為廣闊,紀山也屬於其範疇。內中除了山林、川澤等各種美景外,還有一個巨型湖泊,名為“雲夢澤”,是中原面積最大的湖泊。紀山東部即是雲夢澤,煙波浩渺,一望無際。而云夢之會則是楚國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到仲春時,楚國國君都要在雲夢紀山高唐觀②舉行盛大的桑林之祭。桑林之祭是一種大規模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性質與祭社③相同,因祭祀時要演奏《桑林》樂舞,由此得名。

①古云夢東部在今湖北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長江江岸一帶,西部當指今宜昌、宜都以東,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一帶,北面大致到今隨州、鍾祥、京山一帶,南面以大江為緣。古云夢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主體位於今湖北荊州以東、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與江南的洞庭湖無關,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但隨著地貌的改變,在7世紀到13世紀時逐漸萎縮解體,變成陸地,今江漢平原最大湖泊洪湖即為其殘留水體。

②高唐觀:戰國時楚國臺館名,並非今四川巫山高唐觀。本小說中涉及許多有爭議的歷史疑點,如高唐觀位置、楚國王都位置、屈原出生年月等,作者的取捨即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再一一註釋。

③社:即後世所稱的土地神。春秋戰國時期,社神被奉為國家主神,列為祀典,社祭盛行於世。社日是民間娛樂的盛會。社祭這一天,鄰里男女老幼都集合起來,社鼓咚咚,社鼓香醇,社肉均分,盡情宴飲歡樂。即使“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

楚人自認為是火神祝融的後裔,崇拜太陽和紅色,座向東為貴,因而高唐觀建在紀山上極東之處,坐西朝東,東面山腳下即是水波盪漾的雲夢澤。這裡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不但是歷代楚王喜愛的遊樂場所,還是楚國祭祀先祖的高媒廟的所在地,是理所當然的雲夢之會的地點。

高唐觀臺座前的廣場上正在表演《桑林之舞》——數十名舞者穿著紅黑相間的絲制錦衣,戴著華麗的面具,伴隨著強勁有力的音樂,輕捷地穿梭,矯健地起舞,頗似軍陣。場面壯觀,獨具魅力。

領頭的巫覡①儀態不凡,戴著獸角形的頭飾,各舉一面旌旗,來回揮舞,與擊拊的石罄聲相應和。男覡阿鉞手中的旌旗上繡著人首蛇身的圖案,這是楚國王室“龍”的標誌。女巫阿碧手中的旌旗則繡著人面鳥身,人有九首,這是楚國的圖騰“九頭鳳”,被認為是“太陽之精”。兩面旗幟的竿首均綴著五色雉羽作為飾物,在陽光下熒熒閃爍,詭異魑魅,妖冶邪氣,令人望而生畏。

①覡(xí):男巫。戰國時期男巫稱“覡”,女巫稱“巫”。

楚威王熊商與最寵愛的華容夫人端坐在廣場西首臺座的正中。臺座是個夯土築成的大平臺,受山勢所限,不及半人高。左邊①坐著故王后所生的太子槐、公子蘭及眷屬。右邊則是華容夫人所生的公主江羋、公子冉、公子戎幾人。再往下便是楚國的王公貴族,令尹昭陽、司馬屈匄、大夫景翠等文武大臣依官職大小分坐在兩邊。在楚國為人質的諸國公子,如齊國丞相田嬰之子田文、魏國魏惠王之子魏翰、越國太子無疆等,也是座上之賓。

①楚人以左為上,中原華夏(夏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人的自稱,以區別於夷、蠻等少數民族)諸侯國皆以右為上。楚國王族為羋(mǐ)姓,熊氏。春秋戰國時貴族婦女名在前,姓在後,如楚國公主江羋,名江,姓羋。又,楚國婦女地位尊貴,婦人可在幕後參與、謀劃政事。

楚地湖泊星羅,水網密佈,天氣潮溼,群臣均是坐在矮腳的床榻上,只有在室內時才會像中原諸國那般席坐在地上。各人面前擺有銅製的長方形酒禁,上面擺滿各色酒具和食物。

案具之所以叫“酒禁”,是因為周人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根源是由於君主嗜酒無度。有了前車之鑑,周王朝特意頒佈了《酒誥》,規定:王公諸侯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不準非禮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死;不照禁令行事執法,同樣治以死罪。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到春秋戰國時,禁酒令雖然跟共主周天子一樣,已然有名無實,但承置酒器的案具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楚國地廣物博,礦產豐富,冶煉水平很高,其中失蠟法①為楚國所獨有。楚威王面前的那隻酒禁即是青銅器中的精品——長約六尺,寬約三尺;禁的四周裝飾有多層透雕的雲紋,玲瓏剔透,仿若天空中飄浮的朵朵白雲;雲紋下由數層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銅梗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最粗,是骨幹樑架。中間層梗稍細,由上而下向兩側伸出後上彎,猶如古代建築上的斗拱。外層銅梗最細,呈相互獨立的卷草狀。銅梗相互盤繞,而又互不連線,多層重疊,錯落有致;酒禁的上部四周攀緣有十二條龍形怪獸,前後各四條,左右各兩條,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酒禁中心,形成群龍騰雲駕霧、拱衛中心的畫面,靈動活潑,十分壯觀;禁的下部則是十二條虎形怪獸,兩長邊各三隻,四角及兩短邊各一隻,蹲于禁下為足,撐託著器身,看上去霸氣十足。整座酒禁構思奇特,造型奇巧,工藝精湛複雜,令人歎為觀止。

①失蠟法:又稱熔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如蜂蠟、動物油等製成所鑄器物的蠟模。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最後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從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出器。所製得的器物無範痕,光潔精密。又,列國度量制度不盡相同,為避免混亂,本小說中統一採用秦國量制:23.1厘米為一尺,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但奇怪的是,這座雲紋銅禁上擺放的豐盛酒食未動分毫。任誰都能看出來,楚威王病得相當厲害,這次能上紀山來主持雲夢之會,已很有些勉為其難。他一直枯坐在那裡,半耷拉著眼皮,處於有氣無力的混沌狀態。王宮醫師梁艾雙手提著藥箱,就站在楚王身後不遠的地方。

桑林之祭是公開祭祀儀式,在衛士的警戒圈子外,還聚合了大量趕來瞧熱鬧的普通民眾。寫出《道德經》的楚國奇人老子曾以“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臺”來形容雲夢之會的盛大歡騰景象,可謂萬眾矚目。

許多人目不轉睛地觀看舞者的翩然起舞,但更多人的目光卻落在臺座上的華容夫人和江羋公主身上。這對母女均有著絕世的容貌——母親三十餘歲年紀,朱顏丰韻,皎如明月;女兒十五六歲,豆蔻年華,燦若春花。一個瑰姿豔逸,一個風流爾雅。有如此豔光四射的絕色美人在座,難怪廣場上的年輕男子爭相投來各種目光。就連臺座上的賓客也有不少人被美色所惑,譬如魏國質子魏翰總是有意無意地瞟向華容夫人,齊國質子田文則盯著江羋公主不放,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楚國王室內部的危機正是因為這對母女而起。傳說楚威王愛華容夫人和江羋公主發狂,以至於生了廢嫡立幼之念,有心廢掉嫡長子熊槐的太子位,改立華容夫人所生的熊冉為太子。若不是令尹昭陽等重臣堅決反對,只怕熊槐的太子位早已不保。

太子熊槐大約二十一二歲年紀,戴著華美高大的楚冠,一身博袍絳衣愈發映襯出臉色蒼白慘淡。他的心思顯然不在精彩的《桑林之舞》上,一直刻意留意著斜對面江羋公主的一舉一動,雖然竭力掩飾著真實情感,臉上還是不自主地對這位又聰慧又美貌的異母妹妹流露出恨意來。

太子的妻妾南媚和鄭袖分坐在兩旁,二女也都算得上是美人,只是比起豔驚四座的華容夫人母女要遜色不少。嫉妒是婦人的天性,意識到華容夫人和江羋公主才是全場矚目的中心時,鄭袖不由自主地咬起了嘴唇。

湊巧這時江羋停止了與公子冉的竊竊私語,轉過頭來,有意無意地望向太子這邊。驚鴻一瞥中的她,天真而邪氣,有著不羈的美麗。只是顧盼之間淺淺一笑,嘴角微微翹起,多少帶著幾分挑釁的味道。

鄭袖忍不住附耳過去,賭氣地告訴丈夫道:“太子,您瞧瞧公主那副得意的樣子,倒像是……”

她刻意沒有說完下面的話,但熊槐很清楚下半句應該是:“倒像是她的弟弟公子冉已經當上太子了。”

太子的臉色愈發難看,冷冷地哼了一聲,不及說話,疾風驟雨般的音樂聲陡然止歇,《桑林之舞》結束了。

楚威王轉頭做了個手勢,低聲嘟囔了一句什麼,一旁的司宮①靳尚便大聲宣佈道:“大王有賞。”

①司宮:內臣,為宮內寺人(即後世所稱的閹人、太監)之長,類似清代之總管太監。

侍臣們遂捧上金銀等飾物分發給舞者,舞者們一齊上前拜謝。

魏國使臣惠施也在臺座上,起身離座道:“桑林之舞如此精彩,令人讚歎。臣這次奉魏王之命出使楚國,除了要與大王修好、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外,還有一樁大事,那就是想瞻觀楚國最著名的寶器。今日是雲夢之會,是君民同歡的大喜日子,可否請大王取出寶器,讓臣等一開眼界?”

惠施是宋國人,一直在魏國為官,很得當今魏惠王的信任。他雖然沒有明指想瞻觀的寶器是什麼,然而旁人都知道那是和氏璧。

天下有兩大公認的奇珍異寶——一是和氏璧,二是隨侯珠,均是大有來歷。

和氏璧最初只是荊山①的一塊玉石,楚國人卞和偶然發現了它,抱去獻給楚厲王。玉工鑑定後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厲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再次抱著玉石來獻,又被玉工鑑定為石頭,楚武王又砍下其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石在紀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眼角沁出了鮮血。

①荊山:今湖北南漳巡檢山區。

訊息傳開後,楚文王很是好奇,派人去詢問原因。卞和道:“我哭並不是因為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楚文王便命玉工剖開玉石,果真取出一塊稀世璞玉,光彩射人——此璧正看為白色,側看為碧色;若置暗處,閃閃發亮;擱置案上,自卻塵埃;且冬日發暖,夏日生涼。見者無不驚歎。楚文王為紀念卞和獻璧之功,特意為玉璧取名為“和氏璧”,從此成為楚國鎮國之寶,歸存楚國王室,世接代傳,迄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隨侯珠則是隨國①的鎮國之寶。傳說隨侯出行時遇到一條受傷的大蛇,一時起了憐憫之心,取藥為蛇敷治。大蛇痊癒後,於大江中銜取夜明珠,以報隨侯救命之恩,由此得名隨侯珠,又稱靈蛇珠。此珠徑長一寸,跟和氏璧一樣,能在夜色中發光,同時照亮十二輛車子,所以又稱明月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無限簽到開始當神豪

我愛吃聖女果

陰陽鬼醫

沙中灰

娛樂:我!寶可夢商人,嚇壞楊密

南翁客

罪域的骨終為王

秦川德里奇

萬物可愛

陸將軍

便衣警察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