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4,甲午戰爭,陳舜臣,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壬午軍亂”以後,清政府對朝鮮的政策可分為兩大派。

一派是曾經當過駐日公使館參贊,後來轉為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的詩人、外交官黃遵憲的“聯日政策”。他認為,在列強之中有可能對朝鮮大肆入侵的只有沙皇俄國,為了抑制沙俄南下尋求不凍港,清政府應當聯合日本。

另一派是吳長慶的幕僚長張謇主張的積極政策。他認為,忽視日本是錯誤的,日本同沙皇俄國一樣,有侵略朝鮮的可能性,所以不要依靠日本。清政府自身應當盡一切力量,採取保護朝鮮的政策。

然而,除了政策論點之外,還有政治力學從中左右。

李鴻章身為直隸總督,立於國政之巔,但他覺得地位並不牢固,時刻提防著出現打倒自己的勢力。他以淮軍的武力為政治背景,被公認為淮軍總帥,但他卻最防備淮軍系統中的實力人物,如代行其職務的張樹聲、開赴朝鮮的吳長慶等。

張謇對朝鮮的積極策略,一般稱為“朝鮮善後六策”。他對代理北洋大臣張樹聲抱有希望,認為他會把“朝鮮善後六策”上奏朝廷。當時朝廷的最高權力者是西太后。

然而,當張謇的“朝鮮善後六策”報到天津時,正值李鴻章的百日守制結束,北洋大臣的大權又回到他手中。“政治、外交是現實,這種進言不過是無視現實的書生饒舌而已。”於是,李鴻章把它扣壓了。對於下級的獻策,是否上奏西太后,他有權裁奪。然而,不知何時,出現了“李鴻章扣壓有關朝鮮的極佳獻策”的流言,並且,“朝鮮善後六策”的具體內容也傳開了。

本已扣壓的奏章,為什麼能流傳?

“去調查一下那個書生的囈語是從哪裡洩露的,誰洩露的!”李鴻章命令左右。為維護手中的權力,他慣於使用諜報人員。果然,伸向四處的情報網很快就查到了出處。

代行北洋大臣職務的張樹聲有個兒子,名叫張華奎,他出於青年人的憂國心和好奇心,把從朝鮮呈報給父親的表章抄錄下來。這是吳長慶、丁汝昌、馬建忠三人聯名呈報的。張謇是吳長慶的幕僚,他的“朝鮮善後六策”,自然要以吳長慶的名義呈報。呈文報來不久,張樹聲便交卸了代理北洋大臣的職務,所有奏章都移交給李鴻章。在此之前,張華奎已經抄錄了“六策”。

這樣重要的表章,當然要按絕密件處理,一旦外洩,關係重大。可是,張華奎悄悄地把它給幾個抱有同感的青年看了。這些青年都是朝廷高官的子弟,關心國事,同當局要人也很親密。他們不知道表章被扣壓,以為像“六策”這樣出色的策論,當然會被朝廷所採納。

“那篇‘朝鮮善後六策’,朝廷怎麼研究的?有什麼結論?”某個青年向軍機處的軍機章京詢問此事,軍機章京相當於軍機大臣的秘書,由於工作關係,知道許多朝廷最高機密。

“什麼?‘朝鮮善後六策’?從未見過,連聽也沒聽過,當然軍機處也沒討論過。到底是個什麼策論?”軍機章京反問起詢問者來。

青年這才發覺它被扣壓了,心裡憤憤不平,暗暗罵了一句。但是,他得知“朝鮮善後六策”的途徑並不是合法的,所以不敢聲張。一旦聲張出去,盜抄朝廷機密文書的張華奎必將遭殺身之禍。他只能悄悄地告訴靠得住的密友,而被告知的人不可能存在心裡默不作聲,又向信得過的好友偷偷耳語。

就這樣傳來傳去,李鴻章把“名論”扣壓不報的事幾乎半公開了。後來,有個硬骨頭索性向西太后寫了密奏:“有關外交事,李鴻章不可信任。朝鮮諸事,請皇上親自裁奪。”

這封密奏也被李鴻章截下。

“原來是想把我整下臺……”李鴻章這樣認為,於是把張樹聲和吳長慶兩人當作政敵,耿耿於懷。

馬建忠是李鴻章陣營裡的人,他與黃遵憲交往密切,受其影響,也傾向於“聯日政策”。

書生之論!這是李鴻章下的簡單結論。他也知道張謇的“朝鮮善後六策”是比較理想的。正因為採取了積極出兵的策略,才使日本收回了割讓領土和礦山權的要求。可能的話,他倒也想採納積極政策,但是,這必須用武力做後盾。

李鴻章是個現實主義者,他最瞭解清軍的現狀。他可說是現今這支清軍的創始者,比誰都清楚這支軍隊不具備國際的作戰水平。

太平天國興起之前,清軍的腐敗已達到頂點,讓裝備不全的太平軍追得團團轉,是一支只知道敗退的軍隊。社會對清軍的評價是:兵即流氓。這樣的軍隊,在團練的基礎上得以復甦,成為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經過手術,確把最惡化的患處割掉了,然而,體質依然沒有改變,仍在腐敗。這一點,堪稱清軍之父的李鴻章知道得最清楚。

“壬午軍亂”後兩年,中法戰爭打響,雖然清軍在戰事中處於有利地位,但李鴻章仍然做了很大讓步,令人不解。其實,李鴻章對清軍的不信任,是解開此謎的鑰匙,而且,他還害怕損失了自己的直系部隊,會削弱自己對政治的發言權。

從此,朝廷中一出現主戰論,李鴻章就會疑心:是不是想讓我的軍隊遭受損失,把我趕下臺?

“壬午軍亂”趨於平靜,閔妃回到漢城的訊息傳到北京,翰林院侍講張佩綸上奏了《東征策》。

張佩綸時年三十四歲,直隸出身,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他與鄧承修等人被稱為“清流”,為官清正、剛烈,素以彈劾有過失的高官不留情面而聞名。由於他的彈劾,尚書萬青黎、董恂,侍郎賀壽慈等人下了臺。後娶李鴻章之女為妻。因堅持主戰被免職,中法戰爭中被派往第一線,丟了福建水師,被判充軍。在與義和團講和時輔佐岳父李鴻章,後又因李的軟弱外交與其發生衝突,終被免職,一生坎坷。他的主張始終如一,即“加強戒備新疆、東三省和臺灣,以防日本和沙俄侵入”。

“壬午軍亂”後,他的《東征策》主張向日本派出遠征軍,膺懲日本奪去中國藩屬琉球和至今仍向朝鮮伸手之罪。

上奏的日期是陰曆八月十六日。當然,並不是要求立刻派出遠征軍,而是確立遠征的根本方針,訓練水師,建造軍艦。

不僅上奏,張佩綸還以私函向李鴻章提出相同的主張:“欲存朝鮮,當從折服日本始。欲折服日本,當從改訂仁川五十萬之約始。”

他嚴厲譴責日本從朝鮮掠奪五十萬兩賠款,認為清為朝鮮之宗主國,不該默然不理。

信的開頭說:“朝鮮之事,昨日論而未盡,今請再度借箸,不可知否?”

“借箸”的典故,出自《史記》,張良為劉邦獻策的時候,借用筷子比畫示意,後以“借箸”指替人謀劃。總之,張佩綸似乎終日向李鴻章鼓吹強硬政策。

“‘清流’一夥人真是難以對付,張謇,還有張佩綸……這些人的意見如果真行得通,當宰相倒是個自在事……”

李鴻章把信推到桌子邊上,拉過墨盒,在張佩綸的《東征策》上批道:“海軍未備,渡海遠征非計。”

正好十個字,沒有更多的解釋。

李鴻章輕輕搖了搖頭。

這樣批示,並不是愉快的,於是他想找一件令人愉快的呈文看看。從裁決、復奏的函件中抽出一封來自朝鮮的呈文,事由是“為請獎敘朝鮮之役有功人員事”。

表彰、提升有功人員,的確是件有趣的事。

“噢,袁世凱?聽吳長慶說過,袁甲三的侄孫在他的麾下當幕僚……肯定是他了……怎麼?治軍嚴肅……嗯,名門之子,索性重用一下……”李鴻章一邊閱讀公文,一邊喃喃自語。

他又看了看附件。上面寫著袁世凱是咸豐九年(1859年)生。

“真年輕……”

李鴻章到了羨慕年輕人的時候了,他次年滿六十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鹽戰·終章

李浩白

蒸發

夏樹靜子

風流學生修仙傳

香帥

靈異怪談

巫九

開局領證,啟用選擇系統

願所願皆成

無限道武者路

飢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