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甲午戰爭,陳舜臣,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旅順失陷後不久,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帶著李鴻章的私人使命去日本。他搭乘的“禮裕號”抵達神戶港,是在11月26日。使命自然是試探媾和之事。

出發之際,李鴻章授予德璀琳頭品頂戴(一品官的帽飾)。這是他要求的。因為同日本政府交涉時必須有身份,否則,只是拿著李鴻章的親筆信未必能得到日本政府的接待。

出於需要,在頂戴上給他一個方便,並不證明這位紅髮碧眼的外國人成了清政府的高官。德璀琳的訪日,是一次很不輕鬆的旅行。

“他老於世故。”熟悉德璀琳的人都這麼評價他。他頭腦靈活,確實有才幹,但缺乏穩重。他是個從來不得罪人的社交家,深受李鴻章器重。原先作為清政府僱用的外國人,在芝罘(山東省煙臺)稅務司供職,得到李鴻章的賞識。

1876年,中英雙方為妥善處理英國外交官馬嘉理在雲南被殺事件而締結了《芝罘條約》。當時到中國來談判的英方全權代表是威妥瑪。他想把雲南事件以外的各項問題也趁機一攬子解決,使談判陷於膠著狀態。英國氣勢洶洶,又是最後通牒,又是退出談判,弄得李鴻章很苦惱。這時在李鴻章同威妥瑪之間周旋的角色就是德璀琳。

此後,李鴻章很信任德璀琳。他順著竿子往上爬,不僅為李鴻章辦理締結國際性條約之類的事務,連一些細微小事也極盡巴結之能事。

後來李鴻章竟聘他為天津稅務司,放在自己的根據地,當幕僚使用。修築旅順要塞,為北洋海軍充當最高顧問的德國人漢納根,實際上也是德璀琳推薦的。

德璀琳一踏上神戶,就提出請兵庫縣知事把李鴻章的親筆信轉給伊藤首相。這是從未有過的手續。正式的外交文書,應透過外交大臣轉呈總理大臣。但李鴻章個人的親筆信絕不是國書,未攜帶國書則不能承認他的正式資格。對這樣一個曖昧人物,究竟應當怎樣接待,日本方面似乎有點兒躊躇。

日方臨時決定派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巳代治去神戶。德璀琳的資格雖然曖昧,但他的使命是很清楚的,除了打探媾和,絕無他事。

伊東抵達神戶後立刻會晤縣知事。

對於探聽媾和,日本政府早就制訂了對策,那就是暫時不予理睬。要等軍事上給予沉重打擊之後,再提出苛刻的條件。

伊東書記官長向知事傳達了伊藤首相的訓示。因為德璀琳想透過縣知事遞交書信,所以答覆也透過縣知事。

德璀琳要求會晤伊藤總理大臣,被拒絕了。非但如此,連李鴻章的親筆信也被拒收。

伊東書記官長在兵庫縣知事官邸同德璀琳進行了短暫的會晤,而且是非正式的。向他傳達政府正式檔案的,是兵庫縣知事。

在航船時代,神戶和橫濱都是日本的門戶。也許是因為時常有要人來訪之故,兵庫縣知事官邸有一間相當漂亮的會客廳。西洋風格的房間裡,奶油色天棚上吊著華麗的枝形燈具,知事同德璀琳兩人對坐燈下。

“關於您委託的事——傳遞清政府李鴻章寫給伊藤首相的親筆信,我立刻發電報請示了。今天傍晚,內閣書記官長帶著首相的訓令,特意從廣島來到這裡。訓令的內容恐怕會使您失望,但我不能不轉達給您。”知事說了一通前言。

德璀琳微笑著點點頭。知事的前言使他預知答覆的不妙,但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

“據書記官長說,”知事輕輕咳了一聲,“因為不能承認您是正式的使節,所以,非常遺憾,總理大臣不能接見您。就是這些。”

“我帶著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閣下的親筆信。李鴻章閣下在清政府的地位如何,不用我來提醒,人人皆知。”

德璀琳帶有德國口音的英語由通譯譯成日語。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翻譯,二十五歲上下,英語、日語、漢語都很好。有些問題怕被日方聽到不合適,常用中國話同德璀琳交談。德璀琳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所以也相當精通中國話。

後來閒談時得知,這位姓黃的通譯,父親是橫濱的華僑,母親是日本人,他主要是在香港受的教育。德璀琳帶來一個理想的翻譯,但是,他的使命卻未能按預期設想的完成。

“您說是親筆信,但交接應有必要的手續。特別是現在,兩國正交戰。因為您沒有正當的手續,我國也不能承認您是正式使節。”

“那我們就做一次非正式的談判吧。”

“不,只要您不被認為有完全代表清政府的許可權,就不能進行面談,哪怕是非正式的。不但不能面談,連信函也不能接受。很遺憾,這個決定是不可改變的。”知事說道。

知事滿以為德璀琳會糾纏不休,可是,他卻淡漠得讓知事都為之驚訝。他說:“哈哈哈,這種事早就在我預料之中,所以,老實告訴您,李鴻章閣下給伊藤首相的信,我在今天早晨付郵了。我也寫了一封信寄去。郵差會把信送到首相官邸的,至於他看不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您打算怎麼辦?”

“我接到一封電報,好像總督閣下有什麼急事,讓我火速回津。我明早返回天津。”

入夜,德璀琳被請到知事官邸。他準備第二天早晨起航,根本沒指望同伊藤面談。

他的確收到一封“火速回津”的電報,不過,是恭親王發來的。

恭親王已復任總署大臣之職,成為總理衙門的主人,是實際上的外交大臣。他和天津的李鴻章同屬媾和派人物。熱衷於媾和的恭親王為什麼召回剛剛踏上媾和之途的德璀琳呢?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給媾和運動潑了冷水。

美國駐清公使田貝對德璀琳的活動大為不快。他想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增強美國的發言權,以為日、中媾和已經是唾手可得的獵物,不料,突然跳出個德國人出謀劃策,使他很不自在。

田貝對恭親王說:“美國接受殿下的委託,正在為此事竭盡全力。調停如不是按照一個原則走下去,就有失敗的可能。現在,德璀琳在神戶像煞有介事地活動,對我們的調停頗成障礙,希望立刻把他召回!”

恭親王聞言,立即下令向神戶發電報。

德璀琳訪日,陸奧外相的評語是“頗似兒戲”。

不過,也不能說一點兒效果都沒有,起碼知道了日本對媾和的態度極為強硬。另外,將來求和時,若不履行正式手續,日本政府會置之不理。

李鴻章給伊藤博文的信函,只是回憶了天津相會的舊誼,論述了和平的必要性。用陸奧外相的話說,似乎是“不能訴之以理,寧願訴之以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養虎成夫

鹹魚先生

重回1992小木匠

海藍不見金

德雲相聲的傳承之路

我是白月你是光吖

階下臣

寒鴉

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

張嶔

殷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