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秦的統一,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且說秦始皇既然迷信這一類鬼花樣,於是鄒老教授的徒子徒孫們就主動冒了出來,在重複了一番老教授說過的話以後,又翻爛故典,好不容易找到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徹底找不到因而乾脆直接編造了一則上天新的預示,他們說:當年秦文公出門去打獵的時候,打到過一條黑龍,黑色屬水,由此可見,我強秦統一天下本來就是上天註定的事情啊!

從劉邦斬白蛇說起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在《史記》裡講了這麼一個神神怪怪、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那時候漢高祖劉邦還叫劉三兒,正當著泗水亭長,某次押送民夫去驪山做苦工,半道上民夫就逃了一大半兒。於是劉三兒乾脆瀆職到底,把人全給放了,然後帶著十來個新收的小弟收拾行裝,打算上山落草去。

那一晚,劉三兒喝得醉醺醺的,趁著月色,領著小弟就奔一片沼澤地裡趟過去了。走著走著,有個探路的小弟回來稟報,說前面有好大一條蛇攔住了去路,咱們還是繞道走吧。劉三兒酒壯人膽,聞言是一梗脖子,一挺胸脯,口出狂言,說:“俺們是壯士,壯士走在道上,有啥可怕的?!”於是衝上前去,拔出劍來,就把那條蛇給剁成了兩截。然後大家高高興興走了過去。

離奇的事情隨後就發生了,據說在劉三兒他們走過去以後,不知道又有什麼不知死的傢伙半夜裡走黑道兒,來到了大蛇被斬的地界,突然瞧見一位老太太正跟那兒放聲痛哭,哭得這叫一個慘呀。那人就問了:“老人家,你為啥哭啊?”老太太回答說:“我兒子讓人給殺啦,所以我才哭啊。”那人挺八卦,就繼續問:“你兒子是為了什麼被殺呢?又是被什麼人給殺了呢?”老太太一張嘴,口氣兇得嚇人一跳:“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啊,化身為一條大蛇,攔在道上,如今被赤帝的兒子給殺了。”

八卦男聽了這麼荒誕的事情,差點兒一口老血噴出八丈遠——哦,你兒子是白帝的兒子,那麼你老太太就得是白帝的媳婦兒了,白帝是啥玩意兒?白帝是西方天帝啊,敢情我大半夜的走黑道,竟然撞上個天后娘娘,烏漆抹黑見神仙,這哪兒說理去!於是當場揪住老太太說:“你胡說八道,想要隱瞞殺人的真相,走著,咱見官去!”誰料想老太太“呼”的一聲,突然間就消失不見了。這下可把八卦男給嚇壞了,只好哆哆嗦嗦,連滾帶爬地繼續往前走。

轉過頭來說劉三兒,他喝多了酒再一砍蛇,活動了筋骨,醉意就直泛上來,走出沒多遠就趴地上睡著了,小弟們只好跟旁邊伺候著。就這麼著,八卦男走了沒多遠,就追上了劉三兒一行人。說來也巧,劉三兒早不醒,晚不醒,八卦男一來他就醒了,八卦男就問:“你們有沒有見著一老太太在路邊哭?我見著了,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可嚇人哪!”

劉三兒聽了這話一激靈——合著我殺的不是蛇啊,是什麼白帝之子,這麼說來,我也不是凡人哪,我是赤帝之子!嚯,他立刻尾巴就翹上天了,照照鏡子,怎麼看怎麼覺得自己非同凡響,真是太了不起啦。小弟們當然更吃驚,從此對劉邦是又害怕又恭敬,鐵下心來要跟著這位老大去打江山了。

拿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故事實在是有點荒誕不經,只能當神話傳說看,不能當真。古代人迷信,古代史書裡多多少少都會摻和些這類神神鬼鬼的故事。

可這個鬼神故事,卻有三個奇處。

其一,司馬遷寫《史記》,上起三皇五帝,年代久遠無法考證,那年月除了神話傳說也找不到什麼真實材料,神神鬼鬼的本就難免;可是作為漢朝的臣子,漢朝的真實歷史資料司馬遷應該都全,他卻偏要把這麼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堂皇記錄在案,這究竟是為的什麼呢?

第二,為什麼一聽到這麼個“又白又紅”的故事,劉邦心裡就美滋滋的,而周圍的小弟從此也更敬畏他了呢?神仙是很了不起啦,可是墮落凡間的神仙的兒子就不見得多了不起了。

第三,估摸著現在要是有個人能穿越回去跟劉邦講起這個故事來,劉邦自己都得一頭霧水。這跟“大楚興,陳勝王”不一樣,不是為了政治宣傳而在當時就編造出來的革命故事。估計在劉邦整個兒革了秦朝的命,進而革了西楚的命,再削平諸侯,帶一身傷踏踏實實回長安做最後一兩年太平天子的時候,他都還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

好吧,我們就來嘗試回答這幾個奇處。首先,司馬遷作為漢朝的臣子,寫漢朝的歷史,那就身不由己,有些事情明知道是真他也不敢亂寫,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假也必須記錄在案,這個漢高祖斬蛇起義的故事,就屬於後一類。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這件怪事兒原本《史記》裡並沒有,是後人學術造假,硬給塞進去的。關於這種可能性,咱們暫且放在一邊,後面得著機會再作詳談。

其次,劉邦之所以一聽到這麼個“又紅又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就高興,是因為這類事情的象徵意義非凡,說明老天爺在他劉三兒落草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就敲定了讓他得到整個天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劉邦本人從來沒有聽到過,因為那是後人編造的。倘若由劉邦來編這個故事,他說不定會把自己編成是黑帝之子,而不是什麼赤帝之子——為啥是黑帝之子,這事兒咱們後面再談。

所有這一切,都要涉及中國曆代王朝全都關心的一件超級無聊的大事,也是再重要不過的宣傳方針:德性。請北方的朋友們注意,不要把這裡的“性”字讀輕聲……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史記·高祖本紀》節選

倒黴的無名數學家

所謂“德性”,這個“德”就是指的道德,所謂“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可見咱們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在講以德治國了。至於“性”,指的是屬性。德性就是道德的屬性,國家政權的屬性。

西方講究“君權神授”,中國講究“受命於天”,兩者雖然表面上瞧著意思差不多,不過具體操作起來區別可就大了。西方的神再怎麼無形體無容貌,三位一體,終究有其實在的一面,而中國的“天”則徹底是個虛的概念。就好像“道”一樣,虛無縹緲而又無處不在,彷彿《一九八四》裡的老大哥,隨時偷窺著君主的行為,假如君主做了什麼狗屁倒灶的事兒,這天就會颳風下雨打雷,或者鬧點洪水瘟疫什麼的;如果君主多做善事,老天爺自然陽光普照,天下太平。

古人們認為,人類和大自然是緊密相連、須臾不可分的,並且這種聯絡和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不是無緣無故天降大旱、洪水導致人間歉收,或者天上打雷人間不孝子遭雷劈,而是人類不修德、不敬神才引來災害,人間出了不孝子才引來天上打雷。尤其是普天下的唯一君主即“天子”,既然是天的兒子,那麼天老子的意願就會隨時傳達給兒子,而兒子的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到天老子的各種異象。所以我們讀歷史書,經常看到只要哪兒遭災了,皇帝就趕緊又是下“罪己詔”寫檢討,又是節衣縮食停建樓臺館舍的。最不濟,也得勒令他的主要助手,也就是宰相們辭職。

既然上天和君主之間是有心靈感應的,那麼這種心靈感應就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於是古代大賢人或者大閒人們就琢磨開了,他們的原則是洞察這個規律,並將之理論化;如果沒有這麼一個規律,那就杜撰一個出來。

想要洞察兩個事物之間的規律,當然先要弄明白這兩個事物本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天子好說,就算有大群馬屁精整天在天子身上挖掘神性,基本來說,這種神性仍是隱性的,很少表露於外,而表露於外的九成都是人性。大家都是人,人是怎麼回事兒,就算很難往細裡研究,大概的構架是不會錯的。可是天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人是氮、鈣、磷等元素合成的,天又是由什麼元素合成的呢?天都有哪些屬性呢?

我提到了“元素”,在中國古代,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最原始、最本色的事物。不過現代漢語中“元素”一詞的含義則來源於西方,是指組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要素。最早的元素學說產生於古希臘——被尊為“希臘七賢”之一的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另一位思想家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組成萬物的是氣,被稱為辯證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由火而生。後來自然科學家、醫生恩培多克勒認為上述幾位說得都在理,可是都不全面,他把水、氣、火全都拿來主義,再添上一種土,稱之為四元素。

這就是西方最基本的四合一古代元素論,其他還有什麼熱、冷、幹、溼四元素說,鹽、水銀、硫黃三元素說等,影響就沒那麼深遠了。古印度人跟古希臘人的主張一樣,很可能是從古希臘傳過去的,不過把四元素的名字改成了地、水、火、風——還有一說則再加上空,變成地、水、火、風、空五元素。

那麼,古代中國人,又是怎麼看待那個虛之又虛、玄之又玄的“天”以及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的呢?

比起古希臘人來,古代中國人的思維要形而上得多了,就像天比神更看不見、摸不著一樣。古代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宇宙本原,同樣虛得一塌糊塗,它叫作太極。

太極是什麼玩意兒?太就是大,就是最主要的,極就是頂點,是最根本的,不像地、水、火、風,就算看不見也能感受得到,太極你能看得到嗎?能感受得到嗎?

太極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周易》裡,作為《周易》本體的《易傳》裡就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據歷代閒人們的解說,所謂太極就是宇宙的虛無本體,或者是這個虛無本體還沒有轉化成萬物之前的混沌狀態。神神叨叨,看得人一頭霧水。那麼好吧,太極以後還有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雖然只具備象徵意義,但好歹是個中國人就知道日是陽、月是陰,男是陽、女是陰。再不濟,跟太陽底下曝曬會兒你就明白什麼叫陽了,躲樹蔭底下乘會兒涼你就知道什麼叫陰了。

還有沒有更具體的呢?兩儀生四象,這看上去跟地、水、火、風有點兒接近了,可能比較好理解一點了吧?你錯了,四象更詭異。最初的四象不是後來附加上去的什麼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最初的四象是指少陰、少陽和老陰、老陽,還跟陰陽一樣虛。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坎、離、巽、震、艮、兌,或者通俗點兒來說,是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瞧上去怎麼著都不像是在說什麼生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是宇宙已經成型後的各種事物形態。

其實啊,《周易》系統根本是在玩數學遊戲。太極暫且不論,所謂兩儀就是0和1,二者形成《周易》系統最基本的“爻象”——0就是陰,是並列的兩根“橫棍兒”;1就是陽,是單獨一根“橫棍兒”。上下兩組爻象就合成了四象,也就是上下兩陰為老陰,是0;上陰下陽為少陽,是1;上陽下陰為少陰,是2;上下兩陽為老陽,是3。三組爻象組成了八卦,從0排列到7……六組爻象是六十四卦,從0排列到63。

1687年,耶穌會士柏應理撰寫了《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其中共計用十三頁對伏羲八卦圖作了介紹。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買來一本一翻——我的天,這不是我正在研究的二進位制嘛!二進位制的發明從此就歸功於萊布尼茨了,而最早制定《周易》系統的中國原始數學家則淹沒在了歷史的浩瀚海洋中。沒辦法,他那一套太形而上了,幾千年來沒幾個人能搞得懂。

《周易》的道路走不通了,那麼中國古代還有沒有別的相對比較形而下一點兒、比較好理解一點的宇宙論呢?是否有地、水、火、風那樣比較容易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元素理論呢?雖然出現得晚了一點,不過還真有,那就是五行學說。

花裡胡哨的五行學說

《周易》變成後來的儒家經典《易經》,歷代摻雜了很多古古怪怪的東西進去,而其本體,最早不會早過西周初年,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時代。五行學說比《周易》略微晚出現幾十到幾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奇妙的五行學說開始登上哲學舞臺。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其實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頂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陰陽家”,就是基於《周易》的陰陽兩儀理論,研究宇宙和萬物本原、構成要素的一派閒人。已經無可考證,究竟是其中哪位陰陽家在經過長期的調研、冥想或者乾脆一拍腦門兒,最終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論非常接近的五行學說。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謂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終態太極的五種事物形態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論,水、火雙方共有,土當然就是地,然後西方有風咱沒有,咱有金、木,比他們多一樣。

地、水、火、風,可以理解為固體、液體、最常見的一種能量劇烈釋放方式以及氣體。有趣的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裡沒有氣體的容身之地,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空氣為何物,至於風,他們認識到那是一種事物變化的現象,但不認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為無生命,而木則是有生命,古代中國人認為它們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臘、古印度的四元素論自然跟後來的元素週期表沒法比,又粗糙又空泛,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義氣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但中國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陰陽相配合了起來,這麼一攪和,就連普羅大眾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學說了。

當然啦,即便把陰陽五行都配合了起來,想要搞清楚老天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天老子和天子兒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頭工作或者多拍幾次腦門。可倘若不能解決這兩個重要問題,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構成都是虛的,官方不會贊助,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史書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學說的發明人連名字帶骨頭全都爛光了,就是明證。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支援、贊助,證明自己的學說對鞏固統治有用,於是乎,一位承先啟後的大陰陽家就此應運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鄒衍。

歷史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不知不覺就邁入了廝殺更為殘酷、謀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裡面,要說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齊國莫屬——除了作死的齊湣王統治時期。齊國近海,得漁鹽之利,所以富裕,它距離秦國最遠,所以太平,加上齊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齊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著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軍滅掉的,而且基本沒打什麼仗,秦軍一到,“帶路黨”直接就把城門給開啟了。

那麼,不忙著打仗,不忙著拓土,大部分時間齊君都在忙什麼呢?原來他們在贊助學術研究。百家爭鳴從春秋時代的一盤散沙,演進到戰國時代的各家理論逐漸完善並且相互融合,齊國的貢獻不可小覷,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證,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十個裡面有九個得到過齊君的贊助。贊助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開學堂、請講師、提供場地和經費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研究和辯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清遇

嚶嚶嚶小怪獸

黃粱客棧

來自遠方

他的婚紗照

且曦

請問你是我老公嗎

一字眉

24小時BOSS便利店

許魚

組織部長

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