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宋代以降,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歐陽修認為,只有那些“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且基本統一天下的朝代”才能叫正統,各種割據的小政權、偏安的小王朝,那都不能算是正統。以此為基礎,他先把東晉南北朝給剔除出正統之外,後來到了晚年重修這篇《正統論》,又把三國和五代也給撇了。

宋人的正統論

宋代官方推定的德性是火德,下面有些非主流嘰嘰喳喳的,根本動搖不了大局。可是事實上,這些爭論已經是五德學說的迴光返照了。從北宋開始,終於有明白人對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奇怪學說感覺到了膩味,並開始對它進行猛烈抨擊。

並不是說從前就沒有明白人,大家都一樣渾,只是就算犄角旮旯裡偶爾有幾個明白人,卻聚不成潮流,形不成氣候,他們的抨擊也都淹沒在了歷史大潮和浩瀚典籍之中,很難翻找出來,亂世裡面沒人有閒空兒搞學術反思;相反,哄抬五德來給統治者塗光彩,從而求賞點兒殘羹剩飯的傢伙倒是不少,這暫且不論。漢朝從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到了元帝乾脆“純任德教”,漢儒的祖師爺是董仲舒,集大成者是劉歆,這兩位大宗師都點頭的理論,當然沒人敢反駁啦。唐人浪漫主義氣息濃厚,咱們前面說了,無論文學家還是藝術家都最喜歡這一類準行為藝術,所以也不怎麼會去批評。宋朝不一樣,相比唐人,宋人重理性,宋詩就因為太講理而被後來很多人罵沒有詩味兒,再加上老趙家利用科舉制度和冗官政策培養出一個規模空前的官僚集團來,大票閒人吃飽了飯沒事兒幹,就只能去故紙堆裡鑽研學問嘍。

對於五德學說,第一個跳出來發難的是大儒胡瑗,此人字翼之,是理學先驅,被稱為“宋初三先生”之一(還有兩個是孫緮和石介)。胡瑗寫過一部《洪範口義》,從五德學說最早的理論基礎《洪範》開始批評起。

那麼《洪範》又是啥呢?我們知道,儒家經典裡有一本《尚書》,又叫《書經》,據說彙編了從唐堯、虞舜直到周代的好多篇官方歷史文獻,其中就有一篇《洪範》,據說其內容是商朝遺老箕子向周武王所傳授的“天地之大法”。

根據考證,《尚書》中很多篇章都是後人偽造的,而就算那些真正的古代文獻,也都被歷代儒家給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至於《洪範》,估計是春秋甚至戰國時代某些閒人的作品,因為裡面提到天帝賜給大禹以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和六極。瞧,裡面提到五行了,五行就是春秋時代陰陽家們現搞出來的,無論箕子還是周武王全都不可能聽說過,而且五行理論也正是五德學說的基礎。

胡瑗寫《洪範口義》,其主旨就是重新闡述漢儒所說的“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跟五德一樣都說了一千多年了,胡瑗不可能全都給駁了,況且要是駁了這一點,那麼君主“受命於天”云云也都沒了基礎,搖搖欲墜,胡瑗還要腦袋呢,他不敢這麼幹。他只是認為漢儒相信讖緯的行為非常可笑,認為上天是利用人的努力來達成其意志,跟什麼祥瑞啊,符讖啊,還有五行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那些全都是歪理邪說,根本違背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本意。

孔子說人事,不說天事,怎麼,你們以為自己比孔子還要高明嗎,竟然直接說起天事來了?而且還是用五行生剋之類無稽之談來妄測天意,說好了是瞎子摸象,說差了純粹滿嘴跑火車,沒一句實在話。

胡瑗老先生開了第一炮,炮打五德的基礎五行,接著他出手的是鄭獬,乃是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狀元公,也寫得一手好詩詞。鄭獬丟擲一篇《五勝論》,繼續批判陰陽五行。但他們二位都只是這場“倒五”風潮的先鋒官而已,很快,大將就要上場了,那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大史學家——六一居士歐陽修。

歐陽修和宋祁一起當主編,修過《新唐書》,後來又自家編了《新五代史》。我們知道,古代王朝最講究“正統”,也就是說,凡是膽敢稱皇帝的傢伙,都必須嚴正宣告老爺我才是華夏曆代傳承的正根兒,同時代的別家都是篡逆,是僭偽,是上不了檯面的山野蟊賊。所以研究歷史,不可能迴避這個“正統”問題,歐陽修就是運用正統的武器向五德猛烈開炮的。

歐陽修寫過一篇《正統論》,他說,啥叫“正統”?自古以來成就王業的朝代,必然有極強的德行以承受天命,或者是功績澤被蒼生,或者是靠著好多代的積累才能成功,怎麼可能光靠著一種道德,一種德性呢?

繼而,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作“絕統”——“大家說到正統,都想讓正統始終延續,從不斷絕,一旦事實跟理論不符合,那就生造一個概念接續下去,所以這理論總也說不通。其實啊,正統是有可能斷絕的。”歐陽修認為,只有那些“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且基本統一天下的朝代”才能叫正統,各種割據的小政權、偏安的小王朝,那都不能算是正統。以此為基礎,他先把東晉南北朝給剔除出正統之外,後來到了晚年重修這篇《正統論》,又把三國和五代也給撇了。

這就從根本上宣佈了五德學說的破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五德學說,不管是鄒老教授的舊版本也好,還是劉歆大國師的新版本也好,世襲傳承都是一根兒到底,延綿不絕,中間沒有絲毫磕巴的,只有這樣,才能說明王朝的更替確實跟五行相配的五德相關,或者一個生一個,或者一個克一個。要是中間出現了斷層,那相生相剋的圈子就畫不圓了,自然理論也就說不通啦。

但是我們說過了,為了政治需要,歷朝歷代都沒有按照最完美的模式去推演五德,要麼故意剔掉某個朝代,要麼突然接上好幾百年之前的朝代,五德迴圈的這塊料子已經被人為地撕成很多破布條了。行,你可以說某些王朝或者國家不算正統,不是正統自然就不配談德性,可你也得在同時代另提出個正統來才行啊,要不然迴圈就缺了口啦。好比說按照王勃的《大唐千年歷》,得讓唐朝的土德接上漢朝的火德,可是漢朝都被滅了將近四百年了,你說這都熄了那麼長時間的火,打哪兒再生出土來?那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嗎?

——你還別說,北魏一開始定的土德,還有契丹遼自己定的水德,就都是憑空冒出來的。

總而言之,王勃之流屬於想一出是一出,他們搞不出個真正嚴絲合縫、任何朝代都說得通的系統來;但你要是真想出這麼個系統,那碰上的問題就太多了,話怎麼說都說不圓。當初鄒老教授的系統很簡單,也就虞、夏、商、週四個朝代,不會有太大問題,劉歆大國師倒是擬了個複雜的,可是一多半兒都是傳說中的朝代,由得他說嘴,即便跟真實情況完全不符合也沒人能駁。漢朝以後,天下大亂,三分鼎立,然後又是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一撥兒接一撥兒地亂,這系統就徹底搞不定了。

當那位歷史不及格的趙垂慶先生要求宋朝接續唐朝的土德,改成金德的時候,官員們就紛紛駁斥,理由是:“五德迴圈更替,都是緊接著的,不可能有空當,咱們怎麼可能跳過好幾家王朝,繼承那一百年前的運數呢?”官員們的理論是沒錯,可你要讓他們把秦漢以來一千多年的五德迴圈都仔細捋上一遍,不留空當,估計也全得瘋。

所以歐陽修提出了“絕統”概念,說正統是會斷絕的,就此一棍子把五德理論摟頭打翻。他說:“什麼五行輪替,一家衰亡一家興盛,那都是江湖術士拿來騙錢的說法兒,什麼‘王朝興衰都由五德操控的’,這純粹是胡扯!”進而他旗幟鮮明地認為各種天災異變都是自然現象,跟人事徹底無關,讖緯、祥瑞都是瞎聯絡,矛頭直指董仲舒和劉向、劉歆等儒學大宗師,說他們是“胡言亂語,妄測天意”。所以從《漢書》以來,很多史書裡都夾雜著一篇《五行志》,專門講述種種荒誕不經的奇事兒,歐陽修在編《新唐書》的時候雖然也被迫保留,但只記錄相關事實,完全不跟人事扯到一起,如前所述,對於前蜀那些超級不靠譜的扎堆的祥瑞,還狠狠一通冷嘲熱諷。後來再編《新五代史》,既然是他自己一個人乾的,就乾脆不搞這種花活兒了。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尚書·洪範》節選

某看天上

歐陽修寫《正統論》,分析哪些朝代可以算正統,哪些不能算,其核心在於對前人的種種肆意妄為提出詰問。比方說,漢人說秦朝不算正統,因為秦始皇不修禮樂,並且嚴刑峻法,那麼歐陽修就問了:秦國不是從秦始皇開始的,那麼,既然不因為桀、紂狂暴而把夏、商都排斥掉,憑什麼因為秦始皇一人的狂暴,就要閹割了秦朝呢?

再比如說,有人認為東晉是正統,歐陽修就反駁說,東周接替西周為正統,那是對的,因為周平王本來就是周幽王的太子,而且周朝雖然東遷,天下動亂,但沒有別人敢於樹立新的天子權威。可是東晉呢?晉元帝司馬睿壓根兒就不是正牌繼承人,只是妄自稱尊的一鎮藩王而已,而且中原到處都是篡僭,他都不敢討伐,有什麼資格稱為正統?

還有人認為北魏是正統,歐陽修又反駁說,北魏不過是篡僭的夷狄,哪配稱正統呢?

所以說了,東晉南北朝的時候,東晉也不是正統,北魏也不是正統,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正統,即所謂“絕統”。正統有時而絕,不是一朝緊接著一朝的,那麼五行相勝,隋朝勝了哪個正統?五行相生,隋朝又從哪個正統裡生出來?純粹胡扯嘛。

歐陽修這篇《正統論》一出來,立刻輿論譁然,各派閒人紛紛起而辯論。首先有章望之寫《明統》來跟歐陽修商榷,後來蘇軾也寫《正統論》——哪個朝代算正統,哪個朝代算“霸統”“偏統”“竊統”,等等。一系列詭異的名詞全都出爐,一直爭論到清初的王夫之。可是他們大多是在討論歷史問題,沒跟著歐陽修繼續對五德學說下刀子。

相反,還有某些人藉著論正統,繼續哄抬五德。比方說跟歐陽修同為散文大家,推動古文運動的尹洙,他就曾經說:“天地有恆定的方位,曆法有恆定的引數,社稷有恆定的君主,人民有恆定的信奉,所以所謂君主啊,必須配合天地方位和曆法引數。”這還是在說人事跟虛而又虛的所謂天意、運道、曆法有關聯。

跟歐陽修一樣是歷史學家,曾幫忙修過《新唐書》的張方平則寫了《南北正閏論》,說:“凡帝王興起,必然要接受上天的符讖,按照正道更改名號,定下大一統的制度,推算曆法以應合五德……”話裡的意味就更明顯了。

張方平對於東晉南北朝,是堅持以北魏為正統的,對於歐陽修的發問,他回答說:“夷狄又怎麼了?夷狄入中夏便是中夏。想當初夏禹出自東夷,周文王出自西羌,得了天下以後,不都變成正統了嗎?為啥北魏就不能算呢?況且,漢朝把秦朝當閏統,直接繼承滅亡了六十多年的周朝,以此推論,北魏也可以繼承滅亡了六十多年的西晉嘛……”

兩個“六十多年”,好吧,他這兒湊時間來了。按照張方平的說法,正統是不會斷絕的,但是有可能靠個“閏”來過渡,只要這麼過渡一下,五德自然就接上了——左右不過六十多年,長乎哉?不長也。

真正的大地震是從王安石開始的。我們知道,王安石輔佐宋神宗搞變法,他的變法對與不對,成或不成,暫且不論,我們要說的是,變法運動在當時遭到了保守派的瘋狂攻擊,而保守派所利用的一大武器就是與五德聯絡緊密的天災異象。一旦碰上點兒什麼風吹草動,保守派就會跳出來說:“你瞧,老王又惹老天爺不高興啦!”彷彿他們執政的時候就風平浪靜,不發大水,不鬧旱災,連流星都全藏了起來不敢見人。

對於保守派的這些論調,變法派當然要加以駁斥,於是他們針鋒相對地堅持說天災都是自然現象,跟人類的吃喝拉撒睡根本就沒有必然聯絡。王安石本人就曾經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不管天象有什麼變異,祖宗有什麼成法,士大夫有什麼反對意見,我全當他放屁,我行我素,不撞南牆不回頭。這話實在太狂了,後人就有評價說,你老兄啥都不怕,都不在乎,那權力靠什麼來制約?做好做壞靠什麼來評判?不過由此也可反推出來,當時反對變法的人主要是用所謂“天變”、祖宗成法以及百姓的抗拒心理來扯王安石後腿的。

雖然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他那麼狂,不失敗也難啊),但經過這麼一番論戰,更準確點兒說是經過這麼一番折騰,五德學說不禁元氣大傷,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直線下降。

可雖然直線下降,但還沒到如同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的地步,理由很簡單,因為統治者還用得著啊。比方說,南宋那位理學大宗師朱熹對於正統的觀念跟歐陽修很相似,只不過他不說“絕統”而說“無統”罷了,只不過歐陽修在三國問題上尊曹魏為正統,朱熹尊蜀漢為正統罷了,教學大綱差不太多,只是在劃重點上有點兒分歧。但是朱熹並不反五德,他的學生沈僩曾經直截了當地問他:“五德相生相勝的兩種說法,歷朝歷代建國的時候都不廢除,真的有道理嗎?”朱熹回答說:“應該是有道理的,只是從前那些推算五德的傢伙都沒有算對。”可到底怎麼樣才能算對呢?朱熹卻沒明說。

他還有一個弟子,名叫金去偽,也問過類似的問題,朱熹回答道:“萬物都離不開五行,所以五德的說法也就肯定有道理。為什麼算不對呢?主要是因為遠古的那些事情,經書上都記載得太過簡略。”金去偽又問了:“那麼五德迴圈,不知道是相生對呢,還是相剋對呢?”朱熹明確地指點他:“相生對。”

朱熹本人是很唯心的,所以不可能破五行,也不可能破五德。他唯心到了什麼程度呢?比方說關於天上星辰是左旋還是右旋的問題,歷代搞天文的專家都在反覆觀測、計算和爭論,但到了朱熹這兒,簡單一句“某看天上”,沒別的理由,就把右旋說一棍子打倒。所以對於五德也是如此,朱熹光說有道理,可偏偏就不告訴你道理在哪兒。

總而言之,五行是五德的基礎,所以一個人只要相信陰陽五行,那就不可能不信五德,不先破了陰陽五行,五德學說仍然是有根之草(雖然這根兒本身就有問題),不可能忽然之間就灰飛煙滅。

夫帝王之作也,必膺籙受圖,改正易號,定製度以大一統,推歷數以敘五運,所以應天休命,與民更始。

西晉之亂,九區分隔,琅琊播遷於江左,實紹金行。拓跋奮起於雲方,奄居神縣。蓋五郊祀,南北不可並享,三統相承,正閏宜歸一致,今夫以晉為閏耶?未聞革命所傳,以魏為正耶?實匪中華之舊,大興之兆,決誰處之。夫晉之渡江也,遺中服之雅俗,據吳人之舊土,齊梁之後,風教蕩然,危弱相承,禮刑不立,五代四姓,浸微以減,上無所授,下無所歸,雖欲正之,人誰適從。且夫商盤庚之遷亳,周平王之都洛,不出王畿之內,如歸別館之中,兆庶實從,不失舊物,比夫身居藩翰,觀望本朝,進不扶危,退而正號,非同論也。至如太伯之奔勾吳,不得謂之姬矣,昭烈之興巴蜀,豈可以為漢哉?魏氏先實漠北,控弓朔、代,南平燕、趙,遂通秦、涼,出令作法,變風遷俗,天地有奉,生人有庇,且居先王之位,宅先王之國,子先王之人矣。則是夏禹之出東夷,文王之祚西羌,爰集大命,以撫方夏。詩書所載,謂之何哉。前世大儒斷南北之疑者,所以正魏也。或曰二帝三王,應天承運,必謳謠之先歸,故人神而協贊,秦遷周鼎,漢受秦降,雖仁暴不同,亦傳授有所。元氏起於參合,踐食上國,謂之受命。晉祀實存,謂之中國,則劉聰僭據,乃陶唐之冀方;苻秦所都,實宗周之鹹、鎬。若其審定王居之次,推考生勝之法,偏閏相承,夫何足尚。曰,劉、石、苻、姚世祚短淺,欲正其名,無名可正。魏之霸業,肇自皇始。典法明著,成於太和。內無強臣,孰與蘇、桓之逼。間有中主,未若宋齊之季。雖末世爾朱之變,而建康易三姓矣。

唐以土承隋,隋以火繼周,周以木變魏,魏以水而紹金。昔漢祖之正號也,去姬氏之滅幾六十年,閏霸秦而繼周著為火德,識者以為得天統。魏氏之推歷也,去愍懷之亡亦六十年,舍四僭而踵晉,定為水行,議者以為當正位。推晉而上,至於伏羲氏出震而王天下也,帝王之大統明矣。謹論。

——《南北正閏論》

金人偏偏是土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去幾度念亦深

江亦琛顧念

逆流官路

小小昊

神級奶爸

單王張

成為頂流從歌手老婆發現我開始

陌上誰風流

綜藝:參加最強大腦,成為大神

翠玉軒

高考落榜,我開啟人生贏家系統

全憑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