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勒卡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深邃而美麗的騙局讀勒卡雷《完美的間諜》,完美的間諜,約翰·勒卡雷,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照

勒卡雷的寫作,應該就是起源於透徹理解了,間諜的生活如此不完美,至少不像伊恩,弗萊明筆下的“007”那樣完美,那樣像個“典型”的間諜。

足智多謀、身懷絕技(自己的武功和別人發明的秘密科技),出生入死過著冒險刺激的日子,有用不完的經費(國家提供的),還有愛不完的美女(有些是敵人提供的)。

勒卡雷最早的兩部作品《召喚死者》《優質殺手》雖然出現了幹情報工作的史邁利,不過書中史邁利只是個“具備情報背景的聰明偵探”,情報工作本身不是重點,是用來說明、解釋史邁利為什麼樣樣聰明、如此厲害而已。

到了第三部小說《柏林諜影》,勤卡雷才真正探人間謀的世界,也才真正建立起他獨特的間諜小說家的地位。

《柏林諜影》是一部哀傷的小說。作者用哀傷的筆調寫,讀者也必然越讀越哀傷。那種經驗,和“007”小說(尤其是電影)提供的緊張、興奮、刺激,截然不同。

明明都是間諜,甚至明明都是英國間諜,為什麼會差這麼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曾經真正接觸過問諜工作,待過情報局也待過外交部。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親眼目睹,直接觀察了戰後英國最奇怪、最神秘、最轟動的反間諜叛逃案件,那個案件中揭露出來的間諜面貌,對不起,一點都不像詹姆士,邦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曲折坎坷的成長背景,讓他對於人活在“偽裝”、“欺騙”裡的痛苦,以及病態執迷,有了深沉的理解。

勒卡雷不滿二十歲就參與英國在東柏林的情報工作,後來又以駐外人員身份待過波昂和漢堡。

我們不必誇張他這方面的經歷,他從來不曾是什麼重要的情報員,不曾經手破解什麼了不起的密碼檔案,更不曾介人到冷戰的間諜大案裡。

然而,作為情報系統中的一員,即便低階、邊緣,1951年爆發的案子,必然也衝擊了勒卡雷。

1951年3月,英國情報局破解了蘇聯密碼,確認英國內部有人長期且有系統地將從美國方面得到的情報,轉手賣給蘇聯。他們找到的記錄,指向的洩密者,竟然是當時英國外交部美國司的司長麥克林(DonaldMacLean)!

麥克林出身貴族世家,父親當過內閣部長,自己畢業於劍橋,進入政府部門服務,1944年到1948年,麥克林在英國駐美大使館負責情報工作,後來才調回倫敦。

麥克林是個反間諜,事情還不只如此。從麥克林牽到菲爾比(Kim Philby),英國情報局負責跟美國情報單位聯絡的重要視窗,原來他也是個蘇聯間諜。再牽出菲爾比的同事柏吉斯(Guy Burgess)。再牽下去,幫這些人跟蘇聯駐英情報單位接頭的,還有布朗特(Anthony Blunt),以及克恩科拉斯(John Caincross)。

多年以後,針對這樁反問諜案,蘇聯駐英情報頭子莫丁(YunModin)寫過一本回憶錄,書名叫做《我的五位劍橋好友》。這本書,內容實在不怎麼可信,書名卻簡潔直接打到了要害,點出了這案子的離奇驚駭之處。

這五個人,都是劍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都是英國上流社會的精英。他們不缺地位不缺錢,怎麼會去幹出賣情報給敵人的事呢?別忘了,發明“鐵幕”一詞,清楚判別冷戰兩大陣營意識形態楚河漢界的,不是別人,是英國首相,戰時英雄丘吉爾啊!

案子爆出來,麥克林和柏吉斯火速逃往莫斯科,莫丁本來也要安排布朗特離境,而且承諾布朗特種種生活待遇上的好處,但布朗特拒絕了,理由是:再多的蘇聯官方好處也不可能保證讓他去得了盧浮宮,作為一位藝術大家,他寧願在英國坐牢,也不願逃到“鐵幕”,終身再無進入盧浮宮的機會。這樁英國情報界的超級大弊案大丑聞,英國民眾透過新聞知道一點,但不會很多。例如他們不會知道:其實多年以來,麥克林一喝醉酒,就大聲嚷嚷跟人家說他是蘇聯間諜,有一次甚至還因為人家不相信,在酒館裡幹起架來。他們也不會知道:這幾個人,個個生活鬱悶,幾乎都有酗酒的嚴重毛病。

這些,要圈內人才知道,像勒卡雷那樣的圈內人。知道細節的圈內人,應該會比一般民眾更想知道: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這樣?!

幾十年下來,答案一點點浮現出來。

答案一,這些英國社會精英、貴族世家子弟,之所以進入外交部,之所以接觸情報工作,往往是因為他們懷抱著大英帝國的光榮記憶。這些工作,是帝國最前線的工作;這些工作的終點,就算不是偉大帝國的內閣部長,至少也該是某個殖民地的總督吧!

大英帝國的沒落,進而瓦解,對他們這群人的打擊最深。他們的精英期待幻滅了,也因而他們對於新興、代英國而興起的世界大哥一美國,格外反感。

那份反感裡夾雜著更深的輕蔑。在他們眼中,美國人,尤其美國情報單位的人,傲慢無知、財大氣粗。財大氣粗,所以明明無知卻還高傲地頤指氣使。讓他們難以忍受。

第二項答案,這輩英國精英,看待蘇聯的態度,顯然和丘吉爾大大不同。他們比丘吉爾年輕一代,沒有維多利亞時代的經驗,卻在成長中領受過共產主義革命的旋風。誰年輕時沒當過左派,夢想過共產主義許諾要帶來的和平正義烏托邦呢?

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經孤單地面對襲捲了整個歐洲的希特勒,孤懸海外,艱苦忍受德國空軍發動的大空襲。那時候,英國舉國上下最大的依賴,就是兄弟之邦美國的大力支援。

然而,羅斯福政府的決心卻是:不值得為了英國,讓美國捲入歐洲戰爭。

戰爭的現實是:得不到奧援的英國苦撐著苦撐著,撐到希特勒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和拿破崙一樣的錯誤——揮軍東進,攻擊俄羅斯,大軍陷在北國冰原上,終於導致全盤失敗。德軍在俄羅斯境內付出慘痛代價,然而為了抵禦德國入侵,蘇聯也投入了大量物資與人力,光是一場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圍城戰,就有說不完的犧牲、痛苦故事。

至少在一部分英國人眼中,蘇聯比美國更像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資本主義控制下的美國,現實,功利,又對英國傲慢擺譜,相比蘇聯總還閃爍著共產主義普世理想的光芒,為什麼英國非選擇追隨美國不可呢?

從這種內在、同情的角度出發,而有了勒卡雷另外一部間諜名著《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更深層地看,受到這種間諜世界內在鬥爭衝突洗禮過的勒卡雷,一定會對什麼是“忠誠”,什麼是“背叛”,有了和一般人很不一樣的深層省思與複雜感觸。

的確,進入勒卡雷,有而且只有兩張入場券,一張叫做“背叛”,另一張叫做“欺騙’。間諜之成為間諜,就在他要隱匿身份,變成另外一個人,他的生命與生活,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欺騙。間諜的本質就是雙重生活,就是用一種生活掩護另一種生活,也就是一種生活背叛另一種生活的過程。

勒卡雷提醒了我們:欺騙就是欺騙,背叛就是背叛,不會因為穿上了間諜的外衣,欺騙、背叛就變成正當、高貴的舉動。通俗的型別間諜小說給間諜塗抹上厚厚的愛國、冒險豔妝,讓讀者只看到欺騙、背叛帶來的緊張刺激和救國救民的英雄結局,渾然忘卻了作為生活現實,欺騙,背叛帶來的種種存在代價。

勒卡雷反其道而行,帶著他的讀者去透視、去凝視間諜那裡“不可承受之輕”。他們漂泊,遊移,以虛假偽造應對真實,又利用真實創造更大的虛假。

原來間諜生活那麼悲哀。這是許多讀《柏林諜影》的讀者共同的感受。一個間諜要引誘敵人上鉤,假裝自己被同儕排擠,被上司冷漠冰凍以至於落魄潦倒、憤世嫉俗,他不能戴上一張憂鬱表情的人皮面具就了事,他甚至不能每天朝九晚五裝裝落魄潦倒的模樣,其他時間繼續過他的正常生活。他就真的得落魄潦倒,一天二十四小時,而且是從行為到思想都落魄潦倒,要不然怎麼瞞得過敵人情報單位的眼睛呢?

原來間諜生活那麼悲哀。從這個身份到那個身份,兩個身份都不能作為和別人維持正常、親密關係的基礎。有著不同身份,必須隨時穿梭於不同生活間,也就意味著必須隨時拋棄掉任何真摯、穩固的感情聯絡。

“007”老是和不同女人上床,看來像是件幸福的事,勒卡雷卻冷冷點出這許多男人心中的幻夢,其實是詛咒。間諜不可能愛上誰,和誰廝守過日子,間諜只能流浪在一段段沒有前途沒有未來的漂浮關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仙帝奶爸在花都

夜七錦

真少爺擺爛心死後,姐姐們都慌了

橙子你愛不完

反派:大小姐,你應該也想報仇吧

陽光大男骸

池中物

金呆了

記魂者

吻風來

官路聖手

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