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臥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九章 傳道授業解惑也,江山名士,南臥生,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書閣中已經坐滿了孩子,而在後排,則是許多父母觀摩課堂,他們也一同跟自己的孩子上課,因為張勉不收取學費,所以在這裡學習的孩子,既有貧苦百姓,也有大商豪賈的孩子,在等級森嚴的古時,這樣的場面幾乎看不到,但就在書閣當中卻出現了,而且這般融洽的樣子,是極其罕見的。

在這書閣中,張勉一開課,就引來了很多人的期盼,他們都想見識這個課堂究竟是何模樣,站在窗外觀看的,擠在人群中翹而望的,都想從中能瞄到一眼,只見課堂最前端,架著一大塊木板,然後其旁邊放著一支墨筆,還有一塊抹布,臺下有著三十張左右的長桌,兩人為一桌,桌上擺著幾摞簡牘,以及筆墨,每個孩子都是正襟危坐,神情肅然。

即便不是在課堂上,外面的圍觀者都能感受到裡邊散出的緊張氣氛,他們中的許多人沒上過這樣的課堂,對這個地方懷著一種敬畏之情。

張勉站在臺上,目光睥睨四周,見到這數十名面孔童稚的孩子,再看看後排坐著的父母,還有著外面圍觀的百姓,他心中苦笑,沒想到在後世沒當成老師,居然來這古代當學堂老師來了,命運真是說不清楚,他過去最不想做的職業就是老師,因為怕自己誤人子弟,把這些學生給教壞了,他本以為這輩子跟老師這個職業八竿子打不著一塊去,結果卻不得不聽從命運的安排。

嗯?

張勉晃眼之下,忽然注意到李天樂也坐在下面,自己沒讓他來的,怎麼就自個兒來了,不過也是,他才十歲,上這個課也不無關係,再說了這課堂上都是與他年紀相仿的孩子,讓他多跟這些孩子交流也好。

在開課之前,張勉揹著手,就像當年他的老師問他的一樣,對著所有的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麼?”話音一落,臺下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張勉於是一個個地提問。

甲同學:“讀書是為了給俺爹孃爭氣,俺家沒有一個讀書人,所以俺爹孃希望俺多讀書。”

張勉笑了笑:“好,這位同學讀書是為了掙面子。”

乙同學:“讀書是為了考取功名,將來衣錦還鄉,給爹孃好吃好穿。”

“好,這位同學讀書是為了博取功名。”

丙同學:“讀書是為了做一個商賈,賺很多很多錢,為爹孃蓋大房子,讓他們不再勞累。”

“好,這位同學讀書是為了賺錢。”

當張勉走到李天樂的面前時,對李天樂問道:“這位同學,你讀書又是為了什麼呢?”

李天樂微微沉吟,想了一會後,正氣凜然道:“我讀書是為了未國的崛起而讀書!”

噗!

張勉當時差點栽了一跟頭,這句話怎麼聽上去就那麼熟悉呢,好像是我泱泱中華的一位逝去的偉人曾經說過的經典名言,而那句原話還曾經掛在張勉所讀中學的牌匾上,以教導眾位中小學生,所以一聽到這句話時,他當時就條件反射地想起了那句話,心中頓時掀起了洶湧波濤。

“這傢伙到底是什麼來頭,小小年紀竟能說出這樣的話,難不成也是個穿越眾?”張勉心中狐疑,盯著李天樂左右端詳,可是無論怎麼看都看不出來,於是小聲問道:“你可知《狂人日記》和《圍城》?”

李天樂一怔,疑惑道:“師父,你所說這些是為何物?”

幸虧不知,不然張勉真以為他也跟自己一樣,看他不像是故意說謊的樣子,方才揶揄笑道:“無事,你先坐下吧!”

從這件事上,張勉也現了,原來歷史跟當下是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當下生的,過去沒準已經重演了多少遍,人們讀書的動機無非也就那幾個,功名,地位,金錢,還有著胸懷天下的,這些都是讀書的動機,就像當年張勉回答他老師的,他讀書就是為了當科學家,結果科學家沒當成,卻成了一名考古學家,再後來就成了一名穿越家,也不知道以後會成什麼家,反正這輩子是跟科學家沒緣分了。

從這些孩子的回答中,張勉也能現一個規律,但凡是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們都想透過讀書出人頭地,考取功名,而那些商賈家的孩子,他們大多以賺錢為目標,這應該是受家庭氣氛的耳目濡染,而像李天樂這樣的天才,則胸懷天下,以未國崛起而奮鬥,從小就高屋建瓴,立下遠大目標,所以說人家天才也是有原因的。

“今日我們就先來學習《三字經》,大家先跟我一起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在所有的蒙書當中,最流行的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也就是俗稱的“三、百、千”,在這些啟蒙書中,《三字經》是為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而讀《千字文》則以明義理,哪怕是在後世,這三本書都深受重視,行量驚人,幾乎每個孩子都要求熟讀成誦。

在當時的未國還沒有這樣的蒙學教材,所以聽著這些帶著押韻,而又朗朗上口的句子時,不光是這些孩子,就連坐在後排的父母都禁不住跟著讀了起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課堂中讀書聲響成一片,個個都極其認真,張勉七歲時就把《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就連釋義也都很是熟悉,所以講起《三字經》來也是頭頭是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出生之初,稟性本來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張勉給他們認真解釋,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了,說:“老師,那麼這世上的歹人生來也是天性善良的嗎?”

張勉笑了笑,點頭道:“當然了,每人生下來都是本性善良的,他之所以為歹人,可能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其他原因,才會讓他變成了那樣,所以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老師,何為辯證地看問題呢?”

“所謂辯證,就是要全面地看待一件事,不能全部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比如說他是壞人,他也不是所有方面都壞,他也有好的一面……”張勉解釋了一大堆,但臺下的孩子還是一臉疑惑的樣子,張勉也是無語自己了,沒事跟他們聊這些高深的問題幹嘛,這不是沒事找事嗎,要知道他們還都是一些孩子,哪能聽懂這些。

於是張勉將話題一收,繼續講解了下一句,這堂課張勉感覺上得特別久,可能這是因為次上課的緣故,說得口乾舌燥,課間時分喝了大杯茶水,方才解渴,這時候他才體會到做老師的不容易,口乾舌燥不說,站在臺上講課講那麼久,一堂課下來,腰痠背痛。

“傳道授業解惑不易啊!”張勉扶著腰,感慨道。

一天下來,張勉感覺雙腿酥麻,兩眼昏花,口乾舌燥,若不是他及時反應,他恐怕就已經摔倒在地,這麼多年來,還從來沒有今天這麼狼狽過,這老師的稱呼,果然不是那麼好當的,照今天這個樣子,他根本堅持不了幾天,想了很久之後,他最終決定要多找幾位老師換替著上,不然一個人根本撐不住。

沉魚是第一個人選,其次寧玉滿也可以,歐陽嶽勉強。

可惜仲志和呂況出外雲遊去了,若是有這兩個人在的話,那就選都不用選了。

當日夜裡,張勉把沉魚,寧玉滿和歐陽嶽三人叫來,然後單獨給他們講課,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讓他們知道該講哪些東西,於是,張勉從《三字經》開始講起,全文一千一百四十五字,後來又一個不漏地給他們寫了出來,當他們看到張勉寫出完整的《三字經》後,當時一個個臉色詫異,驚異非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