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零八章 出戰,紅樓從遼東開始,鍵盤戰鬥家,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金江鎮節度府,管軍民兩政,軍政如今緊鑼密鼓的行動,牽扯了唐清安大部分的精力。

但是民政也不能放下。

“戰事未雨綢繆,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

抽空見了馮勝之,顧應時,唐清安慎重的交代,關於今年年初的屯田,以及播種事宜。

民政展的好,唐清安就不怕今年的戰事遇挫。

軍隊穩打穩紮,哪怕打不贏,也不至於大敗。

而他背後有數百萬遼民的支撐,不同於歷史上的東北大帥入關。

戰事上一次的失敗,則萬事皆空,軍心低落,導致他灰熘熘的退回東北。

對於攻打蠻族。

金江鎮民心旺盛。

哪怕今年戰敗,明年再戰,明年戰敗,後年再戰。

他有這個底氣和蠻族來消耗。

倒是要看看,蠻族是否有這份元氣,來跟他比拼如此的消耗。

比消耗,靠的就是民政。

民政做的好,才有實力來比拼潛力。

不然落得歷史上毛文龍的東江鎮的結局,空有遼民而無糧食,無力揮力量,只能困頓於斷糧之局。

目前金江鎮的地盤不大,可是多年來的努力,做到養活數百萬遼民,已經有了這個雛形。

可是如果今年戰事不順,他觀朝廷的形勢,明年是不可能如今年一般,還有這麼多的積蓄來支援他的。

那麼金江鎮越往後,就越需要靠自己。

當然。

如果一戰而勝之,以新收復的平原地帶,則立馬緩解金江鎮的糧荒,並且能收攏福建沿海各地的無地之民。

不過這是最好的結局,唐清安也要考慮壞的結局。

“你們建議的,成立新的衙門,專門負責農事,收集全國的好的耕作,並且研究更好的耕作方式,這是值得肯定的。”

唐清安誇讚道。

耕作方式,是一直進步的,漢朝時的田畝產出,是一個頂峰,宋朝的田畝產出同樣是一個頂峰。

而到了前明,田畝產出又到了一個頂峰。

朝鮮如今的耕作方式就很落後,原本的歷史上,隨著毛文龍建立的東江鎮,大量的遼民湧入朝鮮。

為朝鮮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方式,讓朝鮮各地官府學會了如何新修水利,學會了插秧法。

水利工程,促進了田畝的增加,先進的插秧法,則使得田畝產出增加,因此朝鮮的人口,在十七世紀中後期開始暴增。

前明為上朝天國,並不只是形勢上的,文化上民生上,方方面面碾壓周邊的國家。

大周承襲大明,並無大的變化。

北方地區現在是麥粟複種,南方許多地區,原來是單一的一季晚稻。

初春播種,九月底十月出收。

優點是生長時間長,冬季田休閒,單產較高。

逐漸展為芒種節,白露節收的中稻,變為麥類作物,與晚稻穀在水田內的輪作兩熟制。

稻麥兩熟,畝產量低,但是加起來的畝產,要比單一畝產還是要高的。

還有其他地方不一而定,例如有的地方雖然是兩季,但晚稻或者中稻以前的作物,不是麥而是油菜,蠶豆,豌豆,大豆,綠豆等作物。

還有些地方,是中稻與其他作物輪作,如蕎麥,綠肥,亞麻等等。

還有的地方訊息閉塞,仍然還是一季晚稻。

田畝的產出,各地的情況也不同,高的很高,例如嘉興湖州地區,畝產四五石,低的也很低等等。

高產和地產,都不能作為代表。

總之,大周國內的畝產,平均下來後。

南方一季的畝產為兩石七鬥二升,稻豆輪作,或麥稻輪作,田畝中稻兩石,麥一石或豆一石。

北方地區,夏麥秋粟,合起來高於兩石,如果只種一季,則將近兩石。

“番米要大力推廣。”

田畝以如今的耕作方式,已經達到了上限,唯有新的農作物,能提高畝產。

唐清安對於各種資料雖然有些認識,但是五穀不分,只能以自己知道的知識,交代眾人。

對於將軍引進來的番米,馮勝之和顧應時還是認可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方舟裡生存就能進化

陽光開朗淺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