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陛下有疾 第9節,陛下有疾,妙利,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3章 阿碧的腦洞

雖皇帝陛下偶爾抽風,看贏天青的眼神愈發奇怪,也說不上是厭惡陰鬱還是熱切期待,把贏天青和贏青玥弄的一頭霧水。要不是贏天青拿他當兄弟,指不定哪一日忍無可忍就要合夥青玥一起給皇帝陛下套麻袋,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犯上作亂了。

贏青玥後知後覺,某日突然腦洞大開的問贏天青:“陛下這般對你,我看著不像是要揭你老底,倒像是對你有意思嘞!”

這一回可把贏天青駭的更慘,一蹦三尺高的踢倒了凳子正砸在自己腳面上,彎腰抱著腳嚎啕時好死不死撞到圓桌,被她隨手放在桌沿的茶杯晃盪了兩下,兜頭就給她潑了一頭一臉的涼水。

贏天青哀怨的抬起頭,宛若水鬼的盯著她這好妹妹親妹妹,形狀之慘烈讓贏青玥都不敢再說話。死一般的沉寂了好一陣才聽贏天青幽幽道:“你先說讓阮虞娶我,我當是你看阮虞不順眼讓我弄死他。可元修現在這蛇精病模樣,你覺得是他弄死我好呢?還是我弄死他好?”

“沒可能沒可能,根本沒可能的好嗎?!”贏天青用力甩頭急促道:“宮中風水不好容易讓人腦子長包不是事實嗎?元修就是腦殼壞掉了,別說只是腦殼壞掉,他就是整個人都壞掉了也絕ᴶˢᴳᴮᴮ對不會生出這樣的心思來啊。”

“我!一個宮女!他看上我?”贏天青鬼笑:“他又不是斷袖,對著他發小兄弟的臉他下的去嘴?他要是斷袖,當初我跟他一張榻上滾過他都不為所動,現在對著我一個宮女倒下得去嘴?”

“何況不是你說他不行,不想糟蹋姑娘的麼?合著姑娘不能糟蹋,他就能糟蹋宮女了?”贏天青越說越覺得是這麼回事,對贏青玥認真道:

“乖,我還不想死,別給我說這種奇怪的話。不管什麼公子還是什麼皇帝,我對男人都沒興趣。等我年滿二十五了和你一塊兒出宮,咱倆找個小院兒關起門來過日子才是正經。”

看贏青玥嘴唇動了動似乎要說什麼,贏天青果斷一捏拳頭懟在她眼前,十分親切溫柔道:“你就是這陣子太忙忙的腦殼也跟著壞掉了。快去讓張御醫給你開幾貼藥去去邪氣,別在這兒胡說八道了。”

面對少爺的拳頭威脅,贏青玥果斷嚥下了一系列自認為有理有據的辯解——好吧,其實在看到贏天青的慘狀後她就果斷把這個奇怪的想法埋了。少爺和陛下八成是八字相剋,只是她隨便想想隨口一說都讓少爺這麼倒黴了,要是陛下真看上少爺,那少爺不得再被剋死了?

——只不知她們的話題太過勁爆,還是情緒太過激動太過投入,又或許其實是元修改進了偷聽的技巧。兩人並未發現在說到最後時,皇帝陛下再次悄悄從她們窗前緩緩“路過”。正好聽見餘招娣“對男人都沒興趣”的霸氣宣言,元修愣了一愣,似笑非笑又似怒非怒的盯著窗戶上的模糊剪影看了一眼,施施然揹著手走了。

總而言之,除了被贏青玥坑這麼一回讓她好幾日都不自在,看到元修時總是想要找個地方躲一躲,贏天青在乾元宮裡活的算是滋潤。上有皇帝陛下詭異的關注,下有管事姑姑親近的罩著,餘招娣厚著臉皮連灑掃後院那點子活兒都敷衍了,每日不是跑到阿碧姑姑屋裡聊天吃點心,就是搬一張躺椅大咧咧在院子裡曬太陽打盹。

悠閒的日子不知不覺的過著。春日暖陽漸漸被夏日酷暑替代,就慢慢化作秋日金黃。贏天青除了擔心皇帝陛下三天兩頭就得宣御醫,又把御醫氣到發抖的破敗身子和自我糟踐,竟是十幾年裡從未有過的從容舒心,以至於心寬體胖,硬生生長胖了一圈……

直到秋日裁衣時看著軟尺上的刻度,贏天青才在贏青玥不可思議的目光注視中低下頭顱,反省自己這養豬般的日子過的實在有些不應該。不過很快她就給自己找到了完美的理由,理直氣壯的辯駁道:“我也沒比以前多吃,只是以前勤練武藝消耗量大才一直精瘦,現在不是身份不允許麼。”

贏青玥冷笑:“誰說只有練武才能消耗量大的?從今日起你每日將後殿所有庭院迴廊掃個五遍,掃不完不準吃點心!”

扯什麼不方便習武,還不就是貪吃懶做!贏青玥對自家少爺的秉性瞭解的很。哪怕贏天青功夫身手並未懈怠,她也絕不准她換個身份就放縱了身材形象。

見贏天青撇著嘴沒反駁,贏青玥才氣順了些,好聲好氣哄道:“若是你能瘦回來,不,就瘦回一半,我就請你吃荷葉烤雞如何?”

贏天青眼睛一亮!荷葉烤雞不算什麼難得的菜,唯獨御膳房一位徐廚子做的別具一格別有滋味,讓她吃了一次就惦記上,從此可謂欲罷不能。只是徐廚子並不是大灶的師父,而是專供皇帝膳食的正牌御廚大師傅,阿碧姑姑這養皇帝跟前的紅人請他做這道菜都算逾矩——當然,元修是明許了的。但該有的潤手費好處費還是得收,還不一定遇得上他得空做。

青玥給出這條件,算得上是很有誠意了。贏天青想了想,果斷對美食折腰,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下來。

“那我這會兒就去掃了?”贏天青挑眉,端的一副聽話乖巧的模樣。贏青玥忍俊不禁,擺擺手讓她去了。

只是今兒的黃曆上大約寫了“不宜掃地”四個字。贏天青尚未走遠,一位臉生的姑姑在前院一名小宮女的帶領下走過來。先與阿碧見禮,便說明自己的來意:“奴婢是慈心宮的芳姑姑。程貴太妃聽說乾元宮有位餘氏名招娣的宮女頗得陛下歡心,想招餘招娣到慈心宮拜見。不知這位宮女現在何處,勞煩阿碧姑姑將人叫來。”

贏青玥心中一個咯噔,瞬時閃過無數心思。

程貴太妃並非先帝妃嬪,而是文帝元謹的貴妃。開寶元年文帝登基,納鎮西將軍程氏為妃;開寶三年程妃生下皇次子元晰,封為貴妃統領六宮。

可惜文帝註定子嗣緣淺薄,嫡長子慧聖太子元旭——也就是當今皇帝元修的爹——早逝,元晰更是走在元旭前面。及文帝駕崩時只留下個剛滿週歲的嫡孫,才給了文帝的弟弟,也就是明帝元譚可乘之機。

端拱元年,明帝封程貴妃為貴太妃,程貴太妃自請入皇家寺廟修行,其餘有品級的宮妃或一同前往皇家寺廟,或發還母家奉養。直到去歲元修登基為帝,又重新迎皇家寺廟的一眾太妃回宮,程貴太妃賜住太后居所慈心宮,一切宮務交由程貴太妃掌管。

程貴太妃雖得陛下敬重,實則是位謹慎自持鮮少多事的長輩,幾個月前餘招娣風頭正盛時且沒有過問,今日怎地好端端的倒要招人去慈心宮相見?

青玥咬著唇仔細回憶,這段時間她少爺確實沒興風作浪惹是生非,除了懶了點兒吃胖了點兒,真是沒什麼能被指責的了。

芳姑姑看她皺眉,只當有哪裡不妥當,也同樣皺了眉小心問道:“可是有什麼不方便的麼?”

贏青玥收了表情淺淺搖頭,鎮定自若的笑道:“哪有什麼不方便,能得貴太妃召見是宮女們的福氣。只是沒想到貴太妃有這般興致,才愣了一下罷了。”

芳姑姑便明白了。也不藏著掖著,直接竹筒倒豆子說來:“貴太妃嫌宮中寂寞,起了心從宮外招幾位貴女進宮陪伴,約莫過幾日就會有花箋名帖發出去了。因在商量這花宴的事兒,倒讓貴太妃想起來宮裡就有這麼號人物,遂起了心想要見一見的。”

贏青玥可控制不住表情,眼睛猛地睜大。什麼宮中寂寞什麼花宴,這不就是皇帝選後妃的標準套路麼?好你個大豬蹄子皇帝,前幾日才一臉苦大仇深的思念我少爺,今兒就笑納美人了是吧!

芳姑姑卻會錯了意,只當阿碧姑姑不信,索性將話挑明瞭道:“先前趙首輔屢次覲言,陛下總算是默許了。此事在陛下跟前是過了明路的,不過貴太妃摸不準陛下的喜好,這才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讓奴婢請招娣姑娘過去見見。”

無論宮裡怎麼風言風語,到程貴太妃這個級別當然明白皇帝和餘招娣之間並沒有什麼男女間的互動。只是光是讓陛下容忍著這麼一個人離經叛道的小人物待在近處,於程貴太妃看來已是很難能可貴了。餘招娣對陛下而言定是有什麼不凡處的,如若以此作為準繩,指不定也能讓陛下對將要進宮的貴女們多些寬容。

或許旁人道是陛下給阿碧姑姑面子,程貴太妃對此嗤之以鼻。哪有下人偏好一個更低微之人,卻讓主子委曲求全的。理應是陛下先對餘招娣不同,阿碧姑姑才與之親近多加關照,這才是陛下心腹應有的分寸和智慧。

——雖說程貴太妃對阿碧的身份認知有所偏差,但不得不說她的思路是對的。要不是元修擺明了對餘招娣包容鬆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哪怕贏青玥明知道皇帝不會為難自己,也絕不敢讓少爺這麼囂張愜意,惹了不知多少人的眼。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今兒報應就到了啊!贏青玥強作笑顏,心裡簡直要迎風流淚:我的少爺,我的祖宗!你去慈心宮答話可千萬要謹記身份,不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嚇著貴太妃了嗷!

作者有話說:

元修委屈臉:趙簡坑我!我對我兄弟的情誼上天可鑑至死不渝!我才不是大豬蹄子嗷!

前排劇透!本文不開後宮!不開後宮!不開後宮!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妹子們會進宮N日遊但不是給元修開後宮的!大家鎮定不要慌!繼續看下去!

第14章 解釋不如腦補

阿碧姑姑的擔憂顯然只是關心則亂。贏天青在親近之人面前許是肆意的,然好歹是鎮北軍斥候部首席,不至於在慈心宮也同樣胡鬧。

程貴太妃將門虎女出身,哪怕在寺廟中蹉跎十幾年,如今年過半百依舊身體硬朗。她慈和的給餘招娣賜座,嘴角含笑聽著小宮女絮絮叨叨的講述,心中卻有些了悟,又有些許無奈。

餘招娣——真的只是ᴶˢᴳᴮᴮ個有些土氣有些憨傻的姑娘罷了。容貌勉強稱一句清秀,哪怕放在宮女裡也並不顯眼。但凡暗示試探一句不懂,倒是口沒遮攔,連民間鄉下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也說的興致勃勃。

實在要說有哪裡特別,大約就是那雙眸子——黝黑的像一灣深不見底的潭水,流溢著勃勃生機與純粹而樂觀的勇敢。

難道這就是陛下喜歡的麼?程貴太妃強忍著扶額的衝動,不禁想起與陛下有關的許多傳聞。傳說陛下幼時被明帝和先帝忌憚,為了他的安全計,樂王府的人特意放縱他與贏家的小將軍玩到一處。而那位小將軍正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兵痞子,但凡能動手就絕不嗶嗶嘴。連帶著陛下有樣學樣,也成了京中有名的紈絝,囂張霸道不學無術,倒讓先帝表面偏袒縱容,實則再不將他放在眼裡。

雖到今日,只看陛下帝王手段和言行威儀,誰都會覺得那十年光陰不過是他的偽裝。可同樣的,亦沒人能否認陛下對贏氏的偏愛與對贏世子的懷念。贏威死後破格封異姓王,贏世子追封寧國公,此等殊榮便是元修舅家蕭家也不敢肖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撈屍筆錄

夜上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