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勒卡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前言],柏林諜影,約翰·勒卡雷,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柏林諜影》是我的第三本書,它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是我用心最多的作品。該書的寫作實際上是偷偷進行的,直到書籍得以付梓。當時我還在從事秘密工作,為了掩人耳目,我用了化名。該書出版後,以往那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永遠離我而去。無論我怎樣努力,譬如全家隱居到希臘的一個僻靜小島上,都再難回到以前。可以說,《柏林諜影》是我在不顯山露水的情況下出版的最後一本書。無論利弊,我的寫作生活自此都將公開進行了。對出版業來說,今後也不會再有所謂的“小”勒卡雷書付印,因為匿名出書畢竟是所有稱職藝術家所愛恨參半的非正常活動。

該書大約在五六週的時間內寫完,非常地匆忙。那時我在柯尼希斯溫特區的英國大使館工作,利用早上的點滴時間和工作間隙進行寫作。甚至在萊茵河汽車輪渡上,我也在汽車方向盤上寫一會兒。有時候阿登納總理的防彈大賓士車(要麼是寶馬車?)就停在我旁邊,我曾看著他邁著穩重的步伐走向辦公樓。當我報告說他目前所讀的報紙種類時,外文部新聞司裡總會一片譁然,英國大使館的新聞處總是輕率地斷言,是哪個主要撰稿人在影響著這位偉大的人物。我對此表示懷疑,事實上早就沒有什麼人能對他施加影響了。我也曾和他四目相對,他有時會對坐在掛外交牌照小車裡的我報以微笑。但那時的他身負重任,很少會表現出常人那樣的神態。

我那時去柏林當然是因為柏林牆,我從波恩飛到柏林,看著柏林牆一天天地修建。我和同去的大使館同事,看著那些人正保衛著克里姆林宮的最新部署。我的同事還曾要我不要流露出一臉的傻笑,而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有那樣的表情,我只有在最嚴肅的時刻才會一臉傷感地傻笑。當然對那種景象根本就沒有必要做這樣的反應,我只是覺得厭惡和恐懼,這也是柏林牆帶給我的感覺—柏林牆是意識形態瘋狂的完美象徵,是這種畸形的完美展示舞臺。

人們太容易忘卻恐懼。我是在我柯尼希斯溫特區的住所裡聽到要修建柏林牆的新聞的,那時有工人正在給我住所的餐廳粉刷。勤懇的德國工人默默地將刷子洗乾淨後,像個好男人一樣下班回家。我們那時在大使館的保密室裡討論過撤退計劃。可當世界末日就要來臨時,哪裡會有藏身之處?在查理檢查站,也就是很快被大家所熟知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檢查站,美國和蘇聯集團的坦克在一百碼的狹長地帶對峙著,相互瞄準著。雙方時不時開動戰車,好像熱車後就衝向對方一樣。實際上他們所做的,只是一場心理戰,就像拳擊惡戰前的心理較量。柏林牆那邊,美國、法國和西德的秘密特工因為竊聽而被抓。據我所知,他們都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抓的,現在他們也只能為自己的失敗而後悔了。自那以後,許多特工轉行,有些潛入了地下。潛伏下來的特工只能用秘密電臺聯絡,或者啟用應急的約定密寫方法。有了柏林牆,間諜工作變得更加的隱秘,更加的危險,更加的複雜,當然參與的人也更多。那些潛伏在西德的蘇聯間諜,他們的想法我無從得知。我知道的是,他們也是被困在了西德,他們的潛伏生涯已經變得非常的艱難。

柏林牆還在,並且被加固加高。那裡設有雷區,牆附近撒著細土,就是一隻兔子爬過,也要留下爪痕。不時有人翻越它,撞擊它,或在它底下挖地道,甚至用滑翔機飛越它。多年來那些大膽的行動難以計數。能從柏林牆逃離到西方的男男女女都成了英雄,或許因為能順利逃出來的畢竟是少數,更因為他們很勇敢。現在從東德的報紙上可以瞭解到,人們做出這樣的英雄壯舉少部分是因為英雄主義,更多的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現在看來,東德政府確實被它治下的人民所痛恨。逃過柏林牆,不是少數人的英雄行為,而是東德人民的共同願望。以往對東德領導層腐敗的指控,現在幾乎都成了事實。這些現實也許使我這本書讀來更加讓人心寒。

是什麼促使我創作本書?是從哪裡獲得的靈感?哦,多年以後已經很難說清楚了。我知道我的職業生涯中有著太多的不愉快,我曾經歷極度的孤獨和情感困擾。也許我把我的一些孤獨和苦痛注入了本書主人公阿歷克·利瑪斯身上。我知道我渴望愛情,可我的過去、我內向的性格使我無法獲得愛。或許是這帶刺的鐵絲網和陰謀詭計充當了橫在我和自由之間的另一種障礙。我在貧窮中生活了太長的時間,酒也喝得太多,我在內心深處甚至開始懷疑我從事秘密工作的能力。滿腔熱忱投入一個機構當中,又奮力地消除它的影響,這些取代了我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對我來說,面對柏林牆就像面對挫折本身,它觸動了我心底的憤怒,也自然地流露到本書中。這些話在以往的採訪中,我從沒有表露過。也許我還把自己當成一名特工,也許我對自己還沒能完全把握,透過本書的訴說,也許能部分解決我心中的困擾。

當然我再也不會用這種心態寫作了。以前人們常說我只有寫一本書的才氣,《柏林諜影》這本書的成功也是偶然的,說我再也創作不出同樣優秀的作品了。其實我隨後出版的《鏡子戰爭》中有更真實的描寫,可我親身經歷的那些苦痛卻被英國的批評家們說成是無趣而虛假的。也許是吧,因為我那時沒有聽到任何英國評論家的讚許。

在本書一炮走紅後,反響之大使我不得不躲起來。隨後我的婚姻破裂了,我經歷了大多數走紅作家都曾有過的隱居生活,儘管很多人否認有過那種經歷。後來我找到了一位新的賢妻,生活又走上了正軌。我挺了過來,只要可能我沒有理由不寫下去,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在寫作的道路上求索。

可以肯定的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令人絕望的過去,包括我創作該書的六週時間。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

約翰·勒卡雷 1989年12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夢迴小山村看我如何改寫人生

一夜知秋葉

鹹魚穿書後發現全家都是反派

稚棠

鶴啼蕭竹

若倩龍歸

炮灰真千金帶的球重生了[穿書]

糖火火

玫瑰先生

林光曦

散落星河的記憶4:璀璨

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