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煩惱,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每一場戰爭,都有一個動機。

許儀後、陳申、蘇八等人的報告中,對於日本即將開戰的事實描述很多,對於豐臣秀吉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卻很少提及。恪於時代限制與身份,他們只能把秀吉的徵韓大計,模模糊糊地總結為是倭寇天然的野心。

他們顯然還不夠了解秀吉。

秀吉發動戰爭的理由有很多,這些理由有政治上的、經濟上的,也有個人心理上的,但歸根到底總結起來,就兩個字:煩惱。

豐臣秀吉的煩惱,相當得多。

從秀吉初仕織田家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以往那些系出名門眼高於頂的大名、公卿們,一個個跪拜在他腳下,予取予求。豐臣氏已成為日本列島的“天下人”,在整個日本說一不二,權柄要比當年室町幕府還要大。一個泥腿子出身的傢伙,居然攀爬到了天下的巔峰,這在日本還是從未有過的事。

按道理他已經功成名就,可以頤養天年了。可按照美國超級英雄漫畫的規律: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而責任越大,煩惱就越大。

他的天下,一半是靠打下來的,另外一半是靠談下來的。打下來的地方好說,我的地盤我來做主;談下來的地方,就得賣人家面子,象德川家、上杉家、毛利家幾家大名,儘管已臣服秀吉,但地位尊崇,實力雄厚,秀吉見了他們也得客客氣氣。

對於這些人的領地,萬萬動不得,就算動,也是要付出相應代價。比如德川家康,秀吉費盡心思把他從老根據地三河攆走,卻不得不把更為富庶的關東地區給他,整個德川家的領土,比豐臣家本身還遼闊。

所以秀吉的所謂“天下一統”,是一個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和蔣介石在“東北易幟”後的處境差不多,只是個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他所能直接控制的領土並沒多少,許多大名根本是聽調不聽宣。

而追隨秀吉鞍前馬後的那一批文臣武將,如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逐漸崛起成為新興勢力。秀吉把自己直接控制的地區,一一論功行賞,分配給了他們。可這點土地,不足以滿足這些人的胃口。

這下可麻煩了。新人要積極上位,老人卻不肯讓賢——日本六十六國,已經不夠這些新舊勢力瓜分。這樣下去早晚要出事,危及到豐臣家的和諧統治。

小兄弟不能不管,老東西不能不防。為了皆大歡喜,豐臣政權唯一的出路,只能走出去,向海外去奪取土地。

對日本來說,只有一條路可走:入侵朝鮮,甚至還有更遠處的大明。

很多學者認為,秀吉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是為了打通中日、中朝因寧波之亂、三浦之亂而斷絕的貿易線路。秀吉時代雖然町人已經有了較大的政治影響力,出現了許多豪商集團。他們積極扶植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迫切地尋求對外貿易。

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一個次要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附帶好處。從全國格局來看,可日本畢竟還不是成熟的商業社會,主要的商業區只是集中在博多、界、長崎等幾個港口,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後世象英國那種商業帝國為了貿易開戰的情景,在日本還不具備條件。最直接的例證,是當時的日本連貨幣都無法完善地製造,那會金子、銀子、大明朝的銅錢,才是日本市場上的硬通貨,日本自己鑄造的銅錢因為質量太差,動不動就屍骨無存,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誰也不願意自己掙來的錢一不小心就碎成一地銅渣不是?所以早在明嘉靖時期,亞洲海上走私者們的一大常規貿易專案,就是把大明銅錢販運去日本,在那裡兌換回遠高於明朝比價的銀兩。

因此對那個時代的日本人來說,最重要的,始終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人,有了錢,有了可以傳承百代的資本。秀吉的一位老部下加藤光泰,曾經跟秀吉抱怨說他在甲府的封地太小,養活不了家族。秀吉大怒,說現在日本就這麼點地方,你想拿地,就是想造反。等咱們打下大明,再給你解決不遲。

再仔細看一下日軍先發九大軍團的指揮官名單: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泓、福島正則、小早川隆景、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豐臣秀勝。在這份名單裡,要麼是秀吉的親信,如小西、加藤、黑田、福島等;要麼是秀吉的親戚,如秀家和秀勝;要麼是失地的大名,如毛利、小早川(這兩個其實算是一家)島津等。

向海外開疆拓土犒賞功臣的意圖,昭然若揭。

果然,當秀吉把入侵朝鮮和大明作為解決方案公佈之後,樂壞了一大群人。他的一群親信紛紛響應,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美好的未來。加藤清正腆著肚子,說打下明朝以後,要至少分二十個縣城給他;龜井茲炬是海賊出身,一直很嚮往浙江台州,說自己做個台州守也就知足了;鍋島直茂更直接,表示只要是封到中國大陸,哪裡都不錯。

日後在朝鮮戰場上,這幾位個個都如狼似虎,都是被這個美妙前景給刺激的。

秀吉看著這一群猴崽子興高采烈,老心大慰。

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選擇對朝鮮、大明開戰,除了開疆拓土以外,還有一個難以宣諸於口的原因。

這個才是他最深層次的戰爭動機。

他太自卑了。

日本人的門第觀念,有甚於中國魏晉。儘管經歷了“下克上”的戰國時代,舊有秩序趨於崩潰。可有些傳統根深蒂固,即便是用卓絕的武力也不可能徹底消除。象秀吉這種一個泥腿子出身的農民,他可以布武天下,可有些事情卻沒法隨心所欲——比如混入貴族階層。在日本史上,這也叫公家和武家的矛盾,也就是傳統貴族和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

日本有四大姓氏:源、平、橘、藤原,各地守護大名或多或少都是這四系的源流子嗣。如織田信長,就是平氏之後;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是源氏苗裔;上杉謙信則是藤原族胤。兩邊來往,必得先對一遍家譜,比一比祖上的風光。

象一些重要職位,比如象徵武家最高權柄的徵夷大將軍,必須要源氏之後才能擔任,別家再有能耐也不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了許多年的傳統,根深蒂固,無人能去撼動。

秀吉出身太低,家庭成分不好,屢次被人鄙視。為此他削尖了腦袋,拼命也要擠進這四大姓的系譜裡。他不得不挖空心思,編出一整套說法,把自己打扮成平氏的後裔,在中國和朝鮮的史書裡,提到秀吉時會稱其為“平秀吉”,其實是上了這個愛慕虛榮的農民的大當——可惜在日本,沒人會相信他的話。

於是秀吉又認了屬於藤原系的近衛前久為乾爹,勉強擠進藤原氏,這才有資格被授予關白之位。

可這樣還不夠,秀吉又說自己母親曾經得到過天皇的臨幸,血統不凡,因此要在四大姓之外,原創一個姓氏,這就是“豐臣”姓氏的由來。

這種種行為,無不昭示秀吉潛藏在心理的自卑和羨慕,他渴望得到別人真心的認同。

可惜的是,事與願違。秀吉苦心孤詣為自己帖了這麼多金,沒人敢公開反對,但也沒人叫好。大家根本不把這個當回事。那些貴胄表面上對這個鄉下人恭敬有加,轉過身去便會厭惡地抽動鼻子,低聲罵上一句猴子。茶人們和公卿們也會在日記裡偷偷地嘲笑他的種種粗鄙,說他附庸風雅——事實上這位太閣大人也確實有那麼點不風雅,譬如現在日本的國寶,一把楠木五郎入道正宗鍛造的太刀,就是因為落入他手之後,他覺得不怎麼符合自己矮小的身材,生生截短了刀莖來了個“大磨上”,以至原本十分優雅的古太刀姿看上去很是不倫不類。

秀吉對這個問題,一直相當煩惱。

他奮鬥了這麼長時間,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每個人都畏懼他,卻沒有人尊敬他。自卑一直折磨著這個老人,他必須要繼續證明自己的價值,給所有的日本人一個尊重他的理由。

於是,他想到了朝鮮。

日本列島孤懸海外,不與任何國家接壤。如果有人要謀求向外擴張,攤開地圖,會發現朝鮮半島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兩國最近處,對馬島距離釜山港只有五十公里,差不多可以隔海相望。其在地緣政治的價值,怎麼高估都不過分。

朝鮮半島就象是一把橫亙在日本與歐亞大陸之間的尖刀,誰獲得這把尖刀,誰就能刺穿對方的柔軟腹部。朝鮮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就象是一把插在石中的寶劍。誰能夠拔出它,誰就是日本的天命之主。

所以,征服朝鮮,成為每一個懷有野心的日本政權必然要選擇的道路,這是阿瑟王的石中劍。只有得到它,才能證明自己是正統的、高貴的繼承者。

早在公元200年,日本出現了一位武則天式的女皇,她是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名字叫做“氣長足姬尊”或者“息長帶姬命”,歷史上叫做神功女皇。這位女王最有名的事蹟,就是三度出征朝鮮,為日本在海外開疆拓土。有意思的是,這位女皇的文化素質實在不高,傳說她在凱旋歸來之際,拿弓柄在巨石上寫下“新羅國大王,日本國之犬也”幾個字,並且強迫他們在朝貢書裡寫明:“成日本之犬,備奉年貢事”,做派和中國的小學生差不多。

神功皇后之後,日本無不以之為楷模。從早期大和國對朝鮮任那地區的反覆爭奪到甲午戰爭中吞併李朝的處心積慮。日本對朝鮮半島的野心,持續了一千多年,每一次用兵,都顯得撕心裂肺、義無反顧,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衝勁。對朝鮮的覬覦之心,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從來沒有減弱過。

因此,征服朝鮮,將會極大地提高豐臣家在日本的威信。這種征服者的威信,足以彌補秀吉出身低微的羞恥,讓日本真正承認他,承認豐臣這個姓氏的偉大。

我一直覺得,研究歷史,研究的應該是活生生的人。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依循著歷史規律前行,但作為具體的一個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會任性,也會犯錯,有著獨特的個性,和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小秘密。這種心理因素對具體個人的影響,更甚於外勢,更強於歷史規律的壓力。

有時候,針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古怪抉擇,當客觀分析無法解釋他的行為時,試著探查心理狀態,反而能獨闢蹊徑。比如王莽,他的復古改制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從西漢末年的政治、經濟狀況裡也分析不出其必然性,可他偏偏堅持這麼幹,幾乎是一個人與整個社會對著幹。他的動機,我們只有從心理角度入手,才能發現一個隱藏在謙恭背後的狂熱復古主義者靈魂。

同樣的分析方法,我們也可以用在秀吉身上。通商也罷,領土分封也罷,這些都屬於戰爭起源的外因。這些客觀存在因素可以影響秀吉,但不會左右他。真正能夠促使秀吉決心開戰的,是他因低賤出身而產生的自卑,以及為了彌補自卑而對成功近乎偏執的渴求。這樣的極端心理,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許多國家之間的紛爭,說到底,也不過是這樣的小心思作祟罷了。

比如他曾寫給朝鮮國王一封國書,在裡面秀吉說起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顯佳名於三國而已。”可見這場戰爭在他心目中,歸根到底,是要實現他個人在其他人心目中的“佳名”,這要比實在的利益更為重要。根據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秀吉恰好處於從被尊重的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的遷躍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鄉村種田之祖宗保佑

燭行者

我從開局就無敵

木頭柒斤

元徵宮詞-番外

薄慕顏

我真不是科技巨星啊

開心爆米花

謝謝你

松浦彌太郎

道途真仙

冷浸溶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