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五章 兵敗如山倒,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上午九時。

朝鮮李朝的釜山鎮僉使鄭撥剛剛從宿醉中清醒過來,他昨天帶著麾下三艘戰艦去釜山港附近的絕影島打獵,收穫頗豐,於是晚上就喝多了點。這時有部下向他報告,說遠處海域出現了奇怪的船隻,不過現在海霧很大,只能看清一團黑影,無法辨別身份。

鄭撥算算日子,以為是日本的歲遣船來晚了,也不以為意,依舊不急不忙地洗漱、用早餐。突然,對面的船傳來一陣轟鳴聲。鄭撥腦子一激靈,酒立刻醒了大半。

他也算是一員老將,立刻分辨出這是火銃射擊的聲音。儘管從這樣的距離,火銃對自己的坐艦產生不了什麼效果,但它代表的意義卻十分可怕——老百姓顯然不可能有這種規模的火力。莫名驚駭的鄭撥不顧危險,登舷遠望,然後他就呆住了。

逐漸從海霧裡出來的,不是一條船,也不是兩條船,而是無數的戰船。所有的史書談及這一段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用了一句話:“蔽海而來。”

很快,位於釜山附近的加德島鷹峰烽燧臺燃燒起了狼煙,表明瞭望臺也觀測到了敵情。一瞬間,整個釜山附近都狼煙四起,驚慌失措地傳遞著倭寇來襲的訊息。

鄭撥所目睹到的日軍艦隊,準確數字是四百艘,差不多是日本海軍二分之一強的戰力。這些船上運載的,是小西行長的侵朝第一軍團,總計一萬八千人。

當寫到“蔽海而來”“七百艘”“一萬八千人”這些詞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韓國電影《黃山伐》。裡面有個情節,是兩名朝鮮士兵向國王報告唐軍來伐,兩人先說唐軍一共有多少多少隻船,每隻船有多少多少名士兵,然後說:一共是……是……接下去兩人開始伸出四隻手,經過二十個指頭輪指N遍計算,算完又互相對視數眼,最後同時大喊道:“那是不計其數啊!”

我當時非常奇怪這一情節的設計,裡邊還有很多類似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搞笑。因為,這一部很正經的主旋律愛國主義電影。

在這種題材和風格的電影裡,夾雜了這麼多無厘頭搞笑的小情節,這讓我覺得極其怪異。只不過當我發現在這場被朝鮮稱為護國戰爭的過程中,也一樣出現過無數給我這種感覺的事件後,我便因此揣測這也許是代表了他們某種傳統吧。

侵朝日軍第一軍總指揮小西行長,現在就帶著“不計其數”的精英戰士,正站在船頭。他望著遠處鄭撥的坐艦以及更遠處的釜山港,心裡充滿了興奮。小西本是堺港商人之後,按說這輩子是沒什麼出頭機會的。幸虧他碰到了秀吉,蒙其賞識,憑藉自己的外交才能一路青雲直上,出征前已是肥後國二十四萬石土地的藩主。

對一個藥商之子來說,二十四萬石土地已經是不得了的成就,但對於偉大太閣的心腹來說,卻太過狹窄。小西行長認為憑自己的功勳和才幹,理應擁有更多土地。現在這一片豐腴的大陸徐徐向自己敞開了胸懷,只消輕輕一跨便可將其掌握在手中,小西行長已經有些迫不及待。

站在小西行長身旁是他的女婿、對馬島的島主宗義智。這一對翁婿在秀吉麾下,常年負責對外貿易的談判工作,對朝鮮情況十分熟稔,麾下兵將也多出自是九州籍貫,稱得上是對朝鮮知根知底。所以秀吉派遣了他們作為先鋒軍團,承擔最艱鉅的登陸任務,以及試探朝鮮軍的虛實。

小西行長根本不在乎先鋒即將面臨的種種困難。作為商人,他明白高風險會帶來高回報。如果這一次他作為先鋒順利地開啟朝鮮國門,將會獲得極為豐厚的好處。眼前的小小釜山,不過是他成功的第一塊踏腳石。

想到這裡,小西行長揮動軍扇,下達了前進的號令。

鄭撥看到鋪天蓋地而來的日本戰艦,心裡已經明白怎麼回事了:原來朝廷一直在討論的倭寇入侵,是真的。他顧不上埋怨朝中那些顢頇大臣,立刻下令轉舵回城。他知道,日本人籌謀已久,憑藉自己的三條船是絕無勝算的,回到釜山城內據守才是唯一的選擇。

其實,在前一天的釜山城裡,已經出現了戰爭的徵兆。平時釜山倭館裡有許多日本商人,可昨天卻離奇地都消失了,只剩下四個人留守。現在鄭撥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大軍來襲之兆。可惜現在後悔也已經晚了。

看到朝鮮人已經被徹底震懾,小西行長這才下令全隊轉向,開始尋找合適的登陸場。釜山的地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海岸多為沙灘,平均潮差不超越一米三,適合登陸的地點很多。小西艦隊在下午五點左右,終於找到了一處適合的登陸場,距離釜山城不到四公里。

大批計程車兵從關船和安宅船上攀下來,轉乘小早船,如同飛蝗一般衝向海岸線。第一名戰士在快接近海灘時,迫不及待地跳下小船,趟著水花,大叫著登上朝鮮的陸地。

就這樣,日軍終於邁出了踏上朝鮮的第一步。要等到七年後,他們最後一名戰士才會離開這片土地。

看到日軍陣容如此龐大,鄭撥被嚇壞了。面對日軍在眼皮底下的登陸,他沒有做出任何襲擾,只是把城門緊閉,準備守城器具。小西行長登陸之後,並未急於發動攻擊,而是先建起了一個營盤,忙著把大船上的物資都解除安裝下來。在忙碌的間隙,朝鮮人民的老熟人宗義智與玄蘇和尚聯袂送了一封信給鄭撥。這次他們兩個不再像以前一樣陪著笑臉,而是聲色俱厲地要求他立刻開城投降。

鄭撥拒絕了。他雖是個有氣節的人,投降倭寇這種事他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出來的。

要求遭到拒絕以後,日本人沒有繼續勉強鄭撥,開始在登陸場附近專心致志地通宵卸貨。而鄭撥為了不讓城內居民發生騷亂,封鎖了倭寇來襲的訊息,還命令樂隊吹蕭彈唱,以安定軍心。

於是在雙方都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後,次日清晨,大股大股的日軍開始朝著釜山浦城進攻。主攻將領是宗義智,他在之前的幾年時間裡一直為日、朝聯盟奔走,屢遭朝鮮人的白眼,現在終於可以痛快地發洩一下了。

鄭撥是位值得尊敬的大將。他親冒矢石,身披黑甲,在第一線指揮守城。他的行動激勵了守城的所有士兵。在一開始的攻城戰中,日軍毫無進展,在朝鮮人犀利的弓箭下傷亡慘重。

但優勢很快就轉換了。

一支軍隊萬萬不能沒有士氣,但有時候士氣不是萬能的。決定戰局的,還有經驗和技術裝備。

日本剛剛經歷了戰國時代,對於如何籠城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這不是承平已久的朝鮮軍隊所能比擬的。

從裝備來看,守城的朝鮮軍隊身覆皮鎧,頭頂鐵盔,主要的武器除了傳統冷兵器以外,只有一千多挺自家生產的勝字銅火銃。這種舊式火銃操作很不靈便,射速慢,而且容易炸膛,只能作為步兵的輔助。

而在日軍的戰鬥序列裡,最核心的部隊是鐵炮隊。他們手中的新式火繩槍傳自葡萄牙人,經過多年不懈的改良,已經超越了老師,操作簡易,射程遠、殺傷力大,跟朝鮮人手裡的舊貨形成了絕對的代差。這次遠征朝鮮,秀吉幾乎把日本國內的鐵炮搜刮一空。小西行長作為先鋒第一軍團,得到了最優先的關照,在軍團裡配備了數量龐大、經驗豐富的鐵炮部隊,成為他手中無比犀利的一把武士刀。

日本的城堡尚且無法抵禦這種威力無窮的武器,遑論一個小小的釜山浦城?

除了這些東西,小西行長還攜帶了一批大筒與石火矢。從一開始攻城起,這些熱兵器被設定在了釜山浦城西側的高地,居高臨下不停轟擊咆哮。為此,鄭撥不得不親自前往西門鎮守。

朝鮮人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們的弓箭。雖然弓箭威力有限,但釜山浦的城牆和射手良好的技術彌補了這一缺陷。日軍為了攻城,必須要抵近攻擊,而一接近城下就會被密集的箭雨擊退。

可惜這種優勢很快不復存在,因為箭矢射光了。

日軍意識到了朝鮮守軍的窘境,攻擊更加猛烈。尤其是釜山西側的炮兵陣地,給城內造成了極大的殺傷。朝鮮守軍本來就兵微將寡,此時弓矢又盡,更是雪上加霜。攻城戰持續到中午,數處城門都已經岌岌可危。

鄭撥情急之下,登上城頭,試圖再度把士氣鼓舞起來。他的黑甲引起了日軍射手的注意,很快就有數十挺鐵炮朝這個方向開火。鄭撥身中數彈而死,成為壬辰戰爭中朝鮮第一位陣亡的高階將領。

主帥既死,守軍群龍無首,士氣立時崩潰。釜山成在堅持了半日之後,終於被敲開了大門。

釜山是朝鮮的門戶,拿下它以後,就等於在朝鮮站穩了腳步。宗義智攻取釜山,立下侵朝頭功,心頭大暢,以勝利者的心態稱讚了幾句鄭撥殉城的武勇,卻縱容麾下士兵大肆屠城。一時間釜山城內血流成河,婦孺皆死,死者近三萬人,幾近空城。有僥倖未死的百姓,都被日本人擄到了船上。

就在釜山陷落幾乎同時,釜山附近的西平、多大浦兩鎮也遭遇了日軍分隊的急襲。經過一番激烈戰鬥,多大守將尹興信戰死,兩處俱陷敵手。整個釜山防線的高階將領裡,只有左李使李珏見機早,一路跑進了東萊城。

西平、多大兩鎮的陷落,等若是護住了釜山的雙翼。小西行長在欣慰之餘,忽然想到一件事。當時朝鮮在釜山附近的巨濟島上駐有一支水軍和數座水軍營寨,大約有一百多艘戰艦。與釜山成犄角之勢。釜山鬧出這麼大動靜,那些水軍去哪裡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妖皇他又兇又嬌

糰子來襲

完蛋!開局女魔頭吃了我的痴情蠱

貧僧日理萬機

仙武同修

月如火

俊物件和兇婆婆[七零]

芒果愛蘋果

覆水

寧遠

清冷校花?那不是我的軟萌女友嗎

愛吃魚的貓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