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章 戰爭與和平,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如松回到了平壤,任憑朝鮮人如何懇求,就是不動如山,牢牢地守住臨津江一線。龜縮在漢城的日本人卻先坐不住了。

碧蹄館一戰雖然日軍傷亡比明軍慘重,卻不妨礙他們將其誇稱為一場大勝。眼下明軍主力後撤,漢城的宇喜多秀家與幾位奉行決定抓住這個機會,開展反擊,給遠在日本的太閣大人一個交代,提升一下士氣。

漢城此時聚集了日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八一共五個軍團,總兵力六萬餘人。這五個軍團裡面,小西行長的第一和加藤清正的二軍團處於半殘廢狀態,小早川隆景的第六軍團也傷亡不小。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黑田長政的三軍團與宇喜多秀家的八軍團陣容齊整,完全可以一戰。

可究竟打哪裡呢?

明軍主力此時駐紮平壤,在開城留下了三千遼東軍和兩千南兵炮手。臨津江以東,只有查大受的小股明軍偵察隊與坡州的朝鮮義軍。按照常理,日軍應該揮師西進,佔領坡州,再渡江攻打東坡驛——就算打不下開城,也要搶佔臨津江天險,佔據戰略主動。

可明軍將官和士兵在平壤,尤其是碧蹄館前表現出來的強悍戰鬥力和過人軍事素質,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漢城的三個幾乎半殘的兵團裡,有一個半是被李如松打殘的,除非萬不得已,宇喜多秀家實在不想再和這位爺發生正面衝突了。

要知道坡州是明軍在臨津江東的唯一據點,萬一日軍一碰坡州,開城那機動能力極強的三千騎兵和兩千擅長火器及肉搏的南兵頂上支援,然後平壤的明軍主力傾巢而來,那麼勢必在開城和坡州之間有一場惡戰。而且這一來攻守易勢,剛在平壤和碧蹄館損失了幾近整一個大軍團兵力的日軍,絕不想在這個時候再和明軍在野外死磕一場。

既然明軍這頭猛虎碰不得,日本人只能把目光放在一些軟柿子上。接下去及再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一系列事實證明,這個時候的日軍已經徹底喪失了和明軍再戰的勇氣,幾乎是驚弓之鳥。

當時在漢城的周邊地區,活躍著許多朝鮮義軍,他們戰鬥意志卻比朝鮮官軍強烈得多。這些義軍專門襲擊小股鬼子,等日軍大部隊趕到,他們立刻化整為零,散到山裡去。朝鮮山多,日軍被他們東敲一榔頭,西砸一棒子,搞得不勝其擾。

可是這些義軍的人數太少,多則兩、三百,少才七、八十,就算全殲了,也不是什麼大勝。宇喜多秀家需要的,是一場又好打,又可以稱之為大捷的勝利。

他思前想後,終於選中了一個絕佳的目標:幸州。

幸州位於漢江下游,距離漢城二十八里。在這裡,漢江忽然折向西北方向,與臨津江交匯,再奔流入海。這裡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它的北方是碧蹄館山區與昌陵川,距離漢城也相當近。

如果這座城市掌握在明、朝聯軍手中,便可以在陸地上威脅日軍西進的路線,而且還可以讓水軍沿漢江一路逆流而上,直接進逼漢城——對於漢城日軍來說,碧蹄館是咽喉氣管,幸州是支氣管。哪一條斷了,都喘不過來氣。

此時在幸州的朝鮮守軍,只有兩千多人,據說都是些未經過正規訓練的義軍。看起來只消日軍輕輕一推,這座山城便會轟然倒塌。

為了紮紮實實地取勝,同時也為了防備明軍可能的突襲,宇喜多秀家親自披掛上陣,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朝著幸州城殺去。

比起兩眼一抹黑經常胡亂給明軍提供假情報的主場朝鮮隊來,身為客隊的日軍情報,異常準確。幸州城此時的守軍準確數字是兩千三百人,可是他們忘了調查一下朝方指揮官的名字——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朝鮮軍將領都是廢物,知道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無傷大局——可是,惟獨這個指揮官日軍不應該被忽略。

這個人叫做權慄。

權慄是朝鮮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唯二的名將,他與李舜臣一陸一海,並稱為壬辰雙壁。

和苦孩子出身的李舜臣不同的是,權慄是光州當地名族,是前朝領議政權轍的兒子,高幹子弟。他這一輩子沒作過官,也沒遭過罪,交遊來往的都是高官貴人,還有一個在朝中做官的好女婿叫李恆福。如果沒有戰爭的話,權慄大概會就這麼悠哉遊哉地在光州過完一生。

壬辰戰爭爆發之後,柳成龍為了抵擋日軍的閃電攻勢,把權慄舉薦為光州牧使,希望利用權氏一族的威望徵集部隊,協防漢城。這是權慄第一次踏入軍界,這一年他已經五十五歲。

柳成龍這個人,慧眼識才的水平絕對是一流的。在壬辰戰爭中,他一共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李舜臣,一個權慄,結果都成為了朝鮮的中流砥柱。

與鋒銳如一把鋼刀的李舜臣不同,權慄的特點是守。這位老人如同一面厚重的牆壁,淵渟嶽峙,不動如山。早在壬辰年七月八日,權慄在梨峙地區以寡敵眾,硬生生把小早川隆景擋在了全羅道之外,從此嶄露頭角,被朝廷委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巡察使重任。

此後權慄一直圍著漢城打轉,先後與宇喜多秀家多次交手,還搶佔了漢城東部的水原禿城。第八軍團傾盡全力,把權慄圍在禿城圍了一個多月,最終也沒攻進去,悻悻退回漢城——是役朝方宣稱殲滅敵軍三千多人,這是虛報的數字,但權慄擅守的能力,卻是確鑿無疑。

而他此時正在守衛的幸州山城,也不是一個善地。

幸州山城位於德陽山頂,海拔有一百二十五米,是一個雙重結構的城堡。它的內城三面臨漢水,利用德陽山脈的險峻山峰圍成天然城防。內城西北有一條呈十幾度夾角的緩斜面山谷,山谷之上築起高牆,構成外城大模樣——這裡是外界進入幸州山城唯一的一條陸路。

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城,一位守城名將。當這兩樣東西疊加到一起時,攻方的命運便已經註定了。

權慄知道這裡勢必有一場大戰,他除了加固城牆、囤積火器與弓箭之外,還在城牆外豎起了兩道木柵欄,柵欄前後挖出壕溝。在山城附近,還有他的副手宣居怡的一千八百人,在衿川的光教山結陣,互為犄角。

需要一提的是,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朝鮮人已經逐漸脫離了原來的作戰模式。日軍的鐵炮與明軍的火炮讓朝軍大開眼界。有心的朝鮮將領們,也開始有意識地蒐羅各式火器,甚至嘗試著自己製造。

這一次權慄來幸州城,就帶了許多犀利火器。其中最寶貴的,是三百輛明軍火車。這種火車與日後的火車不同,每一輛車上裝著一個大長方形匣子,前端有四十個射擊孔。每個孔裡都裝著銃炮,從後點火,一齊射擊,聲威十分驚人。

另外權慄還配備了數輛水車石炮。這是一種長臂投石機,可以投擲幾十公斤重的石塊,它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水車絞盤。幸州山城緊靠漢水,水動力要多少有多少,與這種武器配合實在是相得益彰。

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以後,權慄嚴陣以待,撒出斥候去等待日軍的到來。在二月十一日,前往漢城方向偵查的權慄所部突然遭到了日軍大部隊的突襲,傷亡八十餘人,只有少部分及時逃回幸州。權慄知道,日本人終於來了。

二月十二日,日軍主力浩浩蕩蕩地抵達幸州城下。這一次的日軍陣容相當強大,所涉番號包括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等五個軍團。

朝鮮方面宣稱日軍這一次動員的總兵力有三萬,不過朝鮮義軍的戰績一向誇大其詞,不太可信,很可能是時人根據軍團番號推算出的結果。實際上,宇喜多秀家帶來的軍隊裡,只有他自己的第八軍團全員出動,其他幾個軍團只是各自派出了一部,因此參與攻擊的總兵力約為一萬五到兩萬人。

這個數字比較合乎情理。當時漢城總兵力約為五萬三千人,時刻面臨明軍東進的壓力。幸州山城再重要,宇喜多秀家也不會棄漢城於不顧,出動一大半兵力來攻擊偏城。

宇喜多秀家把攻城部隊分成七陣:第一陣是小西行長;第二陣是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加藤光泰、前野長康五位奉行;第三陣是黑田長政;第四陣是宇喜多秀家的本隊;第五陣是吉川廣家;第六陣是毛利元康等人;第七陣是小早川隆景,但他負責外圍警戒,不參與攻城戰。

小西行長與石田三成同屬秀吉麾下的文治派,一個剛遭受了平壤落城的恥辱,一個在朝鮮寸功未立,都急於取得一場勝利證明自己。秀家索性把他們哥倆排在第一、二陣,送他們一份功勞。排出這個陣勢,說明宇喜多秀家並沒把幸州山城放在眼裡。

二月十二日拂曉六時許,天還沒亮,第一陣的小西行長率先發動了攻擊,他的部隊分成兩翼,沿山谷兩側打起紅白兩色軍旗,氣勢洶洶地朝幸州外城撲去,試圖一舉突破城防。從山城方向看下去,會發現漫山遍野遍佈日軍。一方面,這說明日軍兵力雄厚;另外一方面,則證明幸州山城正面空間不大,日軍只能攢整合一團……

日軍距離山城還有五里遠的時候,全軍都有些惶恐不安,畢竟之前從來沒面對過如此規模的敵人。這時候,權慄下了一道命令:吃飯。

權慄是一個好指揮官,他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士氣,主帥必須要保持無比的鎮定,才能給予士兵們信心。果然,當士兵們看到權慄仍舊鎮定自若,還不忘關照大家吃早點,也都紛紛安靜下來,邊吃飯邊作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一直到日軍接近城下木柵欄三十多步的距離,權慄才緩緩站起身來,下了第二道命令:開炮!

朝鮮軍的火炮、火銃、弓箭、投石器等犀利武器同時開始居高臨下地怒吼,萬箭齊發,火焰漲天。各式各樣的殺人利器挾著風雷,狠狠地砸向日軍陣勢。

日軍仰攻本來就相當困難,而且戰場狹窄,大家只能擠成一團。此時朝鮮軍突然開腔發言,精心配置的火器弓弩從不同方向轟擊,讓日軍躲都沒地方躲,一時間攻擊方被砸得人仰馬翻,慘呼連天。日軍士兵往往先被火器轟得半熟,再被弓箭洞穿,最後被飛石砸成一癱肉醬……

在混亂之中,日軍也有兇悍之輩試圖頂著硬往前衝,殺開一條血路。可他們衝到柵欄前,就沒法再往前衝了。還沒等他們劈開木欄,另外一邊的長矛手已經一個一個地捅翻在地。

小西行長很快便抵擋不住,一臉羞慚地退了下去。他的嫡系在平壤傷亡極大,如果在這裡再斷送一批,第一軍團血脈便枯竭了,他可捨不得。

宇喜多秀家沒料到敵人這麼難纏,也沒為難小西,令旗一揮,五奉行的直屬部隊嗷嗷地又衝了上去。

五奉行的直屬部隊從來沒參與過任何大規模戰事,只在碧蹄館圍觀過李如松,沒什麼實戰經驗。主帥石田三成不是以軍略見長,他能想到最好的戰術,是命令足輕拼命衝鋒,鐵炮部隊在陣後掩護射擊,攻擊柵欄後的朝鮮人。

日軍的鐵炮在朝鮮戰場所向披靡,可這一次卻失效了。因為鐵炮的射程本來就有限,向上仰攻的角度更是進一步縮短了射程。為了有效攻擊到朝鮮士兵,鐵炮手必須儘量貼近陣前,這樣一來便進入了朝鮮軍火銃與投石器的攻擊範圍——更慘的是,鐵炮必須要集中使用才有效果,鐵炮手們被迫在山城前的狹窄區域站成一團,朝鮮人的石頭與火箭一砸一個準。

權慄一直在第一線指揮戰鬥,他為了防敵人的冷槍,弄了一個銅盔。敵人鐵炮聲起,他就把銅盔扣到腦袋上;敵人鐵炮聲歇,他就摘下盔頭,給士兵們盛水喝。朝鮮守軍受到主帥鼓舞,一直保持著高昂的鬥志。

短短一個多小時,第二陣也在權慄的猛烈打擊下敗下陣來,傷亡程度尤在小西行長之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巨星崛起

且聽風吟

人道永昌

小樓聽風雲

反派師尊讓我操碎了心

貳兩半

不安之書

費爾南多·佩索阿

女捕本色+番外

翔翔于飛

我真的不想做神豪啊

梁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