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十二章 倭橋勝敗,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伯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綎的西路軍其實是三路軍中出動最早的,他們的集結地點是公州,然後在九月十一日誓師南下。隨行明軍有兩萬之眾,還配發了朝鮮最能打的陸軍將領——都元帥權僳。

當初分配朝鮮軍的時候,明軍三路主帥都希望有權僳助陣,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朝鮮國王站出來發話,把權僳分配給了劉綎。

三路主帥裡,朝鮮國王李昖跟麻貴關係一般,壓根不認識董一元是誰,但是對劉綎印象最好。劉綎第一次來朝鮮,雖說沒打什麼大仗,但一直表現得很積極,明裡暗裡嘲諷李如松怯戰,把朝鮮人哄的很開心。所以這次發生爭執,鮮國王李昖拉了一回偏架,偏袒了劉綎一把。

大軍誓師出征以後,劉綎把部隊分成三路:西路軍讓吳廣帶著五千六百人,與權僳從樂安南下;王之翰、司懋官、李寧帶著八千人走求禮、光陽;劉綎親自帶著李芳春等近萬人,直奔順天而去。

這個架勢很有氣魄,咄咄逼人,要從三個方向把順天日軍一口吞下。

可明軍的行軍速度,卻跟這個進軍態勢完全不搭配。劉綎一路上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走的比蝸牛都慢,一副完全不著急的模樣。

劉綎倒不是不著急,他只是在等待。

和加藤清正、島津義弘一樣,小西行長也捨棄了朝鮮舊城,盤踞在新建的倭城裡。這座倭城修在了順天附近一處臨海險峻之處,地形比法叱島還要險要。小西行長修建的石制倭城地基很窄,但是特別高大,被遠近的朝鮮人稱為倭臺。而朝鮮古語裡“橋”與“臺”發音類似,結果以訛傳訛,成為倭橋城。

聽到明軍來襲的訊息,小西行長立刻收縮防線,把第二軍團一萬三千人的主力全撤到倭城裡。與此同時,他還派人偷偷向島津義弘發出求援,讓泗川日軍儘快調來一部增援。

這個情報被劉綎偵知到了,他覺得很不踏實。

西路軍是三路軍中最弱的一環,如果要面對兩路日軍,肯定吃虧。再說了,西路軍主力是川軍,那都是劉綎自己攢下來的家底,跟中路軍董一元那數萬死了也不心疼的混合部隊不一樣。出於這種心理,劉綎覺得自己太吃虧,給董一元寫信,讓他快點在中路施加壓力,等泗川日軍退回以後,他再打順天不遲到。

也就是說,麻貴在東路望著中路進展;董一元在中路望著西路進展;劉綎在西路,還等著中路有突破,三路明軍陷入了一個死迴圈……

恰好這時候小西行長主動給劉綎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議和的願望。

劉綎一聽,樂了。在明軍將領印象裡,小西行長是個庸將,動輒就想跟人和談,缺乏加藤清正一樣的勇氣。劉綎盤算的是,如果能借和談的機會把他誆出來,一戰擒下,豈不是省了許多麻煩?

兩位使者去了倭城,帶回了一份極其重要的情報給劉綎:“秀吉已死,諸將思歸。”

劉綎一聽,大喜過望。這時機實在是太完美了,既然敵人要退,那就沒必要拼命了嘛!他趁熱打鐵,派了一個叫吳宗道的人繼續去跟小西行長聯絡,商定和談的具體細節。

吳宗道跟小西行長說:“你當初差點就封給大明的官。我們知道你是誠信,壞的是加藤清正。你們現在混不下去了,趕緊跟我們和談得了。”

小西對吳宗道的說法將信將疑。他也不是沒跟明軍面對面和談過,但那些遭遇實在不是什麼好回憶。劉綎一看小西態度不是很積極,有點急,他為了表示誠意,居然單槍匹馬來到倭城前,每次目送著吳宗道進城,方才離去,活像一個每天去女生宿舍樓下痴痴等待的男大學生。

看到劉綎這麼浪漫,小西終於消除了疑心,決定試著跟他談一談。

九月二十日,明軍抵達順天舊城。劉綎興高采烈地給小西發簡訊,說我已經到了,你出來吧。

小西精心打扮了一下,帶著五十個人離開順天倭城,奔著舊城而來。滿心琢磨著和談的小西萬萬沒想到,劉綎已經安排下了大軍等著他。

這也怪日本人沒記性。明軍將領的和談,永遠都是不能相信的。明代的政治生態,註定了所有真心想和談的明軍將領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遠的李如松,近的楊鎬,他們召人和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擲杯為號,左右刀斧手殺出。

為了迎接小西行長,劉綎可是費盡了心思。

他找了一個旗牌官員王文憲冒充自己,而他自己則裝成千總的模樣;另外還找了個虞侯冒充接伴使李德馨,還有一個朝鮮軍官卞弘達冒充都元帥,整個紮了個草臺班子。劉綎自己則穿上千總的服飾,給假劉綎在一旁捧著箭壺。

在大帳四周,劉綎埋伏下了重兵火器,還安排了二十隻信鴿。劉綎跟諸將約定,只要看他離開大帳,立刻點炮為號,四面殺出。同時放出飛鴿,通知王之翰、司懋官,讓他們一見白鴿飛起,就從光陽殺至倭城,攔住退路。

小西行長帶了五十人離開倭城,走過海農倉以後,忽然發現附近明軍甚多,心裡有些生疑,吩咐左右多多留神。

等日方一行抵達明軍大帳以後,假劉綎一干人等出來相迎。雙方互相寒暄了一陣,這時小西看見真劉綎在旁邊站著,手裡還捧著個箭壺。他走過去打量一番,說這人面相不錯,是個有福之相。劉綎大驚,以為自己被識破了,連忙藉故離開帳篷。

一出去,他立刻喝令放炮放鴿子放狗,準備動手。小西本來就滿腹疑竇,一聽外頭炮響,馬上醒悟過來,帶著那五十個隨從抽刀殺出帳篷,搶過馬匹就走。《明末紀事本末》裡寫到這一段時,把小西的奪路而逃寫的很帥,說“行長騰躍上馬,從騎一字雁列,風剪電掣,旋轉格殺。”

卻說小西殺出重圍,頭也不回地就往倭城跑。王之翰帶著苗兵前去攔截,但戰馬不夠,跑不過小西,眼睜睜看著他跑進城裡,把門一關,再也不回來了。

關於小西如何覺察劉綎計劃的,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小西走到一半,明軍的鴿子不小心放早了,驚動了小西,立刻撥馬回城,根本沒見到劉綎;有的說劉綎軍中有一個降倭的千總,在半路攔住小西洩露機密,導致他中途就跑回去了。

不管是哪種吧,反正小西是順利逃回倭城了, 劉綎的“和談”計劃失敗。

劉綎還不甘心,又派人去解釋,說昨天我們放炮是禮節,沒別的意思。小西行長心裡想你當我白痴啊,隨口敷衍了幾句,打死也不出來了。

既然不出來,沒辦法,索性直接打吧。

恰好陳璘和李舜臣的水軍也已經靠近順天了,已對日軍形成了夾擊之勢。於是劉綎下令,水陸並進,一齊攻城。

陳璘、李舜臣的水軍是在九月十五日離開水軍基地的,在羅老島盤桓了兩天以後,於十八日出發,經防踏抵達左水營,並於二十日上午八時許來到順天倭城西南側的柚島。

之所以走的這麼慢,是因為兩位主帥爆發了矛盾。

這一路水軍的戰略任務,是橫掃全羅、慶尚海域。由於水戰的特殊性,所以邢玠沒有規定聯軍具體的作戰路線,要指揮官自己酌定。

陳璘認為應該先易再難,先去討伐在南海島活動的朝鮮偽軍;李舜臣卻認為那些偽軍根本不足慮,只要幹掉日軍主力,他們肯定不戰自潰。兩個人在左水營就這個分歧大吵了一架,陳璘逼急了,說要請出皇帝的尚方寶劍,誰不聽命令就斬了誰;李舜臣也急了,脖子一梗,說你殺了我得了,反正我只打日本人,朝鮮人不打朝鮮人。

這時候劉綎進軍順天的訊息傳了過來,亟需水軍配合。這才算是為兩個人解了圍,陳璘接受了李舜臣的意見,先開往順天去打小西行長,再回頭收拾南海島偽軍。

在九月二十日夜間,陳、李水師抵達了順天前洋。到了次日清晨,因為潮水太淺不便近戰,艦隊就圍繞在順天倭城近水海岸,用艦炮向城內射擊。小西行長一看外洋旌旗飄動,飛揚炫目,層層疊疊全是明、朝的黑帆大船,嚇得不敢出城,一直憋到夕陽快落山了,才派出一彪人馬出來試探。這支人馬被陳璘的海軍陸戰隊——土狼兵打得潰不成軍,驚慌退入城中。當天夜裡,李舜臣怕日本人夜襲,親自帶兵在各營通宵巡邏。

這一天南海的朝鮮偽軍想摸過來佔便宜,結果被聯軍早早發現,迎頭痛擊,奪船搶糧,偽軍被迫登陸逃遁。

九月二十二日一大早,趁著漲潮,聯軍水師大舉進攻。小西行長覺得總是龜縮在城裡,早晚要死,就派兵出去反擊。明軍遊擊將軍季金的船隻不小心擱淺在沙灘上,被日軍圍著狠打。好在大明的船高,就算擱淺了,日本人的小短腿一時半會兒也上不去。季金站在船舷上,抗著火炮一通亂打,把日本人轟跑了。其他援軍過來,趁機把他們救了回去。這一戰,明軍戰死十一人,季金左臂中彈。

打著打著,陳璘和李舜臣都發現了一件事,劉綎的陸軍跑哪裡去了?

說好了水陸並進,現在水軍已經把敵人調動出來了,北面的陸軍應該趁機攻城才對呀?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呢?

水軍畢竟主力是水手,陸戰隊人數不是很多。與小西行長僵持了一陣,陳、李趕在落潮之前把艦隊撤去了外洋。陳璘心裡有些不痛快,派人去問劉綎到底怎麼回事。

不問還好,一問差點把陳璘鼻子給氣歪了。

劉綎沒幹別的,督促了西路大軍悠哉遊哉地打造著各種攻城器械,看這架勢,沒個四、五天功夫是造不完……

從反面想,劉綎這實在有點消極怠工;從正面想,他也是想打一場有準備的攻城戰。

眼下聯軍水軍堵住了敵人的退路,陸軍又包圍了倭城,大造攻城器械。各方面都覺得劉綎雖然動作慢了點,但形勢比人強,看來小西行長這回是劫數難逃啊——可是,一位朝鮮的義軍將領林權在與劉綎見完面以後,道出了實情:“劉公無戰心,必以和退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舊愛成婚

丁律律

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

王立群

震驚!四十才發現自己是天籟之音

愛喝茶的大貓

道師饒命

洛神0

離婚後,我反手迎娶美女總裁

茶涼

替補神靈

揮舞的賤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