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解說一,湖畔,東野圭吾,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野圭吾的人氣小說經常被搬上大銀幕和熒屏。就在本書《湖畔》出版發行的時候,根據東野那部赫赫有名的代表作《白夜行》改編、由山田孝之和綾瀨遙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開始在TBS電視臺播放。

事實上,將某一特定角色作為主人公的系列小說搬上熒屏的例子並不少見,但是根據東野作品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有其獨特性,那就是連續劇的高收視率依靠的並非是原作角色的高人氣,而是電視劇本身所展現的豐富的、連續不斷的意外性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探討,是這些要素吸引了眾多的電視觀眾。舉個典型例子,2001年在NHK綜合頻道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惡意》,該劇即便刪除了原作中充當偵探一角的刑警加賀恭一郎,其人氣也絲毫未受影響。

《湖畔》是在2005年被改編拍攝成電影《湖畔殺人事件》的,由青山真治導演。役所廣司、藥師丸博子、豐川悅司、柄本明等實力派演員的精湛演技雖也值得一看,但由於故事的展開相當快,省略了伏筆和追加了奇巧的設定,實在無法讓人在所有的方面都做出肯定的評價,儘管也有人認為該電影是原作的濃縮精華。那麼,這是不是就說明,《湖畔》這本書原本就不適合被改編成電影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恰恰相反,本書其實正是一部極為適合被搬上大銀幕或舞臺的推理小說。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製作方希望嘗試挑戰,將本書搬上銀幕的想法其實是正確的。

當初剛讀完這本書,我就有了這樣的想法:此書真是適合改成舞臺劇啊。不過當時是因為感覺到舞臺和人物都受到了限制才發出的感慨。後來,當我再次翻開此書時,才真正確信其實本書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舞臺劇。

1997年2月7日至9月5日,《週刊小說》連載了東野的《不再去殺人森林》,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重新創作,並由日本實業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這家出版社還在2004年12月發售了電影版的同步軟皮新書。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考上有名的私立初中,四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老師津久見一起到姬神湖邊的避暑別墅進行升學考試前的集訓。

一共是四個小學生。其中的一個少年,名叫並木章太,他的母親叫作美菜子。除了並木夫婦,其他三對夫婦都認為,為了孩子出人頭地,殘酷的考前學習是必要的,至於準備飯菜則是父母應當盡到的義務。但只有美菜子的丈夫俊介反對父母隨意地去鋪墊孩子成長的道路,這樣的行為讓他感到不快。

在這期間,俊介的下屬高階英里子,以俊介忘記了某樣東西而為他送過來為由也來到了避暑別墅。事實上,因為俊介和美菜子的關係一直不太好,所以高階英里子也是他的情人。

當天夜裡,因有事離開別墅,後又突然回來的俊介,發現了倒在他們夫婦房間的英里子的屍體。妻子美菜子向他坦白是她殺死了英里子。因為英里子逼迫她與俊介分開,並且還以兒子章太作威脅,激動之下,她不知不覺將英里子打死了。一開始,俊介讓美菜子去自首,但在場的其他家長卻對此極力反對,他們主張將這件事當作沒發生。最後,在他們堅持不懈的說服下,俊介親自把英里子沉入了湖中。

這樣介紹的話,一定會有讀者覺得“就算是自己的妻子所犯下的罪,作為一個有常識的大人,怎麼會那麼輕易地就接受了把殺人這樣重大的犯罪事實掩蓋掉的提議?”,但事實上,這樣的設計是完全合理的。

本書裡出場的是並木家、藤間家、關谷家、坂崎家這四家。只有並木家的父子沒有血緣關係,兒子章太是美菜子和前夫所生。對於章太,俊介即使算不上討厭,也覺得和他存在著一種距離感。俊介之所以和英里子發生關係,或許與章太沒有成為他們夫婦之間的紐帶有著很大關係。

美菜子認為,正是因為章太不是俊介的親生兒子,所以才沒把章太放在心上,為此她再三責備俊介。俊介無法否認她的指責,他或許想起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回憶。對於此次事件,藤間態度強硬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如果這次的事公開了,大概我們的私人生活也會被媒體搞得一團糟。這麼一來孩子們的入學考試才真的泡湯了,社會地位受到打擊的恐怕並非只有並木先生一個人了。”其他家長也不反對他的做法。於是,俊介在事後成了從犯。這樣危險的行為,或者說,這種佈局,是從這個故事的一開始就存在的,漸漸地,一點一點地被揭穿。

本書的前半部分,圍繞藤間的佈局,進行倒敘,展開故事。知道英里子被殺真相的人有並木夫婦、藤間夫婦和關谷夫婦六人。怎樣做才能在不讓其他人察覺的情況下完美地隱瞞這件事呢?——這種緊張感正是前半部分的看點。

但是,倘若讀者沉溺在了這充滿緊張感的氛圍中,就很可能錯過分佈在各處的伏筆。然而,那三個家庭不合情理的舉動,讓原本為了不使醜聞曝光而毀滅證據的俊介感到懷疑了,開始追查真正的真相。我想此時的讀者一定也深深地陷入到猜疑不安中。如果讀者再謹慎一點,就會發現這件事並不是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這個推理故事從一開始就是採用倒敘的手法,敘述了多個人對犯罪事件的隱瞞過程。最近一說到小說轉型的話題,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夏樹靜子的《W的悲劇》。(插句話,在電影《湖畔殺人事件》中扮演美菜子的藥師丸博子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湖畔殺人事件》在框架上和《W的悲劇》有著相似的情節。在《W的悲劇》裡有這樣一個著名的片段,藥師丸博子飾演的靜香大叫道:“祖父是我殺的。”)本書的結構更復雜。作者預先就估計到了一部分思維敏銳的讀者有可能猜到一部分真相,從這一點上來說,作者這種將讀者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自信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伏筆,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也是本書構思嚴密的體現。本書是用第三人稱所寫,除去幾個有趣的段落,基本是以俊介的語言描寫為中心的。所以讀者們可能會產生是從俊介的視角去訴說整個故事的錯覺。

但是,雖說是以俊介的動向為主,卻也並非是根據他的視角去描寫的。好好讀的話,你會發現,書中出場人物的心理活動都沒有描寫。雖然人物的內心活動可以透過諸如眉頭縮緊或歪頭等表情或動作去展現,然而,這是一部幾乎所有的出場人物都在裝腔作勢的小說,並不能保證他們的表情與動作就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此外,更讓人震驚的是,小說中沒有任何對俊介內心的描寫。關於他內心動向的處理,和其他人物是同樣的。當然,讀者可以試著從外在的言語和行為去推斷。總之,本書不只是從俊介的視角去敘述的,包括俊介在內,作者客觀公平地對所有的人物的言行進行了描寫。

拋棄對出場人物的心理描寫,這種做法在這部推理小說中起著兩大作用。第一,擔任偵探一角的俊介,追查真相到哪個階段才不應該把他的內心展示給讀者?也就是說,一旦作者從一開始就加入了俊介的內心描寫,那麼若不對他在察覺到其他三個家庭的不合理舉動時的疑惑,以及推理過程中的情緒變化還有查明真相時內心的震驚進行描寫的話,就會顯得不自然。但若具體地去描寫內心活動的話,讀者就能簡簡單單地找到真相了。(特別是這本書,俊介一開始是持有一點點疑惑的,但緊接著出乎預料地快速進入了從犯的角色。)作為作者,肯定想要避開這個點。因此,取而代之的是俊介看到的、聽到的事物,所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合理的。毫無作用的資訊,加上其他人物的言語交雜在一起的違和感,讀者和俊介從中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作者其實是在問:是誰殺了英里子?或者也可能在說:我殺了她。作者給了讀者一個隱藏的真相,讓讀者去嘗試推理。不過,這樣說也許也有點不對,推理小說畢竟是不會縱容讀者的。

第二,讓與殺人事件相關的人物的謊言和真話難以辨別。就如坂口安吾的代表作《不連續殺人事件》,用普通的價值觀無法詮釋的奇怪複雜的人際關係,將真相隱藏於盲點之中,並以此作為謎題,這類正統的推理小說可謂多如牛毛。《湖畔》的人物談不上是奇人怪人,只是因自保和同情主人公們才去隱瞞殺人的事實,這同樣是推理小說。雖然人物的價值觀偏離了本性,但是不能斷定這是錯誤的,這樣寫能逐漸麻痺讀者的常識。但是沒有心理描寫這種處理方式,能讓人無法判斷他們之中究竟有幾人是從心底裡信奉著那樣的價值觀的。這其中的不明之處,不僅是俊介有疑問,就是讀者們也在研究探尋。

我在這篇解說的開頭部分說本書是作為一部舞臺劇作品創作的,這也是有理由的。與心理描寫相對自由的小說不同,在舞臺劇與影視作品中,只能透過臺詞和動作才能推測出出場人物的內心表現(雖然還有內心獨白這種表現手法)。本書採用舞臺劇的表現手法,正因為是直接切入出場人物的內心比較困難,也由此自然形成了這部推理小說的謎題。雖然我沒有時間去一一接觸他其他眾多的作品,但也知道東野的《白夜行》,就是一部男女主角內心活動深不可測的代表作。作者再三地把特定人物的內心描寫封存,應該是為了演繹出更出彩的效果。

俊介一開始在妻子殺死了自己的情人這個大事件裡迷失了自我,並按照周圍人所說的話去做,但他最終嗅到了這個事件的不自然,同時覺悟到自己必須完成佈局。總之,本書主人公的偵探行動,同時也是他自我恢復的過程。從客觀角度上來看,能讓人有安全感並且擁有誠實人格的俊介,也是不太好形容的人物。最初他在孤立無助中靠自己的力量摸索真相,是有一種快感的。但這不是透過單純的感情發洩就可以結束的。這部小說憑一條線索是看不透的。

開始尋找事件背後被隱藏的秘密的俊介,最後找到了一個答案。與此同時,他就面臨一個痛苦的抉擇了。對讀者來說,這個選擇對錯與否,也因各自的立場或想法的不同而不同。

這樣的情況並不只出現在本書中,作者的其他作品裡也屢次出現主人公(又或者說是以此為基準的人物)被迫做出某種選擇的情形。而且,無論選擇哪種處理方式,讀者也會因為各自的選擇不同而得出幾乎是相反的結論。

比如說,作者的《嫌疑人X的獻身》,作為偵探小說的傑出作品是被很多讀者所公認的。但是,有關結尾處描寫的關於偵探湯川學的行動,筆者也經常聽到否定的意見(這麼說來我自己也稍稍有種上當的感覺)。仔細一想,會出現那樣的意見也是必然的,說到底不管是誰都能得出相同結論的選擇,根本就不是什麼重要的選項。只有直面無法輕易得出正確結論的難題,置身於即使如此也不得不得出答案的嚴苛立場之中,讀者才不會覺得那只是旁人之事,並從中感覺到共鳴,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們的靈魂也無法離開這湖畔吧。”在最後俊介的追述中,讀者必然會產生深深的共鳴,而這部作品對於現實的拷問也一定會牢牢地印在讀者心中。

日本知名推理小說評論家千街晶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火影練吸星大法

三服

吾妹千秋

木秋池

秘境3:迷失的絕世秘藏

冷娃

大佬他又開掛了

月色遙

官路梟雄

小鬼上酒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雲海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