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某講故事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五章 難民(1),火紅大明,呆某講故事了,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臺灣地區熱火朝天的反抗倭寇入侵行動不同,吳啟戎和伯父董遇時和自己的父親吳夢琪還有叔叔吳夢琳在登州府府衙內討論,現在的已經是五月十二日,與楊向東交給吳啟榮的信件內容差不多,此時大明北直隸蝗災旱災不斷,災民流動饑民暴動在山東河南一場接著一場。

“這次朝廷遣監察御史(過庭訓)在山東地區安撫,看來這次事情真的是特別大,朝廷不得不下決心來處理這件事情。”董遇時率先開口。

“從萬曆三十七年開始,山東就已經天災不斷,百姓已經苦了七年如若不是此次白蓮花作亂加上各地災民不定,朝廷諸公也不會下次決心。”作為實幹派的吳夢琪反而說出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吳老弟,天下事自有聖上自有朝廷諸公商議裁定,我等聽令行事便可,”董遇時打斷了吳夢琪的言,“明日監察御史便道,啟榮你有什麼看法。”

按道理這些話董遇時應該詢問吳夢琪的,可是董遇時自己也知道吳夢琪做事確實盡心盡力有一套,但是一些朝廷內的事情吳啟戎反而比他這個老子明白的多,

“董伯伯,開啟天窗說亮話關上房門說自己話,朝廷這次安排下來監察御史,至於怎麼做做些什麼?那自有朝廷諸公與聖上的交代,咱們朝廷和自家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董伯伯您恕我岔開一下話題,老人們常說上有朝廷下有宗族,強龍不壓地頭蛇,現在陶大人領導登萊兩地民生確實不錯,不過一個好漢也得三個幫,沒有我們陶大人立足處理登萊確實很難,這次白蓮花大亂海盜入侵,我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平定擾亂安穩下來,所謂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現在兗州和青州白蓮花還在鬧騰,這次平定登萊兩地陶大人算是功大於過,而經歷過這次登萊大亂之後,原來已經撤銷的登萊總兵肯定需要被重新建立起來,登萊總兵的權力之大任務之重,我想叔叔和伯伯們也都知道,劉大人應該是沒有可能了,(四月份的時候一股從青州跑過來的土匪給劉洪嗣打傷了傷的不輕,導致劉洪嗣現在根本沒辦法下床,現在看來應該是過不了幾天了。)登萊總兵的任務又不能交給一個陌生人,我想陶大人一定會推舉董伯伯上的。現在的局勢很微妙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了一個狗屁後金國,這種事情朝廷肯定不會允許,現在經歷過戰爭的,除了遼東地區關內只有我們登萊有實戰經驗,並且離得最近我不確定朝廷什麼時候決定攻打努爾哈赤,但是我們登萊地區肯定是會參加這場戰爭,結合這些情況說起來登萊總兵這個職位是一定需要建立起來的。我覺得這次監察御史到來,不僅是需要重新任命登萊總兵,還需要我們建立起一隻水軍,不僅是要防禦倭寇入侵,還要協助朝廷在遼東的軍事行動。”吳啟戎說完看向董遇時。

董遇時看著吳啟榮慢條斯理的講述,這個在萬曆三十七年遊歷歸來的侄子,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又用了四年的時間在朝鮮在庫頁島在臺灣都有了自己的地盤,表現出有優秀的商業能力,還帶著自己商行的護衛隊打擊登萊兩地的土匪流寇,身先士卒的勇武和縝密的指揮能力,對於帶兵練兵的能力也有自己的見解,這讓他對這個侄子愈的喜歡。而對於自己的家族吳啟榮也是盡心盡力,在今年初吳啟榮幫助自己的大兒子成功上任了濰縣縣令的位置,有了新華公司的幫助在上一級應該沒有任何問題,而那個不學無術又不喜歡讀書的二兒子,被吳啟榮安排在新華公司的護衛隊現在已經是一艘船的副艦長了。而自己的家族在航運糧食木材畜廠等專案上也有分紅,比自己經營土地收益多太多了。

“啟榮登萊總兵這個位置,不是我們努力就一定能上的去的,監察御史明天就到我和你父親和叔叔的想法自然是一樣的,現在我就想問一下你的想法。”董遇時對於吳啟榮,沒有第一時間回答自己的問題,而是岔開這件事情並沒有生氣。

“監察御史這次來的主要事情就是兩個,一個是平定白蓮花,一個是安撫災民,其實這合起來是一個問題,沒有受災的災民和劉明也沒有白蓮花展的這麼迅猛,現在流民遍地,沒有人去種糧食,即使種下了乾旱也收不到多少的東西,土地裡的那點收穫連種子的成本都達不到。至於鄉紳富豪能拿出自己的糧食救濟災民,那是更做不到的事情。現在我們平定登萊兩地也有一年的時間了,朝廷打的算盤也非常不錯,登州府從四十二年就要開始免徵三年,這已經兩年了登州府一定會有存糧,監察御史來的目的,就是要從登州拉走糧食,這不會是個小數目,肯定是越多越好。今天陶大人問我們能拿出多少糧食,就是在和我們估計這個事情。朝廷給我們的指令是免除三年賦稅,我們和陶大人約定的是土地所有收成歸我們,我們負責百姓的吃喝拉撒。現在我確定的是陶大人手中,最起碼有3萬石糧食,這些糧食陶大人不會全部拿給監察御史。咱們公司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臺灣收成的糧食是綽綽有餘,公司在臺灣那邊大約還可以安置十到十五萬人。登萊兩地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人,讓公司安排了我看這次受災的主要地點是北直隸,所以我和善丁這些主管商量的是,拿出5到6萬石糧食在山東西部和河南地區進行正在同時收集難民在海州(連雲港)地區運走,運走的人越多越好。”

“臺灣現在能拿的出這麼多糧食麼?”董遇時詢問。

“董伯伯從進入臺灣島以後我們就在努力的開墾,不怕土地不夠就怕人不夠用。”吳啟戎笑呵呵的說到。

“啟榮,我和你伯伯叔叔都在,你給我交一個實底,你現在有多少東西?”其實這問題已經在吳夢琪吳夢琳兩兄弟和董遇時心裡埋了很久了,只是這些話自己確實沒辦法說出口,既然今天吳啟戎說了,三人也想問個清楚。

“emmmm……我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吳啟戎倒是沒想過他們的事情畢竟對於興華公司給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多了,這些事情屬於公司的內部情況,雖然他們在公司初期建立和展時候沒少參與倒是具體資料只有年終時候多少分紅知道,盈利可以算出個大概多少總數還真不知道。

“興華公司現在有多少人吧。分類都有多少?”吳夢琪先開口了。

“現在登萊兩地在編制內的有9萬人公司本土我們按照基層幹部比例是1oo:1,臺灣朝鮮加上庫頁島,一共有十四萬人,也就是總數有二十三萬人,其中護衛隊整編營十三個,民兵連隊六十九個,這些民兵都是工廠農場的有兵役登記的,隨時可以組成主力步兵連。其餘的都是工人或者是農民。不過有差不多農民現在分配了土地屬於自耕農不需要公司給他們安排吃穿用度。”吳啟戎說到。

“我記得你們連隊是四四制,這一個營如果也是四四制,那一個營就有……差不多1ooo多人吧。”董遇時對於駐守在威海衛的興華公司連隊還是很清楚的,那種軍人的精氣神讓他覺得軍人就應該是那個樣子。

“1o6o人左右。”吳夢琳現在和興華公司的軍營走的很近,對於興華公司總部駐防的近衛營很清楚,所以他爆出更具體的數字。

“這可是有多人的兵力啊。”吳夢琪驚訝的說到。

“父親,您說的那是民兵加護衛隊總人數,其實常備的護衛隊只有不到人。”吳啟戎解釋起來。

“嘶。”董遇時聽著吳啟戎的回答吸了一口涼氣。“興華公司能養活的了,這些人嗎?”

“如果真金白銀的交付,說實話,養不了這麼多人。”吳啟戎也實話實說。“我們利用的是一套很複雜可是很嚴密的票據法子,從萬曆三十八年開始就已經更新了三代了。現在領取公司薪水都是利用票據,我們用糧食做抵押物,而且我們在各個地區都建立了供銷社,應對在公司名下的差不多2o萬人得吃喝拉撒。”

“除了農業與護衛隊你們在庫頁島和臺灣的鍊鐵與小鐵件……”董遇時又詢問吳啟戎。

“我們在臺灣和庫頁島都建立了鐵廠,主要大型的鍊鐵基地建立在庫頁島地區,楊先生負責這個專案,我們現在在登萊地區使用的所有鐵器以及鐵的小件貨全部都是庫頁島運來的,有的是直接運輸成品過來,有的是將原材料鐵錠運輸到位後,我們自行加工。除此之外,我們公司還建立了農業部工業部這些不我們分別研製製作各種東西。比如我們在登萊兩地的河流建立的大型水車都已經更新到第二代了,算起成本來這些研究部門需要的經費,要比這些其他部門投入的還要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前世不良帥曝光,驚呆老朱

天帝我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