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2章 指腹婚約,三國之大周天下,唐纛,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周澈和眾人商量如何操練兵馬的時候,隨太守王赫“春巡”完畢回到郡治平輿的郡功曹袁耀回到家中後,去後院拜見他的父親--袁緹。袁耀家是汝南袁氏嫡派庶系,所以分到院子佔地不大,只有前後兩進。進入正堂,等袁耀行過跪拜之禮後,其父問道“你不是被府君召去,隨從春巡麼?怎麼回來了?”

袁耀跪坐席上,恭敬地答道“府君已巡過平輿、安成兩縣之春,今晚恐剛到新蔡。因郡廷公務不得累積,故此稟明瞭府君,我暫歸平輿。”

袁緹兩鬢斑白,年雖老邁,精神不錯,只是耳朵有些聾了,說話聲音有點大。他“噢”了一聲,看了看袁耀,笑道“今從郡守春巡,所遇郡名族子弟,觀感如何?較之前幾年,孰優孰劣?”

袁耀說道“稟父親,此次從府君春巡的諸姓子弟都是人傑,各有所長。唯有一人,令耀奇之。”

“誰人?”

“安成縣東鄉鄉長周澈。”

“你說的可是安成周氏第五房的那個因為家道中落,年少負氣投軍,後來歸家在去年自求為橫路亭部的周皓粼麼?”聽袁緹的意思,他好像早就知道周澈這個人了。袁耀驚奇地問道“阿翁亦知此人?”

“那周氏老友周子居給我寫過一封信,在信裡對他的這個族孫好生稱讚啊。”漢人重鄉土,更重宗族。周乘雖只是周澈的族祖父,兩邊的關係也不親近,很少見面,但自從周澈接連做出了幾件“奇志之事”,令他“好奇”後,他卻也就和周湧一樣,立刻開始不遺餘力地為他揚名。和周湧年輕,人脈不廣,故只能在縣中鼓吹相比,周乘的推薦力度顯然就大得多了。他年長德高,交往的可都是州郡名士。

袁緹頓了頓,接著說道“周氏族中本多俊彥和我袁氏在汝南不分伯仲。我雖得乘君之信,知道了此子之名,但是未曾見過其人,對他並不瞭解。阿耀,你且說說,他怎麼讓你‘奇’之了?才學?品德?”

“學問、風度、雄辯、仁智、機敏其實皆比不上州郡名族子弟。陪同太守春巡的諸姓子弟至東鄉,皓粼曾出堂外,與諸人立院中,相與交談,當其時也,亦無言談出眾之處。”

“如此言來,也只是一個常人,何來‘奇志之事’?”

“州郡諸姓子弟固天下俊才,而周皓粼雖若常人,似無出眾處,可是看他自任職亭部以來的所作所為,卻奮厲威猛、果勇膽雄,復又能克己施恩、不舉人過,敬老愛賢、善與人交,威德之下,民敬愛之,豪強折腰,壯士俯。他的這些長處,州郡諸姓子弟亦不能及。且,周皓粼年已二十有餘,任鄉長前二十年名聲不聞,可見他的才幹是藏於內的啊!是乃--諸姓子弟之才顯於外,而他之才秀於內矣。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說的不正是周皓粼這樣的人麼?安成縣令黃琰嘗言‘皓粼潛龍,一朝出淵當吟天下’,耀深以為然。”

袁耀當下,把聽來、看到的那些周澈的故事一一給袁緹道來。

誅滅季氏,說明了周澈的奮厲威猛。任職亭部時夜半聞鼓、迅捷擊賊,說明了周澈的果勇膽雄。恩澤鄉里,春秋斷獄,說明了周澈的克己施恩。不肯批評前任秦波,說明了周澈的不舉人過。上任的當天,就登鄉父老田寬之門,執弟子禮敬事之,說明了周澈的敬老愛賢。能得姜楓、黃蓋、程闖這樣的勇士投效,說明了周澈的威德服人。

袁緹聽罷,若有所思“若真如阿耀所言,周皓粼可稱君子人傑。”

“真是有春秋楚莊王和前漢朱買臣的意思。”袁耀一副贊同其父的意思。

楚莊王就是典故“一鳴驚人”的主角,朱買臣則是漢武帝朝的會稽太守,留下了“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典故。周澈雖然沒有到達天下知的地步,但是目前州郡知名算是不錯的了。

“對了!阿翁可曾記得本初從妹阿薇?”袁耀似乎想起了什麼。

“袁紹之妹?薇丫頭?你問這幹嘛?”袁緹皺了皺眉,心中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阿翁可知周澈之父是誰?”

“誰?”

“周紀周書載。”

“似乎有點印象...阿呀!原來是他的兒子。可是當年追隨本初從父文開公,北征鮮卑,為救文開擋箭而亡的那同郡校尉。難道你是說那件婚約之事?”袁緹恍然大悟。

“正是!就是那件婚約啊。本來我也想不到的,今從郡廷回來之前,因為好奇周澈,特去調出了周澈的戶籍看了看,後看到其父之名,我才記起。”

原來這牽扯到十餘年前的舊事--先從袁紹說起吧,袁紹生父是袁逢,袁紹雖是長子,但他是庶出;袁術才是嫡子。後來袁紹過繼給他的伯父袁成,成為袁成那房的嫡子。這袁成就是袁緹說的“文開公”,文開是袁成的字。這裡說的“袁紹之妹”是指袁成的親生女兒--薇丫頭--袁薇。

十餘年前袁成任左中郎將,奉旨率部隨軍北征鮮卑,而周澈之父周紀則是其麾下校尉。當年血戰,袁成率部突圍,周紀為救其人,挺身擋箭而死,周紀臨終前,曾委託袁成照顧自家妻兒。但是好景不長,袁成自從那一戰後,受了內傷,回到汝南沒過多久也死了,臨終前交代其妻,未能報恩,很遺憾,但聽說周紀有兒子,就將其幼女許配給其兒。

但是周澈家自父陣亡後,家道中落,因為周澈是小妾生的,其母難產而死,所以周紀之妻帶著周澈兄長、順帶捲了一筆財產回了孃家,從此和周家互不往來,也就在那時原來的那個周澈就憤而從軍。按照禮制,那個薇丫頭應該是嫁給其周澈兄長的,但是已經和周澈分家了,其兄長也跟著其母離開,所以如果袁家還在意這個約定的話,只能將其嫁給周澈了。

不過兩漢風氣不似後世,這個時代最重信義,特別是越有名望的家族,越守信義。比如汝南隔壁的潁川郡潁陰荀氏---荀彧和唐氏女的婚事,是唐家女已故的父親唐衡還在世時與荀緄定下的。唐衡乃桓帝時的宦官,“五侯”之一,權勢熏天,性貪暴,在世時名聲很不好。他本來是打算把女兒許配給汝南傅公明的,公明不娶,這才改與荀彧。當時,荀彧才兩三歲,不能完婚。

後來不久,唐衡病卒。他病卒的第二年就爆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士大夫與宦官的矛盾激化尖銳。荀家詩書傳家,講究的是一個信義,雖沒有因此退婚,但這樁婚事卻也因此拖延了下來。再到第二次黨錮之禍,荀彧的從父、荀衢的伯父荀昱乃至因謀誅宦官而死,荀氏全族亦因此受到牽連,被禁錮不能出仕。這門婚事就更不好辦了。不過出於種種考慮,荀、唐兩家倒是都沒有悔婚。最後荀家按約定娶了唐氏女。

“我聞周皓粼尚未婚娶,而本初之從妹及笄有三。耀以為,以其才,足為本初從妹良配。其從妹的婚嫁本非吾該言之,但是畢竟婚約在先,如不履行恐汙我袁氏家聲啊。所以父親大人,要不要去通知下本初?”袁耀提議道。

及笄有三,指的是袁薇-十八歲。古禮“女子十五笄而禮之,許嫁,稱字。”

兩漢男子的婚齡,小的十二三,長的通常也就是二十來歲。女子婚齡,小亦十二三,長則十五六。男子尚好,女子若是過了十五六還沒嫁人,就很不好說了。前漢惠帝六年曾下過一道詔書“女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即算賦,人頭稅。十五以上不嫁的,要收五倍的人頭稅。這也算是變相地規定女子婚齡了。其實袁薇年已十七八,要不是袁家是大戶,交得起稅,不然早嫁人了。

可嫁人是件大事,尤其是對像袁氏、周氏這樣計程車族來說。雖然是有指腹婚約,但是一個弄不好,若所嫁非人,貽人話柄、被人嘲笑都是小事兒,往嚴重裡說,說不定還會使整個家族的清名受汙。名望乃一個家族的立世之基,若族名受汙,那整個家族也就完了。

當夜堂上,袁緹不置可否,對袁耀說道“伯淳,你沒事兒的時候可以多留意一下週澈,打聽打聽他的為人處事。我明日去找本初,探探口風。”伯淳是袁耀的字。

袁耀應諾告退。

喜歡三國之大周天下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大周天下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眷時

梁韞

穿成男主庶妹

元棕

山河之書

餘秋雨

拒當接盤俠:開局坑了女神全家

乾淨又衛生

團寵學霸小姑姑[穿書]

七顆菜

開局獲得垂釣諸天系統

黑神話丶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