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霸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張瞎子走陰差,火神:九河龍蛇,天下霸唱,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

古往今來幾千秋,

龍爭虎鬥不斷頭。

休說天數無根由,

人亂妖興禍自成。

前文書正說到五月二十五分龍會,天降大雨,電閃雷鳴,李老道在火神廟警察所擺下的七盞油燈全滅了,老油條等人嚇得夠嗆,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按下外屋的四個巡警不提,咱再說裡屋的劉橫順,一整天昏昏沉沉,喝罷了幾杯悶酒,趴在桌上眼皮子越來越沉,說什麼也睜不開,過了五更才起身,聽外頭雨聲已住,天色可還沒亮,來到外屋一看,火神廟警察所中一個值班的也沒有。劉橫順走出門一看可不怪了,火神廟警察所還沒通電,門前掛的是盞紅燈籠,此時卻變成了白燈籠,幾條竹坯子,外面糊白紙,裡面一點燭火,連燭光也是白的,張熾、李燦、杜大彪、老油條上哪兒去了?劉橫順提上白燈籠出去找,一路往前走,途中卻沒見到半個行人。按說往常這個時候,掃街的、送水的、倒髒土的已經出來了,磨豆漿、做豆腐腦的小販也該點燈幹活兒了,可是抬眼看去,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各家各戶黑燈瞎火,沒有一處亮燈的,人都哪兒去了?還別說是人,路上連條狗也沒有,瞧不見周圍的屋舍,僅有腳下這一條路可走。

劉橫順心裡納悶兒,走了好一陣子,路過一個臭水坑,他認得這地方,天津城西北角的鬼坑。以往民諺形容天津城的四個水坑,“一坑官帽一坑鬼、一坑銀子一坑水”,四大水坑各佔一角,鬼坑位於西北角城隍廟,周圍一片荒涼,野草叢生,遍地都是一人多高的蘆葦,蘆葦的四周有一些低矮潮溼的窩棚,住著像什麼拉洋車的、倒髒土的、撿毛籃子的,也就是撿破爛的,總而言之全是窮人。那麼說這個水坑是怎麼來的呢?光緒年間有個德國人,有一日領著上千名挑著土籃子的民夫,在這裡支起小窩棚,挖起了大坑。挖大坑幹什麼?賣土,這可是一筆有油水的買賣。挖完了之後又在大坑的南北兩頭修了兩道閘,這一帶的地勢低窪,每到大雨過後,從高處流下來的汙水把大坑灌得滿滿的,他就把這兩道大閘一關,轉眼間臭水就漫上了附近百姓的炕頭兒了,想要水下去,得讓大夥兒湊齊了錢交給他,這老小子才開啟閘門。後來德國人突然下落不明,有人說是他遭了報應,開閘的時候掉進了坑裡,還有人說是江湖上的義士為民除害,不論真相如何,這個臭水坑是填不回去了,成為了全天津衛汙水的幾大聚集地之一,汙水、雨水都往這兒排放,多年的淤積形成了一大片臭坑,深達五米,髒亂不堪,臭氣沖天。

當地的住戶有三怕,一怕晴天,二怕雨天,三怕瘟疫。說晴天怎麼還害怕?太陽蒸發坑裡的臭水氣味難聞,衚衕裡到處都是從臭坑裡爬出來的帶尾巴的大蛆、大蒼蠅、小蒼蠅、麻豆蠅、綠豆蠅,漫天亂飛,嗡嗡作響,早晨不用雞叫,蒼蠅就能把人吵醒。到了中午,人們吃蒼蠅吃過的這些個飯菜,夜裡蒼蠅能把屋頂蓋得漆黑一片,好不容易蒼蠅下班了,蚊子又開始上班了,成群結隊,鋪天蓋地,點薰香、燒艾草都不管用,早晨一起來滿身大包,甭管多瘦的人,在這兒睡一宿,第二天準變成胖子。雨天人們更是提心吊膽,從各處流過來的雨水帶著死貓、爛狗、糞便、垃圾、蛆蟲,又髒又臭不說,家裡連柴火都是溼的,根本點不著爐子,人們只好吃冷飯,雨再大一點就有可能房倒屋塌,一家老小就悶在裡頭了。更可怕的就是瘟疫了,老時年間不講衛生,也沒法講衛生,鬧瘟疫是家常便飯,動不動就死個幾十口子,搭到亂葬崗子一扔,白骨見天。

入民國以來,此地依舊是底層百姓的聚居之所,老城裡磕灰的都在這兒倒髒土,以至於臭水坑的面積越來越小,可是更臭了,引來無數的癩蛤蟆,往日裡蛤蟆吵坑亂哄哄的,今天卻是一片死寂。劉橫順來到此處,瞧見不遠處有光亮,快步行至近前,不見燈燭火把,地上卻是一個燒紙盆,後列一隊人馬,五顏六色排列齊整,可沒一個活的,全是扎彩的紙人紙馬!

正當此時,走過來一個臉色蒼白的乾瘦老頭,舉手投足十分乾練,身上穿青掛皂,鷹鉤鼻子、薄嘴片子、二目寒光爍爍。劉橫順一見此人,當場吃了一驚,這個老頭他認得,不是旁人,正是在城隍廟扎紙人的張瞎子張立三。張瞎子長得不嚇人,但是他這對招子已經壞了幾十年,為什麼此人兩眼冒光,這是張瞎子嗎?

劉橫順定睛再看,真是張瞎子沒錯,緊走兩步上前下拜,畢恭畢敬地叫了一聲:“師叔。”

在城隍廟扎紙人的張瞎子,怎麼是劉橫順的師叔?他這雙眼又是怎麼瞎的?咱這話又得往前說了,張瞎子當初可不瞎,本名張立三,天津衛人稱“立爺”,九河下梢“七絕八怪”中的一絕,很多人以為他是扎紙人的手藝絕,也有人說他是走陰差的。卻很少有人知道,立爺的名號打早就闖出來了,當年還有大清朝的時候,張立三是綠林道上頭一號的飛賊,有一身飛簷走壁的絕技,進千家入萬戶竊取他人錢財。那麼說這是個壞人?也不盡然,此人祖籍武清縣,自幼喪父,和老孃相依為命,家徒四壁、貧寒如洗,後來在齊雲山遇上了高人,學藝一十七載,練成一身的絕技,什麼叫“躥高縱矮、飛簷走壁”,怎麼是“蹬萍渡水、走谷粘棉”,平地一跺腳就能上房,到房上還沒站穩,一個跟頭又能下來。下山之前,師父告訴他,你我二人雖有師徒之實,卻無師徒之名,這麼多年你也不知道為師姓甚名誰,並非有意隱瞞,而是不讓你借師名行走江湖,按綠林中的黑話講:“不讓你借我的蔓兒,想揚蔓兒自己闖去。”

張立三為人至孝,沒有揚蔓兒的心思,因為人心險惡,綠林道也不好混,拜別恩師回到老家,憑他這一身本領,找了個給當地財主看家護院的活兒,不求大富大貴,有口安穩飯吃,能在老孃膝前盡孝也就罷了。沒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就叫無妄之災!這一天趕上他歇工,揀老孃愛吃的大包小裹買了不少,回到家陪老太太坐在炕上說話,忽聽外頭有人大聲叫門,“啪啪啪啪”敲得山響,門板差點砸掉了,知道的這是敲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拆房,他開門一看來了四位官差,怎麼知道是官差呢?不是有這麼句話嗎,戴大帽穿青衣,不是衙役就是兵!四個官差見張立三出來,手中鎖鏈子一抖,“譁㘄㘄”套在張立三脖子上,不由分說拽著就走。

咱們說張立三身懷絕技,一身的本領,為何如此輕易被官差拿住?其因有二:頭一個,這些鎖人的捕快,別的本領也許不行,這條鎖鏈子卻使得熟,手腕子上的勁兒又快又準,不等你看清躲閃,就已經搭在脖子上了,這叫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熟;二一個,縣衙門的鎖鏈子雖說僅有小指粗細,勁兒大的一下就能拽斷,但是搭在脖子上這就叫王法,冤不冤你到了公堂上跟大老爺說去,如若膽敢掙脫,即是拒捕毆差、藐視國法,倘有一日被拿到大堂之上,什麼也不問先打四十大板。張立三怕驚動了老孃,又覺得問心無愧,任憑四個官差鎖了,直奔武清縣的縣衙,一路上心裡這個彆扭啊,平日裡行得正坐得端,卻被公差鎖了帶入縣衙,讓方圓左右的街坊鄰居看見了,不得戳我脊樑骨嗎?甭管犯沒犯王法,哪怕是上午抓進去下午放出來,也架不住人嘴兩張皮、裡外都使得,還有會說不會聽的,我的臉還往哪兒擱?這麼一來我那看家護院的差事也沒了,且不說指什麼吃飯,往後我們孃兒倆出來進去的,如何抬得起頭?張立三一路之上免不了胡思亂想,心中煩悶。到得公堂之上,一審一問他才明白,原來前些日子,他打退了幾個夜入民宅採花行竊的賊人,可那幾個賊懷恨在心,冒了他的名作案。當時這個縣官昏庸無能,聽說張立三可以飛簷走壁,便認準了他,不等審明案情,就吩咐左右挑斷飛賊腳筋。

張立三沒經過官,心中又是憤憤不平,不甘蒙冤受屈,一咬牙一跺腳,在縣衙大堂之上踹鐐脫身,一個鷂子翻身上了屋頂,順著後房坡走了。他連夜逃回到家中,常言道“遇急尋親友,臨危託故人”,先把老孃送到外地的二舅家,自己一個人躲出去避風頭,奈何走投無路,思前想後長嘆了一聲:“既然官府冤枉我,道兒上也有人看我不順眼,我就去當一個飛賊,偷完了我也留下名號,讓你們看看我是怎麼當賊的,遠了我也不去,就到天津城,顯一顯我張立三的手段!”

他這個念頭一轉上來,連夜進了天津城。從此之後,那些為富不仁的大戶人家可倒了灶,家中的金銀細軟說丟就丟、說沒就沒,也不知道賊人怎麼進來的,看家護院的請多少也沒用,連狗都不叫喚,來無影去無蹤,作完案只在牆上留下“張立三”三個字,任憑官府出動多少捕快,就是拿不著這個飛賊,連人影都見不著。立爺偷東西講規矩,甭管這家人多遭恨,向來是只斂浮財,房契地契、當票賬本一概不動,更不會驚擾女眷,怎麼進來的怎麼出去,屋裡連個腳印也留不下,摳開的磚、掀開的瓦,全給你原樣放回去。天津城的窮人們也算有了活路,無論是乞丐聚集的破廟,還是窮老百姓住的窩鋪,總有人隔三岔五往裡邊扔錢,有時多有時少,有時是銅子兒,有時是散碎銀子,尤其是年根底下,張立三會把這一年攢下來的錢都散出去,很多窮人家早上起來,看見門前立著三摞銅錢,便知此乃“立三”之意,所以大年初一見了面,就互相問候:“今年過得怎麼樣?”對方答道:“託貴人的福,立來過得不錯。”彼此會意,心照不宣,簡直把張立三當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張立三屢屢作案從未失手,那些個為富不仁的豪門大戶指著當差的鼻子罵,讓衙門口兒顏面掃地,恨得牙根兒都癢癢,無奈此人高來高去,來時無影、去時無蹤,只好將畫像貼滿了全城懸賞捉拿,賞銀一路往上漲,直漲到紋銀八百兩,殺人越貨的江洋大盜也不值這個價碼,可是天津城的老百姓不貪這份財,都說張立三是俠盜,跺腳可上天、騰雲能駕霧,劫富濟貧、扶危救困,有滿天神佛相護,官府想抓也抓不著,老百姓有知道他在哪兒的也不說。

至於張立三在天津城做下的案子,信著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他手段極高,身上有絕活兒,天鵝下蛋、海底撈月、蠍子爬城、蜈蚣過山,沒他不會的,而且足智多謀、機巧過人,任憑大戶人家的院牆再高、守衛再多,也擋不住張立三入室行竊。

一晃過了十年,飛天大盜張立三的名號在綠林之中、江湖之內,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起來沒有不贊同他的。官府三番五次懸賞拿賊未果,當官的聽得張立三這幾個字就頭疼,真把他逼急了敢在縣太爺的書案上留刀寄簡,那意思是告訴你,別看你拿我不住,我取你的人頭可易如反掌。後來上任的天津知縣多謀善斷,不再大張旗鼓地捉拿飛賊,只命人暗中尋訪,一來二去探聽出張立三的老孃躲在鄉下,覺得這是個擒賊的機會,預先設下伏兵,又命人放出風去,說官府已經找到張立三老孃的藏身之處,這就要去拿人。

張立三為人最孝順,聽到風聲立即趕回鄉下,進屋二話不說,背上老孃就走,剛出門就讓官差圍上了。弓上弦刀出鞘,人又喊馬又叫,燈籠火把照如白晝一般。如果說張立三扔下老孃,一個人縱身一跑,誰也追不上他,那也就不是張立三了。為了保住老孃,縱橫江湖的飛天大盜張立三束手就擒,被押到天津縣衙的大堂上面見縣太爺。縣令大人見張立三一臉正氣,不似那些個獐頭鼠目的毛賊,就調出案卷細加審問,得知張立三蒙受不白之冤,走投無路才當了飛賊,雖在天津城作案無數,但有三點難能可貴,一來從不傷及人命,二不作奸犯科,三來所得賊贓均用於賙濟貧苦。縣太爺佩服這樣的俠盜,又賞識他這一身本領,就說棄暗投明的綠林人從來不少,照樣可以保國護民,你張立三願不願意將功贖罪,當個捕盜拿賊的官差,也好奉養老母。

張立三跪地稟告:“多謝老大人開恩,可我張立三沒這個福分,吃不了做公的這碗飯。”為什麼這麼說呢?不是他瞧不起官差,雖然他是替天行道、劫富濟貧、懲治不義,但是說得再好聽,他也是賊,行走江湖結交的朋友皆為綠林人,做賊的和做公的,有如水火不能相容。張立三身上雖然沒有人命案子,但這些年走千家過百戶竊取的不義之財,加起來也夠殺頭的,沒想到縣太爺法外施恩,給他留了一條活路。不當官差,對不起縣太爺;當了官差,沒臉去見綠林道上的朋友,這真叫進退兩難。張立三低頭想了一想,求縣太爺賞賜一盆石灰,他自有一個交代。縣太爺想瞧瞧他如何交代,就吩咐左右裝了一盆石灰放在張立三面前。張立三當場抓起石灰,將自己的兩隻眼揉瞎了,眼珠子燒冒了泡兒,一個勁兒地往下流黃湯子,他是“哼哈”二字沒有,氣不長出,面不改色。衙門口的人都看傻了,從上到下沒有不服的,兩把白灰揉瞎了一對招子,一哼一哈沒有,這是何等的人物?

縣太爺長嘆了一聲,可憐張立三身懷絕技,到頭來成了失目之人,於是上下打點,幫張立三了結了官司,放他回去奉養老孃。張立三討了個在西北角城隍廟守夜的差事,娶一個小寡婦為妻,以扎紙人紙馬為業。兩口子連同老孃,就在廟門口賃了一處房屋居住,飛賊立爺從此變成了扎紙人的張瞎子。

縣太爺和衙門口的官差沒少照顧張瞎子,還時不常地送錢送東西,有什麼破不了的案子,官府就請他出出主意、想想法子,張立三並非鐵打的心腸,將心比心,該幫的就幫。他原本是做賊的,而且在這一行中被奉為翹楚,經過他的指點,十有八九可以破案,不過他也不是什麼案子都理會,只對付敗壞道上規矩的賊人。劉橫順在緝拿隊的師父,曾是前清衙門口的公差,也跟張瞎子有交情,因此劉橫順得叫張瞎子一聲師叔,以往沒少和張瞎子學能耐。民間一直有個說法,張瞎子不僅扎彩糊紙人,還是個走陰差的,專拿九河下梢大廟不收小廟不留的孤魂野鬼!

2.

五月二十五分龍會這一天,劉橫順從火神廟警察所出來,走到半路遇上了張瞎子,不由得嚇了一跳,瞎了幾十年的張立三,怎麼又睜開眼了?

張瞎子見了劉橫順也挺詫異,此處過往之人皆穿壽衣壽帽,你劉橫順一身警裝來幹什麼?他問明經過告訴劉橫順,城隍廟前是條陰陽路,往來的皆為孤魂野鬼,你可不該上這兒來。民間傳言不虛,張瞎子正是九河下梢的陰差。按照老時年間的說法,陰差和鬼差不同,鬼差也是鬼,陰差則是活人。因為塵世相隔,很多地方鬼差進不去,必須由活人充當的陰差去勾魂,帶上陰陽路交給鬼差。天津城上一任陰差,是西門外法場的皮二狗兩口子,由於一時貪財,放走了一個陰魂,遭了天譴雷劈,城中又不能沒有幹這個差事的人,從那時起,張瞎子就當上了城隍廟的陰差。

張瞎子知道劉橫順並非陰魂,而是生魂,不過再往前走,可就讓鬼差拿去了,便在劉橫順身上一推,催促他趕緊回去:“常言道人死如燈滅,你手上的燈籠不滅,你仍是生魂,燈籠滅了即成亡魂,到時候再說什麼也沒用了,一路上不論碰見什麼人、遇上什麼事,切記護住燈籠,千萬不可分心!”

劉橫順可以不聽李老道的話,張瞎子的話卻不得不信,別過師叔轉頭往回走,四下裡仍是昏黑一片,只有腳下這一條路。他是個急性子,走路從來都是一陣風,甩開大步直奔火神廟警察所,正是“前途未必皆如意,且離此地是非中”。大約走了一半,忽然傳來一陣銅鈴聲響,舊時搖鈴做買賣的太多了:倒髒土的搖鈴,以免行人撞上蹭一身灰;走街串巷賣卦的搖鈴,是為了招呼人出來算卦;大騾子大馬脖子上也掛開道的銅鈴,是為了提示路人避讓;小孩兒掛百歲鈴、上歲數的掛長壽鈴、高樓寶塔上有驚鳥鈴、住戶門口掛門鈴。總而言之,平時聽到搖鈴的聲響並不出奇,不過陰陽路上可沒有做買賣的,而且劉橫順聽到的聲響十分詭異,又尖又利,四面八方均有迴響,聽在耳中如同針刺一般,使人肌膚起慄,頭髮根子直往上豎。

劉橫順的膽子夠多大,換旁人不敢看,他可得瞧瞧來的是人是鬼,手提紙燈籠循聲望去,但見路上走過來一個剃頭匠,四十多不到五十的年歲,穿一件青色長袍,經年累月洗褪了色,袖口已然泛白,但是非常乾淨,下襟撩起來掖在腰中,足蹬短臉兒灑鞋。肩膀上一個剃頭挑子,一頭兒是個小櫃子,帶三個抽屜,櫃子上倒放一條板凳,另一頭兒是個火爐,上坐銅盆。老話講剃頭挑子——一頭熱,說的就是這個東西。飛毛腿劉橫順在火神廟警察所當巡官,對剃頭挑子再熟不過,因為一個剃頭匠全部的家當都在挑子上,難免招賊惦記,過去單有一路偷剃頭挑子的賊,單槍匹馬不成,必須兩個人做一對伴當,用賊話講叫作“護托兒”。先過來一個賊聲稱要剃頭,剃之前得洗頭,這位坐在凳子上可不老實,一個勁兒往上抬屁股,把腦袋往銅盆裡扎。這時候另一個賊過來將凳子搬開,跟剃頭匠擠眉弄眼打手勢,那意思是我們哥兒倆認識,趁他洗頭看不見把凳子搬走,一會兒摔他個屁墩兒,取笑他一場,你可別說話。剃頭匠不好說什麼,任憑那位把凳子搬走了。等洗頭的這個賊往後一欠身,發覺凳子沒了,就問剃頭匠怎麼回事?剃頭匠這告訴他,你朋友開玩笑把凳子搬走了。洗頭的這個賊將臉一沉,說我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哪兒來的朋友?那個人準是小偷兒,把你的凳子騙走了,你不趕緊去追,還跟這兒犯什麼傻?剃頭匠一聽急眼了,撒腿就追偷凳子的,洗頭的這個賊趁機將扁擔往肩上一扛,整個挑子就歸他了。劉橫順可沒少逮這路賊,天津城的剃頭匠多為同鄉,十之八九他都認識,陰陽路上走來的這個剃頭匠,在挑子上掛著個銅鈴,當中的銅舌上栓了一段繩子,垂下來攥在手裡,一拽一搖“鐺啷啷”亂響。劉橫順認得此人——走街串巷剃頭的十三刀!

舊時在天津城吃剃頭這碗飯的人,大多從寶坻縣來,因為那時候寶坻縣經常鬧水,收成不好的時候,農民就到北京或關外學習剃頭的手藝,再進天津城掙錢餬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風氣,可也不能說是個剃頭匠就是寶坻人,十三刀就是外來的,說話南腔北調,聽不出老家在哪兒。以前剃頭刮臉這一行沒有帶門面有字號的坐商,或在街邊支個剃頭棚,或者挑著挑子到處走,在各條衚衕中轉來轉去,剃頭刮臉掏耳朵這一整套活兒,有這個挑子就齊了。並且來說,幹這個行當不能喝酒、不能吃蔥蒜,而且還不準吆喝,怎麼說也是動刀的買賣,橫不能吆喝“刀子快水熱,一禿嚕一個”,不中聽不是?全憑掛在扁擔前邊的一個大鐵鑷子,這個叫“喚頭”,剃頭的用小鐵條一撥這個大鑷子,就發出“嗡嗡”震顫之響,金鳴悠遠,綿長不絕,以此招攬買賣,有心剃頭刮臉的聽得這個響動,就從家裡出來了。十三刀卻不用“喚頭”,而是在挑子上掛一個銅鈴,論起剃頭的手藝,他認了第二,九河下梢沒人敢稱第一。

十三刀打清朝末年就在天津衛給人剃頭,過去女人不剃頭,都是給老爺們兒剃,講究留月亮門兒,腦門子上邊這塊得經常剃。天津衛那麼多剃頭匠,不乏師徒傳授祖輩相傳,手藝好的有的是,可都稱不上一絕,唯獨這位,聽外號就知道,無論給誰剃頭,也無論腦袋大小,哪怕前梆子後勺子長得裡出外進三角四方,準是十三刀剃完。剃頭的時候,左手手心握一塊鴨蛋圓的皮墊兒用於備刀,剃一刀備一下,讓刀子總是那麼鋒利,刀鋒在頭皮上行雲流水,十三刀下去,一刀不多一刀不少,落不下一根兒多餘的,給小孩兒剃胎頭也是十三刀。可別小看這剃胎頭,那是最考手藝的,幹了多少年的老師傅未必剃得好,老時年間天津衛有“十二晌剃胎頭”的老例兒,過去的孩子很容易夭折,但是那會兒有個說法,孩子過了十二天,往後就越來越好養活了,所以在這一天要請剃頭匠到家裡剃胎頭。剃頭匠剃胎頭的時候手裡得有數兒,小孩兒的頭皮兒嬌嫩,稍不留神蹭破了一點本家可不饒,給倆嘴巴都得接著,為什麼?晦不晦氣放一邊,萬一孩子因此感染,說不定就保不住了。剃的時候讓奶奶抱著孩子,剃頭匠把一個藤子編的托盤交給孩子姑姑或別的女眷,上邊鋪著紅布或者紅紙在旁邊接著,因為孩子的胎髮不能落地,剃下來以後包好了放在孩子的枕頭裡,說這樣養孩子可以長命百歲。剃頭匠剃完了以後要給本家賀喜,本家必須多給賞錢,往往剃這一個胎頭,比給十個大人剃頭還貴。十三刀不僅刀數準,刀法也好,剃刀在裡手鳳舞龍飛一般,不等孩子明白過來,眨眼之間就剃乾淨了,所以很多人寧可多掏錢也來找他剃頭。

入了民國不改手藝,平頭、背頭、分頭他十三刀一律不剃,只剃光頭,用他們的行話叫“打老沫”,雖說買賣道兒窄了,別的剃頭匠卻仍幹不過他,一是因為此人手藝高超,二來會做買賣,一刀給你講一個典故。好比說這頭一刀叫“開天闢地”,下了刀就得念“盤古開初不記年,女媧煉石補青天,四個天角補了仨,唯有東北沒補完。冰磚壘在東北角,颳起風來遍體寒,都說寒風似刀凜,要論刀法不如咱。一刀剃去鹹酸苦,往後日子就剩甜,煩惱愁絲隨刀落,開心長壽萬萬年”,誰聽了這話不高興?接下來第二刀叫“禹王治水”,他這麼念“有了地有了天,有了人來種莊田,天皇坐了九百載,地皇坐了一千年,人皇坐了一千二,共是三千一百年。燧人取火人間暖,禹王治水能行船,三過家門無暇入,披頭散髮到河邊,治得黃河不氾濫,才想起剃頭換衣衫。這刀借了禹王膽,縱有蛟龍不近前,走在水邊不溼腳,揚帆出海不沉船”。再往下第三刀第四刀一路剃下去,“妲己禍世、楚漢爭鋒、三分天下”,直至第十三刀,正好說到當今“滿清坐了十二帝,各路起義不斷頭,鐵桶江山幾百載,到了宣統從此休,剃去髮辮一身輕,十三刀過定太平”。他這套詞不固定,信口開河、即興發揮、常變常新,轍韻板眼沒那麼講究,可是和當街賣藝的一樣,連說帶練才是好把式,再加上刀法出眾,在九河下梢闖出了名號,但是說出大天去,也不過是個做小買賣的手藝人。

劉橫順見來人是剃頭的十三刀,心說:“十三刀怎麼會在這兒?死了?死了還做什麼買賣?”

十三刀也瞧見劉橫順了,迎上前去嬉皮笑臉地說:“這不緝拿隊的劉爺嗎,怎麼著?我伺候您一個?”

劉橫順說:“十三刀,你幾時見我剃過光頭?”

十三刀忽然沉下臉來說:“誰說給你剃頭了,我要剃你手中燈頭火!”說完話,他將剃頭挑子撂在地上,一隻手摘下銅鈴,不緊不慢地搖動,另一隻手從袖口中順出一柄寒光閃爍的剃刀。

劉橫順心說反了天了,走街串巷賣手藝的見了官差,就如同耗子見了貓,你十三刀一個剃頭的怎敢如此放肆?卻聽十三刀手上的銅鈴聲響越來越急,直鑽耳鼓,但覺五臟六腑十二重樓一齊打戰,不知這是什麼鈴鐺?怎麼這麼大的響動?他心念一動,想起了李老道之前說的話,魔古道扮成五行八作,隱匿於市井之中,四大護法手中分持四件法寶,其中一件稱為“拘魂鈴”,那麼說剃頭的十三刀也入了魔古道?

劉橫順有心拿住十三刀問個究竟,可是轉念一想:“活人走不上陰陽路,十三刀總不至於自己把自己弄死來找我,這個本兒下得太大了,可見十三刀也是生魂,有形無質,如何擒拿得住?倒不如聽我師叔的,先回火神廟警察所,入了竅再去拿你!”打定了主意,不再理會十三刀,拔腿就往前走,他這雙飛毛腿快如疾風,轉眼將十三刀甩在了身後,走不多時又聽得“鐺啷鐺啷”一陣銅鈴作響。劉橫順抬頭一看,十三刀在前頭不遠,剃頭挑子橫在地上,仍是一手搖鈴一手持刀,緊接著手起刀落,望空一斬,再看劉橫順手中的紙燈籠一暗,燭火短了一截。劉橫順心下一凜,十三刀怎麼到了前邊?再讓他來上幾刀,燈籠可就滅了。劉橫順不信這個邪,護住燈籠加快腳步前行,腳底下比踩了風火輪還快,走出一段路,卻又聽到一陣鈴響,抬頭一看十三刀仍在他身前,揮手一刀,燈火又下去一截。

書要簡言,劉橫順走了十二次,燈籠中的燭火讓對方削了十二刀,挨一刀燈火小一截,眼看僅有黃豆粒大小,再捱上一刀非滅不可。劉橫順心中暗想:“有十三刀手中的拘魂鈴作怪,我走得再快也沒用,既然如此,咱們就周旋一場,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看是你十三刀的命硬,還是我劉橫順的命硬!”

劉橫順向來心明眼亮,生死關頭閃過一個念頭:“警察所門口是盞紅燈籠,卻在路上變成了白燈籠,師叔張瞎子說了,人死如燈滅,十三刀想置我於死地,因此對我的燈籠下手。如若此人也是陰陽路上的生魂,為何身上不帶燈火?”咱之前說過,劉橫順的腿快眼也快,一眼瞥見剃頭挑子上的炭爐,忽隱忽現放出白光,不容對方再次揮刀,一晃身形衝上前去。

十三刀心裡納悶兒:“劉橫順這是來拼命了?那我可不怕他,任憑你飛毛腿本領再高,在陰陽路上能奈我何?”怎知劉橫順閃身過去,直奔他身後的剃頭挑子,十三刀恍然大悟,暗叫一聲不好,想攔也攔不住了,劉橫順快得如同離弦之箭,一腳踢翻了挑子,踏滅了爐火。當時颳起一陣陰風,剃頭的十三刀蹤跡全無。

3.

且說陰風一卷,歹人十三刀蹤跡不見,劉橫順手中的燈籠也恢復如初,在燈罩子裡“突突”亂顫。他手提燈籠往前走了不到半里,又遇上一個人。此人坐在一個高凳上,身前放了一張小桌,上罩天青藍的桌圍,迎面正當中彩繡一個斗大的“王”字,桌上擺著扇子、手帕、醒木、茶壺和一盞冒著白火的油燈。身穿長袍馬褂,可比十三刀那身講究,衣襟上別說窟窿、補丁,連道褶子也沒有,真叫一個平整,斜襟兒的扣子繫到脖頸子,挽起兩個白袖口,兩手撐在桌上,往那兒一坐,氣定神閒,穩如泰山。往臉上看,面賽冠玉,兩眉如禿筆,二目似棗核,五綹長髯胸前飄灑,長相平常,派頭兒可不小。這個人劉橫順也認得,天津衛赫赫揚名,一位說書的先生,江湖人稱“淨街王”。

淨街王是個說評書的,常年在三不管兒撂地,身上的能耐不小。說出話來字正腔圓,贊兒背得熟、貫兒使得溜,說個綱鑑、拉個典故張嘴就來,稍微有幾分菸酒嗓,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彷彿脆沙瓤的西瓜,這叫雲遮月,聲音還打遠兒,中氣十足,掉地下能砸一坑兒。腰不彎背不駝,坐在當場腰桿兒筆直,說到兩軍陣前刀來槍往,站起來擺開架勢,什麼叫舉火燒天、白鶴亮翅,怎麼叫夜叉探海、力劈華山,比畫什麼像什麼,不知道還以為他真練過把式。不僅說得好,而且活路寬,文武坤亂不擋,你說是長槍、短打、公案、袍帶、市井街俗、神鬼妖狐,沒有他不會說的,只要他手裡的小木頭一拍,一街兩巷的人立馬圍攏上前,在場的鴉雀無聲,所有人都不說話了,拉膠皮的不拉了、偷東西的不偷了、要飯的不要了,家裡著火也回不去了,全豎起耳朵聽他的書,真有兜兒裡揣著火車票,沒聽他說完這段書,寧願把車耽誤了也不走,因此上得了個“淨街王”的名號。淨街王的脾氣非常古怪,不在乎掙錢多少,就願意在大街上說,聽書之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房頂樹杈上都是人。

劉橫順瞧見說書的淨街王穩穩當當坐在路邊,油燈的白光映在臉上忽明忽暗,透出一絲詭異,心說甭問,這又是等我的,且看你如何作怪!他打定了主意,低下頭接著往前走,如同沒看見對方一樣,眼皮子也沒抬一下。

淨街王一看劉橫順不搭理他,站起身來衝他一拱手:“劉爺,您了辛苦,這麼著急幹什麼去?何不撂下燈籠歇歇腿兒,我伺候您一段解悶兒的,您信不信,我說的書和別人不一樣,三句話黏不住人,我這個王字倒著寫,嗨!那也還是個王,得了,我也不跟您逗悶子了,閒言少敘,咱這就開書……”說話拿起醒木要摔。

劉橫順站定了身形,斜眼看了看淨街王:“趁早別跟我這兒狗喝涼水——淨耍舌頭,明人面前不說暗話,你心裡清楚、我肚子裡明白,你不就是想滅掉我手上的燈籠嗎?想動手就亮傢伙,看是你死還是我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本色

西洲

末世之寒刃

那端米涼

純真博物館

奧爾罕·帕慕克

貴妃憑吐槽實力上位

花日緋

絕對紅人

冬蟲

僱傭兵系統開局讓我火燒靖國神廁

香乾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