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 650660(第12页)

650660(第12页)

四爷就问说,“郭东篱出身老牌勋贵,人确实是亮眼,你选中了,合适。方以慧家学渊源,这姑娘在杂学上的造诣只怕不低,你选她,合情合理。左娴雅是左光斗的孙女,应该不差,可哪怕不亮眼,你也会选,这是给功臣面子。杨宝瓶,杨涟的孙女,人家孩子估计不错,你是为了保证公平,留了她。娜仁和……三公主,这是国事,不得不留。朱谷雨就不说了,朱字营的根底咱们清楚。这七个你选的很好!那剩下这三个……”

“刑沅出身寒门,父亲只是货郎,但是养她的表亲家,是江南世家宋家……”

“董白出身苏绣世家,父亲亡故,资料上显示没有兄弟,只有母亲还活着……其他的亲戚关系全都没有,那也就是说,她是小商户出身。”

大商家,小商户,都很有代表性呀!

“还有这个吴香儿,是低品级武官之后……”

表明咱们选人,真不看出身,只要本人优秀即可,哪里不对了?

四爷把人都打发了,才点着一个个名字道,“陈圆圆,原名刑沅,父亲确实是货郎,她是父母去世之后,被她姨妈收养了。他姨夫姓陈,是唱戏的出身,吴中名伶。”按照历史的轨迹,她该被崇祯的小舅子给掳到京城而名声大振才是。可如今呢,她被江南富商养大,还是表亲,“这必是被江南世家刻意养出来的!她姨夫是名伶,唱戏结交富贵人家,本是常事。她跟着进出富贵门庭,被人家瞧中,打小细心教养,以备大用,就应该是合理的。”

林雨桐:“……”这个刑沅竟然是陈圆圆。她指着下一个,“董白呢?”

“董小宛,确实是苏绣世家,他母亲确实是秀才家的女儿。她十三岁的时候,父亲亡故了,她母亲带着她幽居两年之后,她走投无路,这才入了风尘。而今,应该是在这个节点上,她家是家徒四壁,母女活不下去了,刚好有这么个路子……但是,她怎么入的京城,是不是有人在资助,还得再查查。”四爷说完,就点这个吴香儿,“这个,我怀疑是李香君。李香君原本姓吴,叫什么不得而知。但他父亲确实是一个五官,也确实是东林党人。历史上,东林党被阉党迫害,他父亲就是这么被人给害死的。之后,家道中落,她流落风尘。如今,他父亲该是活着的,那么,她还真就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此人身份应该无碍。”

林雨桐:“……”秦淮八艳,我弄来了仨?

是啊!你多神奇呀!第一次一网捞下去,捞上来一群反贼。这次呢,一网子下去,把大名鼎鼎的她们给弄进宫来了。“这能赖我吗?”这只能说明,女子的教育比例不行!

四爷就说她,“你得小心看着,少年慕艾,好容颜永远比好才情更招小伙子喜欢。”

林雨桐叹气半晌,这才道:“环境塑造人!她们现在不是陈圆圆,不是董小宛,不是李香君,她们还不知道风尘为何物?!”她憋气了好一会子之后,重新斗志昂扬起来,“我教出来的学生,那一定都是闪闪发光的。她们以后还是会在史书上留下名字,但绝对不是花名!你瞧着,看我能不能培养出几个铁娘子来。”

什么江南大族刻意培养,什么有人资助,哼!

她一边小声嘟囔着,一边往出走,都走到门口了,又返身回来,“这些人就是在犯蠢!正说怎么炮制他们呢,他们就送了把柄过来!他们能把刑沅培养成千娇百媚的美人,我就能把刑沅培养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辣手娘子。”

不信?不信你就给我等着瞧!

“对了!那个吴应莺我也要了,他吴三桂便是一家子汉奸,我也能在汉奸窝里培养出个忠贞不二的来!”

走着瞧!

第655章明月清风(231)

听说了吗?皇后娘娘弄了十几个姑娘进宫,太子妃必是在那些姑娘里。

白官跟着太子转圈圈,“……殿下……我去瞧了,娘娘可太会挑人了……”

是说长的都不差吧?其他几个人嘻嘻哈哈的,马羡儒进来的时候轻咳一声,一个个的这才坐回座位上。结果课还没上呢,周宝就来了,“殿下,娘娘说,她最近很忙,前面送来的折子她顾不上了,皇上说,送来给殿下处理吧。”说着,后面跟了一串的人进来,用特制的筐子,抬着那么些折子来。放下,就直接给退下去了。

除了启明,其他人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等周宝退出去,外面詹士府的官员就来了,问说,“殿下,要开正殿的大门吗?”

开正殿的大门?是说正式的开始处理政务?

“不用!”启明起身,“就书房吧!”说完就看马羡儒,“先生,您跟着吧。”

啊?哦!

于是,东宫开始了一天别样的忙碌。

真的手里拿上折子了,启明的感觉才不一样了。手里是一份报丧的折子,朱燮元死了。这样的折子是讨要恩赏的。

可这恩赏该怎么给?

没处理过呀!而且,朱燮元家有什么人,此人在任上做过什么事。给多大的恩典合适?这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给的多了,那贡献更大的人家的家里人就要不满了,心说,他那样的您都给那么多,那我们家那时候才给了多少多少。那要给的少了,又难免叫人心寒,说人才没了,您给的待遇就下来了。

说的时候,总是很简单,说要公平。

可世上最难的两个字,也正是‘公平’二字。要做到真正的公平,何其不易!

启明一下子就知道,为什么自家爹娘最讨厌臣子对东宫的事指手画脚了。他们没当过太子,也不知道上面坐着的人都要考量什么,屁股下面的椅子不一样,决定了想问题的角度压根不可能一样。

臣子们上蹿下跳为了什么?一,为了站队。二,为了攫取权利。

若是爹接纳了那些臣子的意见,说开殿就开殿,那那些詹士府的官员立马就会充斥在自己的周围,不给自己一点适应的时间。到那个时候,自己会怎么做呢?为了怕出错,当然是‘虚心纳谏’了!那这是给太子参政吗?那不都是周围的官员说什么便是什么。这么一来,好几年,自己都未必能独立任事。关键是,养的人会形成习惯,习惯于万事先征求大臣的意见,大臣也会习惯于处处都想插手,这是非常可怕的习惯。

虚心纳谏是对的,听大臣说话也没不对,但依赖的心理就真的不对了。所以,娘以选拔教导‘太子妃’的名义退了,把她手里的一部分差事先叫自己接手,叫自己慢慢的熟悉这个朝堂。

因着皇后处理的折子,在很多看来,跟朝堂的关系都没那么大,所以,詹士府对这边的兴趣不大。但是呢,如此做法,也堵住了那些大臣的嘴,反正太子参政了。

这是爹娘给自己争取来的时间,叫自己这个太子能做的从容一些。也正好,叫自己跟身边的这些人有个磨合。

启明将折子递下去,他所知道的朱燮元是官面上的,这不够。

年哥儿马上写了条子,用了东宫的小印,递给谷有道,“跑一趟,调取此人档案。”

谷有道拿了条子就跑,急着办事去了。

马羡儒就说了近期的几个老大人去了之后,宫里都是怎么恩赏的。

启明心里便有数了,他批复折子,此人能谋善断,且死在任上。他在折子上写了许多褒奖的话,又给此人的后辈加以安抚。然后说朝廷赐祭九坛,赐墓九里山。

之后又写上表,建议给此人上谥号,这得皇上来定。但得提供几个,叫皇上从里面圈定的。

上表写好了,退到一边,年哥儿马上递给白官,“送皇上御览亲定。”

这边先处理别的折子,等到谷有道调了档案来,看看家里的人等,又得给女官那边下条子:请后宫酌情给予恩赏。

是说遗孀的安抚和后续的待遇问题。

这些都处理完了,又得上个折子,因为此人死在任上,得着吏部甄选人员补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