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 18401850(第2页)

18401850(第2页)

得到的消息是分了三拨,一拨去了涿州,一拨去了天水,还有一拨去了颍川。

四爷将消息递给桐桐,“赵氏发源于涿州,后来,子孙有西迁,便发展出了天水赵氏。在唐时,涿郡有一子弟在颍川出任太守,又有了颍川赵氏。这三地,都乃赵氏祖地。”

好似这个选择没毛病,但其实不然。

涿州是事先定好的国都,只是还没有搬迁过去。

而天水在哪里呢?天水在雍郡,不仅在丝绸之路上,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颍川呢,距离洛阳不算远。

桐桐的手指在地图上一比划,“大约六百里。”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人家这三个祖地,真的就像是在长江以北楔下的三颗钉子。这三个位置,绝了!

桐桐自己都笑了,“还别说,真的挺有意思的。”

四爷扫了一眼:“盯住吧!闹出来未必不是好事。”

杀人也是需要理由的!斩草除根的道理谁都知道,可国以法而立,无故杀人,绝不可取。

只有活动起来了,才有借口,也才有机会。

若是都乖乖的,就守在你眼皮底下,那两代三代之后就泯然众人了,他们的后代不觉得身份尊贵,后世也君王也不会盯着他们,各自相安无事当然是最好的。

可每个王朝建立之初,总是有复辟之声的。自古以来,概莫如是。

这也一直是桐桐盯着的一个重点!不冒出来,她不安心。冒出来,她才会踏实。人性就是如此,谁会真的甘心呢?

她就说四爷:“今年秋猎,在涿州附近吧。京城这边松松手,赵氏宗族回祖地,如三颗钉子订在了长江以北。可南边文风鼎盛,文人的祖籍多在长江以南。南北之间,一定会有勾连的。”

只有咱们走了,朝廷的注意力转移了,有些人才敢冒头。

“行!你安排。”

桐桐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名字——赵允弼、赵允熙、赵允升。

此三人都是赵匡义的孙子,赵允弼是赵元偓的儿子,赵允熙是赵元俨的儿子,赵允升是赵元佑的儿子。‘元’为辈分,他们都是赵恒的兄弟,赵恒原名赵元休、赵元侃。

也就是这三人,全是赵祯的堂兄弟。

赵允弼是宗正,被册封为北海郡王。

赵允熙是‘八大王’赵元俨的儿子,赵元俨死了,但是当年赵元俨是非常得赵祯信任的。

而赵允升幼年曾被赵匡义的李氏皇后抚养过,长于宫廷。

既然是赵祯的堂兄弟,这年纪算下来,也都正是壮年。

桐桐将捋顺了的关系网记在心里,这张纸顺势就烧了。她叹了一声:这里面没有对错,只有命运的博弈。

才烧干净了,旻哥儿就跑来了,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他:“你不上课,跑回来做什么?”

“都说爹爹和娘要去涿郡,带我去吗?”

去呀!都去。

“那我的伴读能带吗?”

能!想带就带吧。

这消息一出,好些人家都提前往涿州跑。在京都想见贵人一面太难了,去涿郡便不同了。

码头上,民船如梭,不知道有多少貌美的女子上了行船,要沿着水路一路北上。

毕竟,君王哪有不纳妃的?太子哪有不娶妻的?

更何况,皇后都已经年过三十了!民间有美,为何不能一争?

第1842章大宋反派(163)

夜里圣驾停靠在码头,隔着水音,秋风送来了一阵阵琵琶声。

远处灯火通明,船头上歌姬舞姬在月下只见婀娜身影。

曜哥儿靠在船头,看着月下树影摩挲,始终不语。

完颜恩递了酒过去,“殿下,有美人不看,看什么树影呀?瞧!那可都是冲着您来的。”

曜哥儿朝那边扫了一眼,女人们心思玲珑,借着夜色观美人,是有几分动人之处的。

耶律洪基跟着搭话,“听闻川蜀多美人,殿下不喜?”

曜哥儿给对方斟酒,“幼年我跟随父母在雍郡巡视。我第一次看见草原时,惊讶于夏日草原的美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鲜花点缀,当真是美不胜收。后来,在草原常进常出,便再也感知不到草原之美了。

后来,我又在大宋境内游历,见过中原之地的一马平川,见过川蜀的高山嶙峋难于上青天,见过江南的小桥流水,每遇一景,我都极爱。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之所以念念不忘,那是没有久处。处久了,我想,那也不过是又一片草原,习以为常,不过尔尔。”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后才道,“我拿美景比美人,久看不厌,久处不倦者,才算是美到了心上。若不在心上,不过是匆匆过客,得之如何?失之又如何?”

耶律洪基一愣,竟是觉得这位太子的话当真是有几分诗意在其中的。他就道,“依在下之念,一景一情,能喜嶙峋之美,亦能爱小桥流水。各有各的好,川蜀替代不了江南,江南亦不是川蜀。”

曜哥儿摆手,“非也!非也!在我看来,人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回家,一种是出门。所以,人这一生,只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家里,一个家外。带进家里的人,那便是家人。家人……不看美丑,相和便好。”

耶律洪基想了想,便笑了:“殿下乃君子。”

曜哥儿没说话,只把手指放在嘴唇上,轻轻的‘嘘’了一声。

此时,有琴音响起,远处的歌舞声显得异常呱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