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障礙解讀《鄉村教師》,靈魂的城堡,殘雪,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鄉村老教師——藝術的良知,描述者的藝術自我。

描述者(商人)——藝術與現實之間的媒介,現實中的執筆者,某種羞愧、某種自我批判的化身,企圖描繪不可描繪的終極真理的失敗者;他與鄉村老教師共同構成描述的二重性。

學者——理性,原則。

公眾——日常自我。

村莊——藝術家的留守地。

城市——現實;交流發生之地。

大鼴鼠——藝術的最高意境,終極真理。

<b>一、描述過程中所產生的那種深重的疑慮是由藝術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b>

鄉村老教師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來堅持一個虛無飄渺、只存在於傳說之中的真理。那個真理差不多已被人們所遺忘了,卻並沒有消失;它被記錄在教師所寫的小冊子裡。老教師堅信他的記錄的正確性,容不得任何偏離他的觀點的解釋;有時候,就好像他不願有任何人對他的記錄加以辯護似的(其實並非如此)。但他內心深處有個矛盾:他想證實大鼴鼠的真實存在,並說服眾人不要對此有任何懷疑,而他自己並沒有親眼見過大鼴鼠。由於他的記錄本身缺乏可信的根據,也由於一般公眾的冷漠、不買賬,老教師便隱退到窮鄉僻壤的角落裡,過著孤獨淒涼的生活。這個教師是個十分頑固的傢伙,他天天在那與世隔絕的地方等待著。只要碰到有人對他的小冊子感興趣(比如這個被熱情衝昏了頭腦的描述者),他就要跳出來重新宣講他的信念,批判別人的不忠誠、不徹底的描述。在這方面他總是出奇地敏感,充滿了洞察力,並且能打中對方的要害。他的痛苦只在於他本人沒有見過那怪物這一點上,所以批判的矛頭往往又掉轉來對準了自己,到頭來自身又軟弱無力了。懷著如此深刻的內心矛盾,鄉村老教師是否放棄了教訓別人呢?不,他仍然作為一種令人厭惡的存在,逗留在描述者的身旁,似乎在引誘他繼續描述,實際上又處處設下障礙,使得描述工作寸步難行。而在內心深處,他又是希望描述者繼續他的工作的。他到底要幹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複雜心理沒人能猜透。

描述者“我”受到誘惑,參加了老教師的描述,並寫下了自己的小冊子——對描述的描述。在他的描述過程中,鄉村老教師出於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不斷地打擊他、嘲弄他,將他的描述說得一錢不值。而描述者,從教師的話裡體會到真理的暗示,便努力地對自己的工作態度加以修正,以迎合教師,減輕自身工作的壓力。有時,他也指出教師的致命矛盾,但這並不能證明自己高明,因為教師的矛盾也就是他的矛盾。他的描述應該如何才是正確的呢?鄉村老教師自己也說不出來。他只知道,描述者的描述沒有直接證實那隻大鼴鼠,而只是用為鄉村教師辯護的形式,來間接地為大鼴鼠的存在辯護;他在小冊子裡談到老教師的人品,對事業的忠誠等等,想以此來作為證據,這令老教師大大生氣。但是老教師並沒有見過鼴鼠!由於有這個不可改變的前提,描述者的描述便立刻顯出了浮泛、淺薄、甚至虛偽的因素;這些因素又使得鄉村老教師更為絕望和痛心。他不斷地指責描述者,說他的描述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壞事;說他將公眾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卻沒有使他們對這件事產生信任感;甚至懷疑描述者心術不正,是為了搶奪他的榮譽來描述的。描述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知不覺中,他由為老教師辯護轉向了表白自己。冗長的表白一旦開始,他就發覺簡直不可能將自己的動機說成是純潔的,他所企圖做到的純潔只是一個夢想;從描述動機產生的初始,他就攜帶了私慾,這是無論怎樣也無法撇清的事。在老教師那洞悉一切的銳利目光下,他只能不停地為自己辯護下去,而那些辯護又是絕對不能使老教師信服的。

描述者與老教師的關係就是藝術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之體現。由於描述的物件是那不可描述的東西,因而描述就失去了世俗意義上的可信程度。不論鄉村老教師對於描述者是如何不滿,他也永遠不可能為他指出一條正確的、直接的途徑;並且他自己的描述也不過是一種象徵、一種抽象的信念,一旦涉及具體就失去了依據。從這種意義上說他也是不純潔的,要做到純潔當初就不該有描述的念頭。然而描述的行為畢竟透過他們二人發生了,而且還將透過教授的學生等人繼續下去。這種純潔與不純潔相結合的行為違反鄉村老教師的意願在進行著。不過誰又能肯定呢?也許這正是老教師隱秘的意願?當初不就是他本人描述了未經證實的東西,而且希望以此來說服眾人嗎?他還曾夢想過得到人們的擁護呢!即使他很快就打消了那種夢想,也不能表明他是徹底純潔的。描述者也是知道這一切的,他佩服老教師的敏銳,時時依賴他的敏銳來調整自己的描述方向;但是老教師的存在卻使他厭惡,因為他的存在就是對他的工作的一種否定。問題是離了老教師他又沒辦法繼續描述了;他的衝動,他的辯護的物件,不都是源於老教師嗎?於是只好與這個令他厭惡的人和平相處,將那沒有把握的工作做下去。有時描述者也想過要證實自己的工作;這種時候,他便想到請求教授派一位學生來將老教師和他寫下的調查報告複查一遍,然後再寫一個報告。當然學生的報告本身也是難以證實的,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描述者安心。這裡又使我們聯想到藝術的本質,想到人們是如何用一種藝術來評價另一種藝術的。

<b>二、描述者為什麼要為鄉村老教師辯護</b>

描述者辯護的動機從一開始就不是出於證實,而是出於某種熱情、義憤和理想。或者說是鄉村老教師的形象打動了他,使得他要把為他吶喊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這是一條孤寂的小路,不但不為人所理解,也不為老教師本人所贊成。老教師對他的辯護是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的;他認為描述者的辯護一點也沒有使他接近真理,反而使他陷入被眾人誤解的困境,他的初衷一開始就錯了。描述者並不是不懂得這一切,可是他只能這樣做,否則還能怎樣呢?他從未見過大鼴鼠,除了透過為老教師辯護來間接地為它辯護之外,他想不出更好的辯護了。明明知道是一樁毫無進展的希望和效果的事,描述者還是要持續下去,並期盼這件事引起另外的人的注意,從而擴大影響;這決不是出於糊塗,而是由於頭腦異常清晰,將方方面面的關係都想了個透徹的一種深思熟慮的權宜之計。這個描述者,對於永恆的事物,對於奇蹟有種天生的崇敬和嚮往;自從聽說了老教師的事之後,他就覺得自己的命運和事業與他再也分不開了,他是自願捲入老教師的充滿矛盾的精神領域的;他企圖用他的筆來將老教師那不可實現的願望加以實現,以他的眼光來看,結果當然只能是失敗。

辯護的事業由其性質所決定只能遊離在核心的外圍;從核心發射出的光芒之強烈,使得無人能進入。正因為無人能進入,這才出現了以描述為事業的人。

老教師對描述者的不滿就是對自身的不滿。這種不滿感染著描述者,一方面使他產生要擺脫他的衝動,一方面又使他要與他更緊密地結合,從而更徹底地投身於描述的事業。老教師的責難只會隨描述的深入變本加厲,責難往往成為一種刺激,成為新一輪辯護的動力。當然這種辯護從根本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它只不過是以生命的激情來支撐的罷了。描述者熱情洋溢,充滿了正義感和崇高的夢想,他選擇了一樁絕望的事業,自己很清楚再也沒有解脫之日。完全可以推測他在這種情況下所採取的退卻只是暫時的,是由於內心的極度苦悶。坐在他家中的令他厭煩的老頭一直是,也永遠是他最親近的人;他們這種二位一體的結合一定會持續到最後。因為在芸芸眾生中只有他,這個膽大妄為的傢伙,敢於站出來為老教師講話,並將所講的話發表在外(雖然老教師不滿意),這決不是個偶然的巧合。從他對老教師(也是對自己)的命運的描述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早就有了那種深刻的悲觀的認識,從事情的初始就看到了結局;他深信透徹的交流之不可能,現實障礙之不可逾越,一切全是徒勞。那麼為什麼還要與這個煩人的老教師攪在一起呢?看來他的性格里天生有種聖徒的傾向,總是將犧牲作為一種滿足,甘願以自己的皮肉來鋪墊通往永恆的小路。

對於描述者來說,鄉村老教師是他精神上的父親;離了他,他的一切描述都不可能產生。這個住在窮鄉僻壤的村莊裡的老人,給他提供著衡量自己的描述的標準;那標準的高不可攀時常令他異常洩氣,產生要全盤放棄的念頭。而同時,老人的存在又提醒他放棄之不可能,只有追隨到底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描述者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斷的自我批判,批判之後又不斷地找出新的辯護的理由,在支離破碎的理由中不斷領會老人的意圖,與老人一道沉浸在無窮無盡的對於巨鼴的遐想之中。

1997年6月16日,英才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逐夢電之迷

零點閃爍

做京城首富,過逍遙人生

芊璇

向死而愛

黃梅

只有我懂他的柔情

陌言川

心上嬌寵

令月十三

黑蓮花搶走了白月光[重生]

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