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九章 我知你而你不知我,我給玄德當主公,臊眉耷目,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奉先不必客氣,我適才也不是獨獨為了你,我是為了咱漢家軍士,仗義執言而已。”

呂布翻身下馬,來到劉儉面前,拱手道:“不論如何,適才都是參軍幫我解圍,可我適才卻只是拜謝了董使君,不曾拜謝於參軍,若非仲遂提醒,布險些大失禮也。”

說罷,就要跪地行禮,被劉儉喝住。

“我非你上官,大可不必。”

張飛輕哼一聲,轉身打馬往別處去了,似是懶得看呂布。

呂布看見張飛的樣子,臉色驟然一紅,泯著嘴唇,多少有些不快。

劉儉的目光掃向了呂布身後的高順。

從頭到尾,高順一直都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的跟隨在呂布的身邊。

果然,相比於重利的呂布來說,高順的心態和慾望都要比呂布平和了許多。

至少,他能夠在關鍵時刻,提醒呂布應該去做正確的事。

劉儉在旁邊的草地上坐下,他仰頭看了看星空,隨後對呂布和高順伸手道:“二位請坐。”

呂布見劉儉邀他席地而坐,也不客氣,當即坐在了劉儉的對面。

隨後,劉儉隨意的打聽了一下呂布的家世。

呂布也不避諱,和盤托出。

根據呂布的描述,他的家族在九原縣也是末流,其父曾是九原縣的一個佐吏,但不幸早逝,呂布家田財有限,不出數年便皆使盡,十餘歲時與母親和姐弟都過的相對艱難,有時候趕上年景不好,或是邊郡戰亂太頻,兩三天才只能吃一頓飽飯。

那時候的日子,真是朝不保夕。

後來,因為兩個弟弟餓死了,家中能夠平攤給孩子的餘糧多了一些,才致使呂布活到現在。

呂布說的很是風輕雲淡,彷彿這些事對他而言不過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劉儉聽完,心中不免產生了一些對這個時代更深層次的領悟。

誠然,他生在涿郡,雖然不是豪富之門,但在劉周的家中,至少還算是衣食無憂,能夠吃飽穿暖,相比於更為底層的人來說,劉儉真是走運的了。

且不說那些放棄戶籍,遁入山林的氓。單說劉備,祖父也是舉過孝廉的人物,可是到了他這一代,卻需要靠織蓆販履為生,每日都要為來日的那頓飽飯而費盡心思。

若非劉儉把劉備帶往家中,劉備剩下的那幾年將受多少辛苦,誰又可知?

至於眼前的呂布……

他好歹也是出於縣中小吏之家,竟然在其父死後要淪落到靠餓死兩個弟弟,才能有足夠糧食將過活。

若是呂布的弟弟沒餓死,呂布還會活下來嗎?

或者說,餓死的那個人,是呂布呢?

三個尚未成人的孩童,在家中就已經開始靠著掠奪他人的資源而生存了,還是兄弟間的掠奪!

更可怕的是,這種事情,對呂布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這是他從小養成的觀念。

在這個世道里,特別是那些生活在邊郡的家庭,當資源不夠供養下一代的時候,也只能夠遵從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法則,留下強壯的孩子得活,羸弱的孩子得死。

他們沒的辦法,更沒有選擇,只能順應命運。

或許呂布愛財,愛女人,愛馬,不重義,屢換其主。

但從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你又如何能夠要求他做到仁義禮智信?

他要是講仁義謙讓,他就根本活不到現在!

他本身就是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中生長起來的,靠著他死去兄弟的口糧活過來的,對這樣的一個人,又如何能用士族和閥閱所標榜的忠義標註去要求他?

如果將曹操和袁紹,袁術,劉表之類的人物,包括劉儉自己也扔在和他同樣的環境下生長,劉儉估計誰也未必做得就一定比呂布好。

窮山惡水養大的人,和在文鄉書經堆裡生長出的人,從骨子裡就是不一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