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張儀是魏國人,為何來秦國協助秦王連橫破縱呢?,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張儀的出身與入秦動機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出生於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作為魏國人,他為何會選擇離開自己的故鄉,前往秦國協助秦王實施連橫破縱的策略呢?

先,張儀身處戰國亂世,這是一個智謀和策略決定國家命運的時代。張儀憑藉其卓越的智謀和外交才能,渴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個人抱負和價值。他在魏國可能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其次,秦國在秦孝公時期實行了商鞅變法,國力迅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秦惠文王即位後,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對於有才能的人才尤為渴求。張儀看到秦國的強大潛力和秦惠文王的雄心壯志,認為在秦國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戰略構想。

最後,張儀的連橫策略與秦惠文王的遠交近攻策略相吻合。張儀主張透過分化和瓦解六國的合縱聯盟,逐個拉攏各國與秦國結盟,從而削弱六國的實力,為秦國的統一鋪平道路。這一策略恰好符合秦惠文王的戰略意圖,因此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和重用。

二、張儀的連橫破縱及其對秦國統一的影響

張儀在公元前328年正式出任秦相,並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先選擇魏國作為第一個連橫物件,設法使魏國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他向魏王指出,即使親兄弟也會有利益衝突,更何況是各國之間,唯有與強大的秦國結盟,才能確保魏國的安全和利益。

張儀的連橫策略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他的遊說下,許多國家紛紛背離合縱,轉向與秦國結盟。這種策略不僅削弱了六國的聯合力量,也使得秦國能夠逐步蠶食和征服這些國家,最終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偉業。

三、張儀在魏國的晚年與評價

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繼位,他對張儀並不喜歡。失去寵信的張儀決定離開秦國,回到自己的故鄉魏國,並擔任了魏惠王的相國。然而,在魏國,張儀並未得到應有的待遇和信任。魏惠王對他的建議並不加採納,這使得張儀感到十分孤獨和悲哀。

張儀在魏國的晚年境遇反映了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和人性的複雜性。儘管他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魏國卻遭遇了冷遇和排斥。這或許是因為魏國對張儀過去的連橫策略有所忌憚,或是因為魏惠王對張儀的能力和忠誠有所懷疑。

四、劉邦對張儀的評價及其歷史意義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對張儀有過一番評價:“張儀者,天下之賢士也。然其為人無行無恥,故不得其所。”這句話揭示了劉邦對張儀的看法具有複雜性和矛盾性。

一方面,劉邦承認張儀是一位天下賢士,肯定了他的智謀和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的巨大貢獻。這表明劉邦認識到張儀在戰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另一方面,劉邦批評張儀為人無行無恥,暗示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採取了一些不道德或不光彩的手段。這反映了劉邦對於道德和人格品質的重視,以及對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多元視角。

總的來說,張儀的縱橫之道對秦國統一六國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連橫策略不僅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國際格局,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的個人品行和道德觀念也在歷史上引了爭議和反思。張儀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求權力和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道德和人格的塑造,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歷史評價和長遠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治國平天下從抱大腿開始

魔道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