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章 孫臏為什麼會被臏腳?孫臏後面又是如何逃離魏國的呢?,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孫臏遭受臏刑的始末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原名孫伯靈,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的後裔。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及其它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孫臏與龐涓曾為同門師兄弟,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學成之後,龐涓先行赴魏國效力,並憑藉其才能迅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龐涓深知孫臏的智謀遠在他之上,內心深處對孫臏的卓越才華心生忌憚。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龐涓不惜捏造罪名,設計陷害孫臏。他向魏王進讒言,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即剔去膝蓋骨,使之失去行走能力,甚至無法騎馬指揮作戰。此舉實則是龐涓意圖消除潛在威脅,阻止孫臏在軍事領域越自己。

孫臏智勇逃脫魏國

遭受臏刑後,孫臏雖然身處困境,但他的智慧和毅力並未因此消減。在獄中,孫臏忍辱負重,同時秘密地完成了《孫臏兵法》的部分創作,展現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卓越才智。

一次偶然的機會,齊國使者來到魏國進行外交活動。孫臏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可能改變命運的時機。他巧妙地裝瘋賣傻,成功避開了龐涓嚴密的監視,並得到齊國使者的同情和幫助。在密謀之下,孫臏趁機藏匿於齊國使者的馬車之中,得以逃脫龐涓的掌控,順利抵達齊國。

齊威王得知孫臏的遭遇和其凡的兵法才能後,對孫臏給予極高禮遇並委以重任。在齊國,孫臏充分施展了他的軍事才能,尤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不僅洗雪了臏刑之恥,還成就了一代軍事奇才的赫赫戰功。

孫臏歸齊後的輝煌事蹟

逃至齊國後,孫臏得到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和庇護。據《戰國策》記載,孫臏在齊國的一次賽馬活動中,運用策略幫助田忌贏得比賽,展現出了高的智謀,從此在齊國立足並得到重用。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採納了孫臏的策略,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率軍直搗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舉迫使魏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途中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伏兵,成功擊敗魏軍,解除了邯鄲之圍。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充分體現了孫臏靈活機動的戰略思想。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對韓國動攻擊,韓國向齊國求助。孫臏再度為田忌出謀劃策,利用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龐涓追擊。當魏軍進入齊軍預設的埋伏圈——馬陵道時,齊軍萬箭齊,龐涓自殺,魏軍主力被徹底摧毀。此戰之後,魏國喪失了霸主地位,而齊國則聲威大振。

建立齊國霸業: 孫臏與田忌合作,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屢建奇功,使齊國在戰國七雄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孫臏以其高的軍事才能和深邃的兵法智慧,不僅幫助齊國解決了外部威脅,也為齊國贏得了中原地區的霸權,奠定了齊威王時期的鼎盛時期。

總結:

孫臏遭受臏刑,是由於人性的陰暗面——嫉妒與權力爭鬥所導致的悲劇,而他能夠從魏國成功脫身,則得益於自身的智謀與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歷史機遇的眷顧。孫臏的故事揭示了古代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同時也彰顯了在逆境中憑藉智慧與毅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的飛行生涯

北燕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