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章 公孫衍為何從秦國大良造到合縱反秦,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孫衍從秦國大良造轉變為反秦合縱的倡導者,這一轉變背後有多重原因:

1、個人恩怨與政治對手:在秦國任大良造期間,公孫衍與另一位著名縱橫家張儀產生了嚴重的政治衝突。張儀主張連橫策略,透過拉攏分化其他諸侯國以削弱其聯合對抗秦國的力量,而公孫衍則傾向於合縱政策,即聯合六國共同對抗強秦。由於二人政見不合且彼此視對方為競爭對手,這種矛盾最終導致公孫衍在秦國的地位動搖。

2、母國情結與國家利益:作為魏國人,公孫衍對於母國魏的感情深厚。儘管他在秦國身居高位並立下赫赫戰功,但目睹秦國對魏國以及其他中原各國的不斷侵蝕和威脅,他深感憂慮。為了報答母國和保護魏國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利益,公孫衍決定轉而支援並組織合縱運動來抗衡秦國。

3、施展抱負與戰略考量: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頻繁,各國間競爭激烈。公孫衍認識到僅憑一國之力難以長期抗衡秦國的強大,因此希望透過運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和影響力,聯合多國形成強大的統一戰線,以實現阻止秦國擴張、維護列國利益的戰略目標。

4、縱橫家的角色定位:作為典型的縱橫家代表,公孫衍深刻理解到亂世之中,個人價值往往體現在如何利用謀略和外交手段影響甚至改變天下格局。合縱抗秦不僅符合當時弱國自保、聯合制衡強權的政治邏輯,也是公孫衍自身追求歷史舞臺上的影響力和成就的重要途徑。

主要成就

一、收復河西:魏國榮耀與秦之隱患

公孫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商鞅變法後,秦國迅崛起,國力強盛,對周邊國家構成嚴重威脅,其中魏國當其衝。公元前329年之前,魏國曾佔據河西之地,即黃河以西地區,對秦國形成了戰略屏障。然而,隨著秦國勢力擴張,此地成為秦向東挺進的重要目標。

公孫衍在秦惠文王時期曾任秦國大良造,這一職位相當於宰相兼最高軍事統帥,足見他在秦受到的高度信任和重用。在此期間,他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成功率領秦軍全殲魏國河西駐軍,擒殺魏國上將軍龍賈,並最終幫助秦國收復了河西之地,此舉對於秦國鞏固西部邊疆、解除魏國對秦的直接威脅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儘管公孫衍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但他心中始終懷有對母國魏國的深厚情感。收復河西之戰不僅削弱了魏國的國力,也觸動了公孫衍作為魏人的內心情感,使他對秦的忠誠度生了微妙變化。

二、助秦破魏:個人抱負與國家利益的碰撞

在秦國任大良造期間,公孫衍充分展示了其傑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深遠的戰略眼光,協助秦國打破了魏國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然而,在秦國宮廷中,公孫衍與另一位權臣張儀關係緊張,這不僅源於二人政治主張的分歧,也有個人恩怨的因素在內。張儀主張連橫策略,透過分化六國、拉攏孤立來削弱他們的聯合力量,進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而公孫衍則傾向於合縱政策,希望透過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對抗日益強大的秦國。

公孫衍在秦國的成功反而加深了他對魏國衰落的憂慮,他認為只有透過合縱才能有效抵制秦國的東擴勢頭,保護包括魏國在內的中原諸國免受秦的侵略。這種對母國存亡的深深關切以及對秦國未來可能對列國造成更大危害的預見性思考,促使公孫衍開始策劃脫離秦國,轉而投身於合縱抗秦的大局之中。

三、合縱攻秦:理念衝突與忠誠抉擇

離開秦國之後,公孫衍以其卓越的外交手腕和廣泛的影響力,積極推動合縱策略的實施。他遊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努力說服各國君主放棄私怨,共同應對來自秦國的威脅。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數次規模較大的合縱攻秦行動,如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函谷關之戰”等事件,都是公孫衍合縱策略的具體實踐。

然而,由於戰國時期各國利益錯綜複雜,加上秦國連橫策略的有效瓦解,合縱並未能取得持久穩定的成果。雖然公孫衍盡全力協調各國之間的矛盾,但終因各國間猜忌不斷、各自為政而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合縱未能從根本上阻止秦國的統一程序。

綜上所述,公孫衍從秦國大良造轉變為合縱反秦的領導者,這一過程體現了他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忠誠與策略選擇之間的深刻博弈。他在歷史舞臺上展現出了複雜而又多面的角色定位,既是秦國霸業的推動者,又是六國聯盟的組織者,其一生的活動生動反映了戰國時代縱橫捭闔的外交風雲與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每週簽到一個萬界垃圾桶

小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