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秦國大將白起戰功卓著,為何不得善終呢?,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起,秦昭襄王時期的一代名將,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赫赫戰功,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然而,在其輝煌的軍事生涯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不得善終。本文將從歷史背景、性格特質、政治矛盾以及“兔死狗烹”的歷史規律四個方面詳細探討白起為何在取得無數勝利之後未能安度晚年。

一、戰功卓著,威震天下

白起以長平之戰為代表的眾多戰役中展現出了高的軍事指揮藝術和無人能及的戰略眼光。據統計,他一生指揮戰鬥七十餘場,未嘗敗績,為秦國攻取七十多座城池,極大地推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程序。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了精妙的包圍戰術,成功殲滅趙軍四十五萬,震驚當時列國,奠定了秦朝霸業的基礎。

二、性格特徵與君臣關係緊張

1.殺戮過重引道德爭議:白起素以殺伐果斷著稱,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後,對降卒的大規模屠殺令其名聲變得極為複雜。這種極端的戰爭手段雖然在短期內起到了震懾敵國的效果,但也為其樹立了冷酷無情的形象,不僅在國際上引起輿論譴責,也逐漸使得秦國內部對其產生質疑和排斥。

2.居功自傲,挑戰權威:隨著戰功日隆,白起的地位日益顯赫,但同時也表現出對秦昭襄王命令的不遵從,甚至在關鍵時刻拒絕出兵攻打趙國邯鄲,理由是認為時機不宜,這無疑觸碰到了君主的底線,加劇了君臣間的裂痕。

三、政治鬥爭中的孤立無援

范雎,作為秦昭襄王時期的宰相,以其"遠交近攻"的戰略為秦朝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在長平之戰中,范雎透過反間計成功使趙國更換了主將,間接助力白起取得大勝,殲滅趙軍四十多萬,這原本是二人合作的成功案例。

然而,隨著戰事的展,兩人的矛盾逐漸顯現。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攻打邯鄲徹底消滅趙國,但范雎出於個人恩怨和對趙國潛在力量的顧慮,說服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使得白起未能繼續擴大戰果。白起對此深感不滿,認為錯失良機,並對范雎產生了質疑。

當趙國違背約定,秦昭襄王再次計劃攻打邯鄲時,白起因身體原因及對戰爭時機的判斷,拒絕領兵出征。范雎趁機在秦王面前進讒言,稱白起心懷不滿、不服從命令,加劇了秦昭襄王對白起的猜忌與不滿。最終,秦王賜死白起,白起與范雎的矛盾以悲劇性的方式收場,成為戰國曆史中一段令人惋惜的政治恩怨故事。

四、“兔死狗烹”的歷史宿命

中國古代歷史上,名將往往難以逃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命運。白起在完成了秦國賦予他的掃蕩六國的主要任務後,其存在的價值似乎也隨之減退,反而因其威望過高、權力過大成為潛在的政治威脅。秦昭襄王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消除可能影響中央集權的因素,最終決定除掉這位曾經的股肱之臣。

綜上所述,白起雖戰功顯赫,但由於其過於激進的戰爭策略招致的道德非議、居功自傲導致的君臣離心、與權臣范雎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古代君主對於功臣的猜忌心理,共同構成了他不得善終的深層次原因。這一歷史事件充分揭示了古代中國社會政治運作中的殘酷現實,以及英雄人物在成就國家偉業的同時,所面臨的個人命運的無奈與悲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