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章 姜維是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大將,為何後期沒什麼作為?,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引言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其深思熟慮的戰略眼光和知人善任的智慧著稱。他精心培養並委以重任的弟子姜維,在其去世後接過北伐大旗,然而在蜀漢後期卻屢遭挫敗,甚至被形容為“不堪一擊”。這一轉變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涉及到軍事實力對比、內部政治矛盾、地理條件限制以及個人決策等多個層面。

二、繼承者之重壓:國力衰微下的北伐困局

自劉備在猇亭之戰遭受慘敗後,蜀漢的國力遭遇了不可逆轉的重大打擊。這場戰爭不僅使蜀漢喪失了大量精銳部隊,而且導致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徹底落入東吳之手,使得蜀漢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糧食產區和軍事基地,進而影響到國家整體實力的均衡。

姜維接手北伐大任時,面對的是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相對稀少、軍事力量較弱的蜀漢。曹魏在繼承了強大的魏國基礎之上,透過勵精圖治,不斷加強內部建設與整合,兵力雄厚,經濟展穩定,國力日漸增強。相比之下,蜀漢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有限,且長期處在戰爭狀態中,無法像曹魏那樣有效進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姜維儘管智勇雙全,在軍事上確有獨到之處,他多次運用奇襲戰術取得區域性勝利,如初期以游擊戰牽制敵軍,憑藉對地形的熟悉和靈活多變的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頻繁的北伐行動對於蜀漢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積極主動的軍事策略試圖打破被動防守的局面,尋求統一中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連年的征戰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兵員損耗嚴重,青壯年勞動力被大量徵召入伍,農田荒蕪,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由於國力懸殊,每次北伐即便小勝,也無法轉化為決定性的戰略優勢。相反,每一次的進攻都會引曹魏更猛烈的反擊,而蜀漢由於缺乏足夠的後備力量和資源來彌補損失,只能疲於應對,逐步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因此,雖然姜維的個人能力和忠誠值得稱道,但受限於客觀條件,其後期的北伐確實加了蜀漢國力的衰竭,最終無力迴天。

三、內政紛爭與政治掣肘

在蜀漢後期,內部政治格局的動盪與矛盾對姜維的軍事行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源自荊州和益州兩大集團間的衝突尤為顯著。荊州派系以劉備早年從荊州帶來的文臣武將為主,他們多為劉備早期創業的核心力量;而益州派則代表了當地土生土長或長期在當地任職的勢力,他們在劉備入主益州後逐漸崛起。

姜維作為降將,儘管得到諸葛亮的青睞和培養,並被視為其繼承人,但他的身份使得他在處理荊州、益州兩派關係時面臨挑戰。費禕是蜀漢的重要大臣,雖與姜維共同執掌尚書事,但他對於姜維頻繁北伐的戰略並不完全贊同,認為應當保境安民,避免過度消耗國力。這種分歧導致姜維在實施對外擴張策略時受到了一定的牽制,其行動自由度受到限制,無法全力以赴地進行北伐。

另一方面,劉禪作為君主,在後期執政能力明顯下滑,不僅未能有效平衡內外部的政治力量,還因聽信宦官黃皓等佞臣的讒言,進一步加劇了朝政的混亂。黃皓等人干預朝政,甚至影響到前線戰事的決策與後勤支援,這無疑削弱了姜維在前線的戰鬥力和應變能力。前後方資訊溝通不暢、資源調配不當等問題頻,使得姜維即便在戰場上取得區域性優勢,也無法轉化為決定性的戰略成果,反而因為內耗不斷而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四、地緣戰略的侷限與對手的應對

蜀漢的地理位置獨特,位於四川盆地,四周高山峻嶺環繞,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其在戰略上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然而,這也意味著出川作戰時,蜀軍必須克服地理上的巨大挑戰。姜維多次率軍北伐,試圖透過秦嶺、大巴山等險要關隘向曹魏起進攻,但這種地形對行軍度和後勤補給構成了極大限制。

面對這樣的困境,姜維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運用奇襲、誘敵深入等多種戰術,卻無法徹底突破魏國堅固的防線和名將們的靈活應對。鄧艾、鍾會等魏國將領不僅擁有高的軍事指揮能力,更是在不斷的軍事改革中提高了魏軍的整體實力與應變能力。鄧艾深諳地理形勢,採取了諸如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腹地等大膽而新穎的戰略行動;而鍾會在政治與軍事謀略方面同樣出色,對於姜維的攻勢能夠迅做出有效調整。

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鄧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翻越陰平棧道,成功繞過蜀漢防線,直接威脅到成都,導致劉禪不戰而降。與此同時,鍾會也在正面戰場上牽制住姜維主力,兩路夾擊之下,蜀漢再無回天之力。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現了魏國軍事改革帶來的成效以及強將們精準的戰略部署,最終促成了蜀漢的滅亡。這段歷史深刻揭示了地理因素、軍事改革及名將策略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關鍵作用。

五、姜維個人抉擇與歷史評價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深知蜀漢所處的戰略困境與國力對比的懸殊。他堅定地執行北伐政策,認為唯有主動出擊,才能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延續蜀漢的生存空間。然而,這一抉擇並不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援,尤其是在蜀漢內部,部分官員及民眾對頻繁征戰帶來的損耗和損失持有疑慮,甚至產生反感與非議。此外,外部輿論也往往因蜀漢後期的戰事失利而質疑姜維的戰略決策。

歷史記載中的“不堪一擊”形象,部分源於蜀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實以及姜維晚期幾次關鍵戰役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如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的戰術使得蜀漢迅崩潰,這無疑加重了後世對姜維軍事能力的負面評價。然而,從全面的歷史視角審視,姜維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展現出了高的軍事才華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姜維仍能在多場戰役中展現出非凡的指揮才能,數次擊敗曹魏名將,如洮西之戰等,這些區域性勝利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曹魏的南侵勢頭,也為蜀漢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他在軍事上的獨到見解和靈活應對,多次令強大的曹魏軍隊陷入被動,實為蜀漢後期難得的一抹亮色。

綜上所述,姜維在蜀漢後期之所以呈現出“不堪一擊”的狀態,主要原因在於蜀漢本身國力的衰弱、內部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地理條件的制約,以及魏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及有效的軍事對抗。儘管如此,姜維仍然憑藉個人才智與勇氣,竭盡全力維護著蜀漢江山,直至最後一刻。他的事蹟,應當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來審視,而非簡單歸咎於個人能力的不足或諸葛亮識人不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姬唐

喬木兮有思

末日教皇

筆跡懸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