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雙面謀略家:封德彝,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顯赫身世

封德彝(568年-627年),原名封倫,字德彝,出生於唐朝初期的觀州蓨縣(今河北省景縣),家族顯赫,乃北齊名門渤海封氏之後裔。其祖父封隆之曾任北齊太子太保,父親封子繡則在隋朝時擔任通州刺史,因此,封德彝可謂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便沐浴在濃厚的政治理想與家族榮耀之中。

二、跡隋廷,才智出眾

封德彝,這位生於河北景縣的渤海封氏後裔,早在其青年時代就以其卓越的智識與獨到的政治見解脫穎而出,開啟了他在隋朝政壇的輝煌歷程。早年,他有幸成為當時聲名赫赫的權臣越國公楊素的親信幕僚。楊素不僅在朝堂之上權傾一時,而且以其深思熟慮、運籌帷幄的能力深受隋文帝與隋煬帝的信任,這對封德彝而言是難得的學習與鍛鍊機會。

楊素對封德彝的賞識遠不止於工作上的默契配合,兩人還透過聯姻方式進一步加強了彼此的關係,這無疑為封德彝的政治生涯鋪設了一條快通道。藉助這一強大的政治背景,封德彝得以在複雜多變的隋朝宮廷環境中站穩腳跟,並逐步提升自身在朝廷中的地位與影響力。

隋煬帝大業年間,為了彰顯國力與帝王尊崇,下令營建規模宏大、奢華至極的仁壽宮。封德彝憑藉其出色的組織才能與嚴謹的工作作風,被委以重任,負責監督這項浩大的建築工程。仁壽宮的建設過程中,他展現了非同一般的行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並最終呈現給世人一座足以代表隋朝盛世氣象的宏偉宮殿。

由於在督建仁壽宮過程中的傑出表現,封德彝贏得了上級乃至隋煬帝的認可,他的職務也隨之水漲船高,被提拔為內史舍人。這個職位相當於中樞決策機構的一員,標誌著他正式進入國家核心管理層,開始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施展才華,一步步走向權力的中心,為他後來在隋唐交替之際的政治起伏埋下了伏筆。

三、楊虞合流,朝政日衰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其統治風格與其父隋文帝楊堅截然不同,尤以大規模工程建設、頻繁對外戰爭以及過度耗費民力而著稱。在這一背景下,封德彝與內史侍郎虞世基兩位重要官員的密切合作,對隋朝晚期的政局走向產生了顯著影響。

封德彝因其精明強幹和深厚的政治手腕,在隋煬帝身邊逐漸嶄露頭角,尤其在督建仁壽宮等重大工程專案中,展現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從而得到了隋煬帝的信任與倚重。同時,虞世基作為內史侍郎,職掌機要,地位顯赫,也是隋煬帝身邊的紅人,參與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政策。

兩人聯手,一方面在朝政運作中形成了緊密的權力網路,他們共同維護隋煬帝的絕對權威,推動了一系列可能加劇社會矛盾的政策執行,如大規模徵調民夫修建運河、宮殿,加重了民眾負擔,加劇了社會不公。另一方面,他們在處理政務過程中,可能存在嚴重的貪腐行為,導致吏治敗壞,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低下,失去民心。

這一時期,封德彝與虞世基沆瀣一氣,對隋煬帝提出的各項繁重徭役和勞役採取了盲從的態度,沒有及時調整或緩和社會壓力,反而助紂為虐,縱容了隋煬帝的揮霍無度和暴政舉措。他們的所作所為,直接或間接地引了底層百姓的不滿與反抗,加快了隋朝統治基礎的瓦解,為各地的農民起義提供了溫床。

四、亂世浮沉,擇木而棲

隋朝末年,國內局勢動盪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地方割據勢力紛紛崛起,中央政權搖搖欲墜。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封德彝展現出了靈活的政治手腕和敏銳的政治嗅覺。618年生的江都之變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事件,隋煬帝楊廣在此變中被宇文化及領導的禁軍將領殺害,標誌著隋朝統治的徹底崩潰。

在這場政變後,封德彝迅調整立場,選擇依附於新的權力中心——宇文化及,獲任內史令這一重要官職。然而,宇文化及的政權根基並不穩固,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持久的軍事力量支撐,很快就遭到了其他割據勢力的聯合打擊,勢力日漸衰微直至最後覆滅。

封德彝見勢不妙,再度憑藉其凡的政治判斷和人際交往能力,審時度勢,選擇了剛剛建立起大唐王朝、具備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唐高祖李淵作為新的依靠。他歸附唐朝後,憑藉自己在隋朝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資源,以及在亂世中展現出來的實用主義智慧,很快贏得了唐高祖李淵的信任與器重。

李淵任命封德彝為中書令,這是朝廷中樞決策機構的高階職務,充分表明了他對封德彝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封德彝還被封為密國公,這種爵位的賜予象徵著他在新王朝的地位已達到貴族階層,並且透過與皇室成員結為親家的方式,進一步將自己的利益與皇族緊密結合,大大鞏固了他在唐初朝廷中的地位。

五、唐初風雲,左右逢源

唐朝立國初期,封德彝以其卓絕的智謀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成功進入了秦王府,即天策上將府的核心圈子,成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官員。秦王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攻打洛陽王世充的戰役中,封德彝的策略建議和實際操作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憑藉自身的戰略眼光和深思熟慮的謀劃,為秦王府在征服洛陽的程序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封德彝並非一心一意效忠秦王李世民,他深知宮廷內外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態勢,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靈活性。在唐高祖李淵諸子之間的儲位之爭日趨激烈之際,封德彝並沒有完全站在秦王一邊,而是私下裡與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保持聯絡,試圖在李世民與李建成這兩股對立的勢力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藉此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獲取更多的利益。

封德彝的這種行為,顯示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政壇老手,善於察言觀色,深諳權術之道。

六、貞觀元年至終老,身後是非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封德彝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繼續在朝廷中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封德彝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病逝,享年59歲,死後得到極高哀榮,被追贈為司空,並賜予褒揚性質的諡號“明”。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封德彝生前的兩面派行徑逐漸曝光。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其在玄武門之變前後的陰險多變和對各方勢力的騎牆態度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和不滿,故而決定剝奪其原有的封贈,改諡號為“繆”,以此昭示對其品行的否定。

綜上所述,封德彝一生縱橫捭闔於隋唐之際的政治舞臺,雖智識群,且對唐朝早期統一和穩定有所貢獻,但其反覆無常、鼠兩端的性格特點及其在權力遊戲中喪失原則的行為,使其成為了歷史上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其一生的功過,至今仍留給後世深深的思考與評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治國平天下從抱大腿開始

魔道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