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章 李輔國:唐朝首位封王拜相的宦官,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宦海浮沉:李輔國的早年生涯與入侍東宮

李輔國,字靜忠,生於7o4年,博6郡(今北京市平谷區)人,其貌不揚,史載其樣貌奇醜無比。少年時因生活所迫,李輔國選擇淨身入宮,成為了一名宦官。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他憑藉過人的智慧與堅韌,歷經磨礪,最終嶄露頭角。初入宮廷,李輔國並未立即受到重用,而是作為宦官高力士的僕役,從事較為低微的工作。然而,這種看似卑微的起點,卻為他提供了近距離觀察權力運作的機會。

約在四十歲時,李輔國開始掌管閒廄,負責宮廷馬匹簿籍,這使他得以接觸到朝廷後勤事務,並展現出管理才能。轉折點出現在他入侍東宮,成為皇太子李亨的心腹侍從。李輔國以其忠誠、機敏和深思熟慮的建議贏得了太子的信任,逐漸成為太子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與親信。

二、亂世權謀:安史之亂中的崛起與軍權掌控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中央政權遭受嚴重衝擊。唐玄宗被迫逃離長安,攜部分皇室成員及朝臣南逃至蜀地。在這一動盪的歷史時刻,李輔國展現出了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他力勸太子李亨留在北方,以圖恢復大唐江山,此舉無疑對穩定人心、鼓舞士氣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亨採納了李輔國的建議,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生楊國忠被軍士所殺的變故後,分兵北上,至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李輔國因擁立之功,地位驟升,開始逐步涉足軍事指揮,被任命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參與制定平叛戰略。隨著戰局進展,李輔國進一步掌握了實際軍權,其後歷任開府儀同三司、知內侍省事等要職,成為唐肅宗倚重的軍事與政治雙重支柱。

三、權傾朝野:封王拜相與宮廷政變

李輔國在唐肅宗即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卓越貢獻與不擇手段的權謀手段並行,使他在短時間內積累了無人能及的權勢。唐肅宗對其依賴日深,不僅在軍事上賦予其獨斷之權,更在政治上予以重用,將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宦官地位。

先,李輔國憑藉在肅宗即位過程中的擁立之功,被冊封為郕國公,成為唐朝歷史上個獲此顯赫爵位的宦官。這一封爵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標誌著宦官勢力在唐代政治舞臺上地位的顯著提升。李輔國藉此機會,以皇權代言人的姿態,對晚年唐玄宗施以冷遇,實質上剝奪了玄宗的政治影響力。他嚴密監視玄宗的行動,限制其與朝臣接觸,確保了新政權不受前朝餘威干擾,從而穩固了肅宗的統治基礎。

然而,李輔國的權勢慾望並未滿足於此,他進一步把手伸向皇室內部,以清除可能挑戰其權力的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對建寧王李倓的構陷與謀害。李倓素以賢明著稱,且在平叛戰爭中屢立戰功,深得人心。李輔國視其為潛在的政治對手,擔憂其聲望與能力對自身權位構成威脅。於是,他利用肅宗多疑的性格,散佈李倓圖謀不軌的謠言,捏造證據,成功說服肅宗相信其子有篡位之心。建寧王李倓因此被無辜賜死,成為李輔國清除異己、鞏固權位的犧牲品。

除了針對皇室成員,李輔國還參與了對企圖奪權的張皇后與越王李系的誅殺行動。張皇后在肅宗病重之際,意圖干預朝政,甚至欲立己子為儲,其行為觸動了李輔國的核心利益。李輔國與另一權宦程元振聯手,迅平定了張皇后及其黨羽的政變企圖,越王李系亦在此次行動中喪生。透過這次宮廷政變,李輔國徹底掃清了可能威脅其權勢的內部力量,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朝中的統治地位。

然而,李輔國的這些舉動雖然暫時鞏固了自己的權柄,卻也極大地加劇了朝野內外對他的反感與敵意。他以權謀手段排除異己、干預皇室,破壞了皇族內部的和諧,引了諸多大臣與宗室成員的恐慌與憤怒。同時,他的跋扈專權,嚴重損害了朝廷的形象與權威,使得原本就因安史之亂而動搖的民心更加離散。這種局面為後來李輔國在唐代宗即位後迅失寵乃至被暗殺埋下了伏筆。

四、盛極而衰:擁戴新君與最終覆滅

唐肅宗李亨在位期間,李輔國權勢如日中天,成為朝政決策的核心人物,其影響力甚至凌駕於諸多朝臣之上。然而,隨著肅宗病重,太子李豫即位為唐代宗,李輔國的命運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儘管在代宗登基過程中,李輔國因擁戴之功被進一步加封,不僅被授予司空兼中書令的高位,象徵著其在文官體系中的至高地位,而且還被晉爵為博6郡王,尊稱為“尚父”,這一系列榮耀似乎預示著他將繼續在新朝中保持顯赫的地位。然而,表面的風光並不能掩蓋代宗對李輔國專橫跋扈本質的深深忌憚。

代宗深知,若不對李輔國的權力加以遏制,皇權將難以得到有效恢復與鞏固。因此,即位之初,他便不動聲色地開始了對李輔國權力的暗中削弱。要之舉便是逐步剝離李輔國手中的兵權,透過調整軍事指揮體系、委任親信將領等方式,逐漸架空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代宗深知,只有徹底打破李輔國對軍事力量的壟斷,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其對皇權的威脅。這一系列操作,體現了代宗在處理複雜權力關係時的謹慎與策略。

然而,僅僅是削弱李輔國的權力並不足以消除其潛在影響。代宗意識到,唯有徹底剷除這一權宦,才能真正實現皇權的絕對權威。於是,在寶應元年(762年),經過周密策劃,代宗派遣刺客成功刺殺了李輔國。這一決定性行動,標誌著李輔國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昭示著唐代宗決心徹底擺脫宦官干政的歷史陰影,重建皇權的至高無上地位。

儘管李輔國以悲劇收場,代宗在形式上仍給予了其死後哀榮,下詔追贈為太傅,表面上顯示了對這位舊臣的尊重。然而,此舉實則是出於政治考量,旨在消除李輔國影響力殘餘,平息朝野上下對李輔國專權時期積怨已久的不滿情緒。代宗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既避免激起李輔國餘黨的激烈反彈,又能夠儘快修復因李輔國專權而受損的朝政秩序,重新凝聚人心,穩定國家大局。

結語

李輔國的一生,既是個人野心與權謀的生動寫照,也是唐朝中期宦官勢力崛起的一個縮影。他在亂世中憑藉智謀與膽識,從一名普通宦官躍升為權傾朝野的封王拜相之臣,其影響力甚至越了許多文臣武將。然而,過度的權力集中與肆意妄為,最終導致了他與皇權的決裂,走向覆滅。李輔國的故事警示後世:無論身處何種位置,權力的運用必須有所節制,否則即便一時權傾天下,也終將面臨傾覆之危。他的崛起與隕落,無疑為研究唐代宦官政治提供了寶貴的個案,也為理解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程序提供了重要線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世公子,以華夏人傑掌控異世

酷愛紅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