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箭十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寒鐵槍,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孫,借箭十萬,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雁門關!

位於山西忻州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中,是明代內長城線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自古以來都有\"天下九塞,雁門為\"之說。

雁門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它是歷史上許多重要戰爭的見證者,是英雄之地。

站在雁門關城之上,朱雄英眺望關外,只見全都是綿延不絕,彼此交錯的山脈,要在這野山荒漠之間修一座抵禦強敵的關隘,可想而知其中的艱難。

不過耗費無數民力財力都是值得的,這座雁門關修得極為險峻,通往關內的道路非常狹窄,縱有千軍萬馬恐怕也奈何不得。

也正是有這座險峻的雁門關在,才讓無數三晉百姓免遭異族塗炭之苦。

朱雄英忍不住感慨道:“黑雲壓城城欲摧,想當年,趙武靈王就在此地與外族廝殺,到了漢朝,衛青,李廣,霍去病等名將也曾出雁門與匈奴作戰,還有那宋朝的楊家父子,當真都是一代名將,當之無愧的英雄!”

“華夏幾千年以來,無數漢家兒郎出雁門,與外地浴血奮戰,最終埋骨黃沙!”

一旁的朱棡說道:“可惜古雁門已經損壞數百年,這座雁門關還是洪武七年,徐達大將軍重修的!”

自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後,雁門關從此荒廢,元朝是遊牧王朝,不需要修北方的關隘,直到大明,為了防備前元捲土重來,這些荒廢的北方重鎮,關隘才被重新重視起來。

朱棡拍了拍關城上的石磚,說道:“這座關城原本只是一塊殘垣斷壁,還是當年的吉安侯6仲亨被貶代州之時修建的!”

說罷又指了指城關的東西門,繼續道:“雖然城關損壞,但東西門的兩座祠堂卻儲存完好,一座是六郎祠,還有一個是李牧祠!”

“楊六郎,,,”

作為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朱雄英從小是耳濡目染,雖說後來也知道楊家將七郎八虎的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楊六郎確確實實是一代名將,而且還是契丹剋星。

“走吧,去六郎祠看看!”

朱雄英立馬帶著人走到關下,來到西門的六郎祠。

只見祠內額匾篆體書刻地利二字,楊六郎雖石座泥身,卻身披盔甲,手持一把寒鐵槍,威風凜凜,不怒自威,兩側則是孟良,焦贊雕像。

那把寒鐵槍雖已經落灰,卻絲毫不掩飾其鋒芒。

“好槍!”

朱雄英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把開過封且見過血的戰槍,想當年,楊六郎不知用這把槍殺了多少契丹人。

“殿下,這把槍據說就是當年楊六郎的武器!”

朱棡主動說道:“楊六郎去世後,百姓為了紀念他,自建了這座祠堂,並把他生前用的這把寒鐵槍供奉在其中!”

相傳,楊六郎駐守雁門關,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節,城中三千兵馬衣食糧草緊張,遼軍乘機重兵圍攻,楊六郎一面派人突圍出去火搬兵,一面激勵將士堅守城池,兩軍傷亡十分慘重。

相峙數天後,遼軍依然圍攻不懈,宋軍援兵還杳無音信,城中糧草眼看就要用完,面對蜂湧而上的敵人,楊六郎實在不知如何對策,正在焦困之時,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但見兩個挑水的伙伕讓腳下的冰滑倒,半天掙扎不起來。

楊六郎見狀立刻心生計策,即令將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牆上,寒冷的天氣使水落地成冰,把城牆如兵甲般冰凍起來,遼軍再次攻城時,因城牆光滑難攀,從雲梯上摔得橫屍遍地,楊六郎便乘勢開啟城門,手持寒光閃耀的寒鐵槍率部衝鋒陷陣,大敗圍城敵人。

這把寒鐵槍也成為楊六郎逆轉戰局的見證。

面對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民族英雄,朱雄英肅然起敬,起身上香後並拜了三拜。

就在此時,楊六郎手中的寒鐵槍竟然直接從塑像中掉了下來。

“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治國平天下從抱大腿開始

魔道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