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3441884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最愛的大明,大明風采,使用者34418841,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琳有一種錯覺,自己在年輕些,也拎個刀子去當兵,拼一下就成小資家庭了,也不用在這個大殿裡擔驚受怕。

朱元璋偷眼咱打量,不怕他們不同意,其他大帥都出徵了,那是暫時不改的,就改北伐軍。

現在北方有瓦剌,韃靼和女真部。

不過郭英去大興安嶺女真部應該不復存在了,因為戰報上一直都是大勝。

瓦剌和韃靼部,元昭宗和他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每每南下打劫,一門心思的想再次入主中原。

甘肅,太原,北平,十六洲以北,幾千裡防線,他們騎著蒙古馬想去哪就去哪。

又聽說元昭宗的王廷庭設在捕魚兒海。

那不就是霍去病打到過的地方,貝加爾湖嗎?

防,防線太長防不住,端他老巢,尼瑪太遠打不到地方。

不是沒試過,徐達掛帥中路主力軍,李文忠,馮國勝左右兩路鉗制,突襲,騷擾。

一共三路大軍。

萬萬沒想到,徐達身經百戰的戰神,被人家一下子悶了,要不是護衛拼死,將士用命,徐達也會成為犧牲的五萬將士中的一員。

徐達平生最大失敗,奇恥大辱!

徐達整天嗷嗷的喊著北伐,不就是為了出這口惡氣嗎?

(朱元璋為什麼同意出海,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賺錢,海外土地,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是次要的,北方韃虜之患,一直迫在眉睫。

出海就有海貿,有海貿就可以賺錢,有錢就有軍餉,有餉就可以打韃虜。

分土地一樣,解決糧食問題。)

朱元璋冥思苦想,最終決定北方屯兵,堅壁清野。

百姓內遷,空出的田軍隊種,邊訓練邊種地,自給自足,這才有現在的軍戶,世代為兵。

現在改了,那朱元璋堅壁清野的政策,和北方防守的政策是不是也要改?

吳琳想到也不敢說,軍戶沒了,軍戶劃為百姓,這樣世代不用當兵了,流血犧牲也不都是北方人的事,南方的兵也該流點血了。

百姓種地說白了還是供給北軍,那些變成百姓的軍戶,家裡兒子,父親依然在城牆上守望,依然保護著大明每一寸土地,好像什麼都沒有變,好像也變了。

民心變了,軍戶父親死了兒子上,兒子死了孫子上。

若是來年開春,看田地荒蕪,不要問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他們家的男人都死在戰場上,長城上。

現在呢?兵三年,符合年齡的都要當兵,兵源有了,軍功更明確了。

軍戶變成百姓有了更多選擇權,父親去當兵戰死,兒子可以不當兵,也可以去當兵,當兵也就三年,三年後回家。

家裡有人了,田地不再荒蕪。

少了些悲歡離合,多了一些人情冷暖。

民心如水,但是誰對他們好,他們就跟著誰。

議論聲變小,一同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點名:“吳琳的奏疏咱看過了,這次拿出來給眾愛卿討論一下,什麼都可以說,咱不怪罪,傅友德,你先說。”

傅友德起身:“陛下,臣覺得並無不妥,裡面還有很多精彩之處,若是能夠在北軍完成改組,我敢說,戰力再提升三成!”

朱元璋欣喜道:“這話怎麼講?”

傅友德哈哈笑道:“陛下啊,現在北軍有年長者,雖然老兵很重要,可是他們的體力已經跟不上了。

陛下戎馬一生,我說的年紀大了的老兵要換,但是軍隊裡還有一種老兵。

就是戰鬥之後活下來的。

若是新兵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讓他們吃飽穿暖,老兵帶著,一場戰鬥下來,都是老兵,那戰鬥力,陛下,戰鬥力提三成都是保守的。”

朱元璋點點頭,忍不住的喜笑顏開:“傅友德所見正是咱所要的,連年征戰,北方漢子,大好男兒多少死在虜人刀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打仗都是特殊兵種

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