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我的人生感悟,季羨林,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年春天,我在新創刊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天人合一”新解》(以下簡稱《新解》),闡述了我最近對東西文化關係的一些新的想法,大概仍然屬於野狐談禪之類。不意竟引起了很大反響(柴劍虹、向雲駒等先生相告)。同時,我自己也進一步讀了一些書。我並無意專門蒐集這一方面的資料,資料好像是自己躍入我的眼中。一經看到,眼明心亮。我自己也有點吃驚:資料原來竟這樣多呀!這些資料逼迫我進一步考慮這個問題。

我想到,東西文化關係的問題,是當前國內熱門話題之一,國外也有類似傾向。最近一兩年內,我曾多次參加國內和國際研究東西文化關係的學術研討會。同聲相求,同氣相應,頗有一些意見相同者,竊以為慰。但是,茲事體大,絕非一兩個人,在一兩年內,就能獲得比較滿意的解決的。因此,把我進一步考慮的結果以及新看到的一切資料,蒐集起來,對《新解》加以補充,會是有益的。

這就是這篇論文產生的根源。

我的做法是,先補充一些資料,然後再分別介紹李慎之先生一篇文章和鄭敏先生一篇文章。最後講一點納西族的哲學思想。

我在《新解》中引用了不少中國資料;但是對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宋代的張載,卻只提了一句,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張載是宣揚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深刻最鮮明的代表,是萬萬遺漏不得的。我現在來彌補一下。

張載是宋代的理學大家之一。在遵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條條框框寫成的中國哲學史中,他一向被認為是唯物主義者。我對這種愣貼標籤的、把哲學現象過分簡單化的做法是不敢苟同的。這且不去說它。我現在引他一些話,補《新解》之不足。

天人合一思想在張載的著作中,到處都有表現。比如在《正蒙》中,他說:“愛必兼愛。”他又說:“物無孤立之理”,意思就是,事事物物都互相聯絡。這同我多次提到的東方文化的特點:整體概念,普遍聯絡,是一個意思。表現天人合一思想最鮮明、最深刻的例子,是張載著名的《西銘》(後收入《正蒙》中)。《西銘》極短,我不妨全文抄出: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吾)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關於張載就補充這樣多。在當時,張載同程朱一派的理學家意見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但是對張載這種鮮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程朱也是讚賞的。可見這種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是深入人心的。

現在我想補充一點關於日本的資料。日本深受中國宋明理學的影響,對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陌生。這一點在講日本思想史的書中,在許多中國學家的著作中,很容易可以找到,無須我再加以詳細論列。前不久,我接到日本神戶大學教授、哲學和日本學專家倉澤行洋博士的新著《東洋と西洋》,其中有的地方講到天人合一:第一章,“世界觀の東西”,13眾生本來佛;14萬物我と一體。我請人①把14“萬物我と一體”譯為漢文,附在這裡,以供參考:

這樣,在佛教中認為人與萬物並無差別,同為佛,實質上同為一物。當然,我們即使不以佛作為依據,在其他許多地方也同樣可以發現人與萬物本質上完全相同。

譬如,在印度有一種古老的哲學,叫“奧義書”。這種哲學出現在佛教尚未形成之時。奧義書哲學的根本理念,根本思想就是tman與brahman同一。tman就是自我的本質,我的實體。brahman就是宇宙的原理,譯為“梵”。這裡就是講我與梵,自我的本體與宇宙的原理是相同之物。日本明治時代的某位學者把它稱為“梵我一如”。奧義書思想之本就在於“梵我一如”。這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表現。“梵我一如”也是我、人與人以外的萬物完全相同的另一種講法。

另外,還有一種十分簡潔、十分明確的說法,這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句話出自中國的一本古書《碧巖錄》。此句的意義,我想是不說自明的。

與此十分相似的還有《莊子》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萬物皆一,萬物一齊。”此處的萬物中包含著人類。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從本質上看都是相同的。“萬物一齊”的“一齊”就是相同、相等之意,所以就等於說萬物毫無例外都是平等的。

此類例子不勝列舉。①

現在補充一點關於朝鮮的資料。

朝鮮有比較悠長的哲學發展的歷史,一方面有自己本土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鄰國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儒家思想在三國時期已傳入朝鮮,儒家的天命觀影響了朝鮮思想。到了高麗末李朝初期,宋代程朱之學傳入。作為宋代理學基礎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朝鮮佔了上風。在這時期出現了一批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比如李穡(1328~1396年),鄭夢周(1337~1392年),鄭道傳(1337~1398年)等等,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一些關於天地萬物之理的論述;但是,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權近(1352~1409年)。他用圖表來解釋哲學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他把這張圖擺在所有圖的最前面,以表示其重要性。他反對天人相勝論。他說:

就人心性上,以明理氣善惡之殊,以示學者,……人獸草木千形萬狀,各正性命者,皆自一太極中流出。故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一草一木各一太極,而天下無性外之物,故《中庸》言,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嗚呼,至哉。

權近又提出了天人相類相通的學說,他說:

蓋天地萬物,本同一體,故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是天地之有災祥,良由人事之有得失也。人事得,則災祥順其常;人事失,則災祥反其正。

他還說:

人眾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天人之際,雖交相為勝,然人之勝天,可暫而不可常;天之勝人,愈久而愈定也。故淫者必不能保其終,而善者必有慶於後矣。

李朝前半期的哲學思想,以及那以後的哲學思想,仍然或多或少地呈現出天人合一的色彩。①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東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朝鮮哲學史上也是比較明確的。

補充資料就這樣多。

在《新解》裡,我論述了中國和印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現在,我又補充了日本和朝鮮(韓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東方几個有代表性的國家,我都談到了。因此,我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東方文明的主導思想,應該說是有堅實可靠的根據的。

我在下面介紹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李慎之教授的《中國哲學的精神》。②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講一點瑣事,也可以算是“花絮”吧。

我最初並不認識李慎之先生。只在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的理事會上見過幾次面。我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外交官,一個從事國際活動的專家,給我沒有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前幾年,臺灣的星雲大師率領龐大的僧尼代表團,來內地訪問。趙樸老在人民大會堂設素齋招待。排座位,我適與他鄰座。既然鄰座,必然要交談。談了沒有幾個回合,我心裡就大吃一驚,我驚其博學,驚其多識,我暗自思忖:“這個人看來必須另眼相看了。”

《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出版,在懂行者中,頗引起一點轟動。報刊雜誌上刊出了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上對陳吳二師的思想學術和交誼,做了一些探討,極有見地,相當深刻,發潛德之幽光,使二師的真相逐漸大白於天下,我心中竊以為慰。

有一天,見到李先生。他告訴我,他看到我為那一本書題的封面,我在書名之外寫上了“弟子季羨林敬署”。這本是一件微末不足道的小事,他卻大為感慨。我小時候練習過毛筆字,後來長期在國外,毛筆不沾手者十有餘年。我自知之明頗有一點,自知書法庸陋,從不敢以書法家自命。不意近若干年以來,竟屢屢有人找我寫這寫那。初頗惶恐觳觫,竭力抗拒。人稱謙虛,我實愧恧。於是橫下了一條心:“你不嫌醜,我就不臉紅!”從而來者不拒,大寫起來。但是,《吳宓與陳寅恪》卻不屬於這個範疇。為兩位恩師的書題寫書名,是極大的光榮。題上“弟子”字樣,稍寓結草銜環之意。這一切都是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進行的。然而慎之卻於其中體會出深文奧義,感嘆當今世態澆漓,師道不尊,十年浩劫期間,學生以打老師為光榮,而今竟有我這樣的傻子、呆子,花崗岩的老腦袋瓜,仍遵古道,自署“弟子”。他在慨嘆之餘,提筆寫了一篇關於《吳宓與陳寅恪》一書的文章,寄了給我。不知何故,沒能收到。他又把文章複製了一份,重新付郵,並附短札一通。文章的名字叫“守死善道強哉矯”,副標題是“——讀〈吳宓與陳寅恪〉”。信與文章都是一流的。我現在先把信抄在下面:

季先生:

拙文於六月底草成後即寄上請正。既然沒有收到,就再次掛號寄上。

上次信中,還寫了一些對陳吳兩先(生)表示欽仰的話,並且希望兩先生的老節能為中國知識分子之操守立一標準。這次就都不說了。只是仍然深感自己才力薄弱,不足以發兩先生的潛德幽光,滋有愧耳。

專此即頌

秋安

李慎之92.

中秋夜

看了這封信,我相信,讀者會認為我抄它是應該的。至於那一篇文章,我力勸他發表,現已在《瞭望》1992年第42期上刊出。我勸對陳吳兩師有意研究瞭解者務必一讀。我認為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有見解,有氣勢,有感情,有認識;對兩先生畢生忠於自己的信念,不侮食自矜,不曲學阿世,給予了最高的評價;對兩先生生死之交終生不渝的友誼給予了最高的讚美。文章說:“陳先生的悲劇並不在他的守舊而正在於他的超前,這就是所謂‘先覺有常刑’。”真可以擲地作金石聲!

這就是我認識李慎之的經過,這就是我認識的李慎之。

這“花絮”實在有點太長了。但是,我相信,讀者讀了以後,或許還有人認為,它還應該再長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可能犯罪診斷書Ⅵ

愛德華·霍克

取暖

無虞

重生後,我成了鄉鎮企業家

那山那人

風的預謀

鬼馬星

夜王有寵

阿娜子

太子來到現代後

蘇格拉提拉米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