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後記——季羨林散文之美,我的人生感悟,季羨林,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季羨林先生今年已95高齡了。作為曾多年受惠於先生道德文章恩澤的我來說,替先生高興之餘,總想為先生做點什麼。這一想法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們在徵得季羨林先生的首肯與李玉傑女士的支援以後,委託莊偉女士到天津與我商談該書的策劃方案,並由我來完成此事。我感到榮幸與激動並欣然應允。在我六十甲子之年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滿意足又如願以償了。

出版社的編輯思想是希望採取分章編輯的方式,將季羨林先生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為名,彙集整理成書,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今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在通讀了季先生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之後,我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對先生的這些文字進行了編排,感到其中表現出博大精深的知識領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養等,都堪稱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為失範等現象的一種反撥,也是對現在有些年輕人惡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等的一種鞭笞和撻伐。閱讀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種如大旱雲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頂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裡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著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鬆,又令人愛不釋手。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蘊涵的散文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裡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於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他以自身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由於他的學者經歷,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正如《牛棚雜憶》封面上所寫的:“這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將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文革”後他否極泰來,獲得身心的雙重解放。八十多歲的耆老之人回味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季先生以充分的自覺、自察和自省精神,將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世人。他無意將自己刻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正人君子”,一個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的“聖人”,而是以生活的原生態寫出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的現實中人。在《牛棚雜憶》“自序”中他寫道:“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絕不是的。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復,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復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別,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這種誠實和坦蕩,使得他的散文無不充滿學者的理性判斷和正義感。散文中的這種生活真實並不以暴露隱私為代價,也不為犧牲自我而譁眾取寵,那是一種學者要為表現生命價值追求、一種對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所進行的靈魂考問,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特徵在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季先生描寫自己個人化生活境遇的過程中,有許多記憶碎片是寫受屈辱受迫害情景的,但人們看到的不是個人的悲慼與哀怒,而是國家和人民遭受的不幸與恥辱。因此,當他從容不迫追尋往事時,他已處於另一更高層的生命境界中,有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佔位高度,這是一種超越了個人視野與社會場景的敘述,已具有了人類普遍意義的追尋。季先生在《牛棚雜憶》“自序”中明白、透徹地寫道:“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從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將來氣候一旦適合,還會有人發瘋,幹出同樣殘暴的蠢事。”這是何等的明智、何等的高瞻遠矚啊這種寫作理念無疑更多地屬於像季先生一類學者型的散文家所特有。他們對於社會現實和世界未來的憂慮和覺悟,也使他們自身完成了一場自我的“煉獄”,形成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義憤填膺式的敘述表達,這也是季先生最閃光的敘述之一。

《我的人生感悟》中的散文,不僅表達了季先生學者型散文家的思想探索,也反映出一個智者那種寄情明志的磊落,那種以史為鑑的達觀。散文中含蓄深邃的哲理思辨、無窮的韻味,都使人感到一種睿智的生命律動和歷史滄桑所引起的感動。它來自散文中那些豐富人生感受所給人的啟迪與開悟,來自個人傳奇性的曲折生命史與人民苦難史重合的驚訝,更來自面對逆境、直麵人生的那種浹於骨髓的精神高度與人格魅力。季先生不需要英雄的評價,但深入分析考察他的散文,其思想品格和文化立場異常鮮明,透過柔弱的表象凸顯的是智者的堅定。其生命意識由於雜糅了民族的基因而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韌性,其思維方式也因為融入了智慧而形成一種對生命追求的執著,他的散文寫作不會缺少睿智的思考。

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散文集《二月蘭》中,就不乏睿智思考和悟性所得。《夾竹桃》一文從對夾竹桃婉美動人的回憶,到塗上一層絢麗奪目的中緬人民友誼的色彩,使作者愛得更合情合理。《懷念西府海棠》從十年浩劫中被砍伐的西府海棠聯想到“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樣,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了”。西府海棠被賦予了人的生命,而和作者惺惺相惜。《二月蘭》一文由作者對燕園裡的二月蘭的關注之情、欣賞之意,發展到“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識到,原來這種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佔有這樣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點吃驚了”。身為目前中國學術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大師,季先生對自己仍然有清醒的認識。在《新年抒懷》中自我解剖說:“自己絕非什麼天才,我自己評估是一箇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還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那就是,自己是勤奮的,這一點差堪自慰。”多麼理智的判斷,多麼明智的表述,其中既無矯情,也無虛偽,令人感佩。

季先生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歷練成一種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蘊,他經常從細微之處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評析、判斷現實生活細節中的是與非,其所用之筆是如此的輕快準確,如此的駕輕就熟。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判斷使他能以一個普通人難以覺察到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細部,使人們透過他的智慧之筆發現生活之美,觸控鮮活的靈魂。身為智者的季先生在當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況下,敢為天下先,於默默無聞中,用如椽之筆為人們開啟了一扇扇智慧之窗,從中透出的使人駐足觀望、凝神思考的聖潔之光,毫無折射地射入人們的心田。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頗似老人的諄諄教誨,不溫不火,一派仁者風範,因此又可說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評價對季先生而言頗為恰當。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點,雖處塵世,但充滿了寧靜、淡泊、肅穆、安詳的氣氛。散文中既沒有顯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沒有劍拔弩張的激動情懷,只有光風霽月般的溫柔,在溫文爾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與率直。他竭力以一顆對生活無比虔誠的心在當下環境中去尋覓那些被時間、世俗磨損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詩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歷史的瞬間所呈現的彩虹之美,這種寬廣的胸懷,超脫的精神,鑄就了仁者的大仁大義,一派長者之風。

季先生的《八十述懷》一文頗有代表性。在文中他不僅惟妙惟肖地描寫了自己春夢般滑到80歲耄耋之年時的那種心態,而且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自己順應自然規律的樂觀氣度;他以曾多次引用的陶淵明《神釋》一詩的最後4句結束全篇:“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在“大化”之中,即在大自然萬世萬物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表明自己的態度,不喜不懼,生死麵前無所畏懼。這是仁的精神,也是仁者的情懷。季先生也不乏仁者之愛,在《九十述懷》一文中,他寬厚地寫道:“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昇天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民,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面對當前人心太多的不古,太多的功利心,90高齡的老人還能想到以自己的勞動讓別人有所收益,這種境界怎能說不是仁者仁愛精神的體現。

季先生在《回憶陳寅恪先生》一文中評價自己的一生時說:“我雖遭逢過大大小小的災難,像十年浩劫那樣中國人民空前的愚蠢到野蠻到令人無法理解的災難,我也不幸——也可以說是有‘幸’——身逢其盛,幾乎把一條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自己趕上了許多意外的機遇。”這裡沒有個人恩怨,也沒有自我哀樂,只有超越歷史變遷,超越時空變換的視域,站在理性和超然物外的立場去看待眾多的不幸與有幸,以仁者之心對待身邊的事物。他的人生況味可說是人生百味,他的人生體驗已超出了七情六慾。這一切終於成就了一個仁者的人生苦旅。

《我的人生感悟》中的散文有優美的抒情,有舒緩的敘述,娓娓道來的隨意性卻頗具匠心。作者的寫作心態平和,寓含褒貶卻不直言,形成含而不露、婉而多諷、皮裡陽秋的寫作特色。季先生散文的抒情性源於文中所蘊涵的深邃思想和老道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散文的內容和形式都給人一種隨手拈來,天然去雕飾之美,因此頗有隨筆特色,信筆而寫,不拘一格。這種作者個體的思想以反思、記憶方式表達出來,會形成當前文壇一種社會集體記憶、敘述的方式。隨筆的隨意、漫不經心,實則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它雖然是作者心靈最大限度的敞開,但卻構築在社會公眾的認同與共鳴上。它依賴於個體生命的張力自由閉合,卻延伸至芸芸眾生可能生活的各個領域,將個體記憶碎片連綴成社會全景。季先生所顯示的個人人生蹤跡,透過春秋筆法將自己的判斷播揚給他人,調動起廣泛的社會記憶。人們從這種隨意敘述中感受到被引領而進入審美層次的喜怒哀樂。

《賦得永久的悔》是一篇哀而不傷的佳作。季先生將自己永久的悔定位於:“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他用平鋪直敘的筆調寫出一個離家多年的遊子,在回憶家鄉清貧生活時的那種淡淡的哀愁,透過回憶、思念母親的真情,流露出缺乏母子親情的那種遺憾。這篇情真意切的回憶性隨筆於1997年獲得魯迅文學獎,給季先生帶來著名散文家的榮譽。和這篇散文性質相近的是《邁耶一家》,寫的是季先生留德期間和一家鄰居的情感糾葛,其中對親情和戀情的描寫既有歐洲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也有中華文化倫理道德的韻味。一對老夫婦倆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其中大女兒因為常常為他的論文稿打字而對他很好。他在日記中寫道:“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一個人不配愛她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孩子。”當時已婚的季先生無力接受這份愛,當生命無法承受愛情之重時,他寫得很輕鬆,但心中的複雜情感肯定是難以言說的。這是季先生所有懷念與回憶文字中唯一一次寫到和異性的戀情。

在《哭馮至先生》一文中,作者揮灑自如地傾訴了自己與馮至先生多年的情誼,惆悵中夾雜著苦澀和憂傷。他詳述了自己許多的“悔不該”,以至於因未能最後和馮至先生長談而“抱恨終天”。文中回憶了長他六歲的馮至先生給他過80誕辰而使他“萬感交集”的情景。文章最後,季先生動情地表示:“為了馮至先生,我願意把自己淚庫中的淚一次提光,使它成為我一生中最後的一次痛哭。”隨著這些情感一起湧上心頭的是季先生與馮至先生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友情,那種猶如“耐人尋味的抒情詩”一樣的情誼,真是“美妙絕倫的,終生難忘”。這樣的抒情散文細語似歌、輕嘆如唱;這樣的情感真心似火、深情如炙。作者憑藉天賦與勤奮,讓自己與馮至先生的友情像涓涓細水流淌一樣,沁入人們的心田。這樣的散文語言口語化,輕鬆自如,韻味無窮。

季先生散文之美真令人讀之百味俱生,萬念俱無。新年伊始,正是北方嚴寒的冬日,在窗明几淨的書桌前細讀這些散文,真是人生最最愜意的快事。這些,形散神聚於有意無意之間寫就的文字,猶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有了靈性,啟發了人的悟性,它將難以描摹的人生瑣事化為令人難忘的一刻,將人的真善美展現給世人。人們一定會再一次感受到95歲的世紀老人獻給讀者的是一顆赤熱真誠的心。

孟昭毅

2006年1月8日於攻玉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日本之無敵梅澤

若月星羅

升邪

豆子惹的禍

金嘉軒2:沉默之詩

徐徐圖之

中州錄

南十字星2019

至尊人生

陳歌

都市醫仙

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