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米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道陰陽,秦時小說家,偶米粉,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路走來,齊國之內的民眾,也非濰水以西那些民眾的生活,地形起伏不斷,丘陵盤踞成堆,平原罕見,河流縱橫,農田罕見,漁獵縱橫。

時值盛夏,一位位渾身上下僅有半點麻衣包裹的漢子、女子在河流旁捕獵,在相對寬闊的山谷之地種植穀物,齊國在這裡的統治力有限,看上去,諸人過的倒是舒心。

“哈哈哈,因為那才是燕國!”

“作為傳承八百年之久的姬姓諸侯國,現存的諸夏七大戰國中唯一一個固守三代聖王仁德之道的諸侯國,有此作為,不足為奇。”

“燕國作為周室召公的封地,而昔年,召公與周公攜手鑄就大周共主天下的仁德王道,燕國自是傳承這等所謂的仁德王道!”

提起數十年前的燕昭王攻齊之戰,以當時五國聯軍的強勢,攻滅齊國輕而易舉,但就是在瞬間攻克齊國七十餘城之後,只留下即墨二城未動。

為此,樂毅還親自遣散五國聯軍,率兵圍困即墨二城,結果,五年之後,齊國出了一個田單,再加上燕昭王身死,燕惠王繼位,齊國不僅沒有被滅掉,反撲勢大。

“即是滅國,已為強兵霸道,公子,看來,儒家那群儒生的影響還真是不小。”

聞周清朗笑之言,身側那御馬而進的焰靈姬柔媚之音而起,待在燕國一年多,對於數十年前的燕國破齊之戰,自然也是知曉。

而且,真算起來,燕國八百年的傳承中,整整八百年的歲月,也只有這一樁事可是留名諸夏,除此之外,諸夏之間,只聞燕國之名,而無燕國之力。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

“戰國爭雄,樂毅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徹底解除齊國的威脅,兵困即墨二城,推行所謂的王道仁德之策,欲要使得齊地之民歸心,何其謬誤。”

“是所謂有儒生傳語:夫討齊以明燕王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

“若然秦國數百年來,一直行仁德王道,何以有今日之強!”

燕國傳承的王道之政同儒家宣揚的仁德之政,頗為相合,畢竟,八百年前,召公與周公攜手開創成康大業,定周禮,傳宗法。

周公封地在魯,召公封地在燕,孔丘自魯國而起,傳承真正的禮儀,傳承真正的仁德王道之說,而燕國更是本源如是。

但是在如今的戰國亂世之中,正統仁德王道自居的魯國被楚國所滅,若非燕國僻處極東苦寒之地,否則,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燕王有恢復往昔大周王道天下之心?”

於師叔之言,小靈很容易明悟,下山以來,接觸的百家不少,接觸的諸侯國更是不少。先前疑惑樂毅不將齊國一戰而滅,如今結合師叔所語,心有所感。

“齊國為諸夏頂級大國,一戰滅齊,燕昭王心生大志不足為奇,七大戰國,唯獨燕國居正統。若然滅掉齊國,就代表燕國有能力滅掉其它諸侯國。”

“到時候,大周王道德政顯化,燕昭王……想的的確有點遠,豈不知,就連大周攻滅大商,也是以強兵霸道取勝,然後定王道德政。”

燕昭王、燕惠王所思所想為何,周清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天予之,拂取,奈何?

上天給了燕國一展雄風機會,而燕國沒有把握住,那就註定燕國再也沒有機會一展雄圖偉業的機會,只能夠在將來徹底淪亡。

“所以,這也是燕國為何如此敵視三晉之國、敵視田齊之國的原因?”

戰國之世以來,韓趙魏瓜分晉國之地,田氏齊國取代姜氏齊國,一下子使得大周分封的諸侯國幾近不存,若是師叔所言有理,那麼,燕國百多年來,一直嫉恨臨近的趙國、齊國,也可以明悟了。

燕國自居周王室正統,為諸國最為尊貴的存在,三晉之國、田齊之國的強大無異於成為燕國最不能忍受之國,破壞周禮,破壞宗法而得國,焉得與自己平起平坐。

是故,必欲使其陷於困境而後快。

“禮樂崩潰,道德出,仁義顯,祖師之言可為至理。”

“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制而不怒,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商君曾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這便是大道的外顯,這便是陰陽的輪轉,寰宇乾坤,一切在變,變則通,通則廣,廣則大,大則逝,逝則遠,遠則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柳竹秋

荷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