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天下風物,天唐錦繡,公子許,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兩國商貿的加深,整個林邑都緊跟大唐的步伐,大唐的歷法也在林邑得到推廣應用。

於是林邑人便現,進入臘月,唐人的行為開始奇怪起來,他們大肆購買香燭、祭品,在家中、店鋪之內供奉各種各樣的神明,整日裡香火繚繞、祭祀不絕。

林邑人疑惑不解,為何唐人會信奉那麼的神靈?

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他們又應該選擇向哪一個神靈祈求保佑?

然而等到了臘月二十八,所有林邑人都懵了。

街面上幾乎所有唐人開設的米店、飯館、醫館、青樓、賭場等等商業場所,皆掛上條幅且由店中夥計解釋,臘月三十的下午店鋪將會歇業,直至正月初五才會開門營業。

林邑人頓時就炸了,這還了得?

飯館、青樓、賭場之類也就罷了,可米店歇業,無處買米;醫館歇業,何處求醫?

雖然搞不懂唐人為何放著生意不做也要歇業,但林邑人並沒有反抗或者質疑唐人的想法,既然你們臘月三十歇業,那在此之前我就把該買的都買了還不行?

於是,自臘月二十八到臘月三十的三天裡,無以計數的林邑人湧入唐人的商鋪,購買一切生活必需的物資,米麵糧油、布帛紙張、瓷器陶器、金屬製品……

即便唐人商鋪在此之前已經囤積了大量的貨物來應對這樣必然出現的場面,卻依舊大部分商鋪的庫房被掃蕩一空。

廉價的貨物被清空,運進來的則是新鮮的稻米、黃澄澄的銅錠、巨大的木料、堆積如山的香料……

所有唐人藉助年節之利,大橫財。

這一幕在所有與大唐通商的地域生,林邑、真臘、柔佛、三佛齊、新羅……尤以倭國為甚。

倭人困居島國,周圍茫茫大海、橫無際涯,只能生存於山嶺河流之間,不曾建立文明,愚昧落後。隨著造船技術的展,終於有人出入島國,剛剛接觸外人,便是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朝鮮,之後再與漢人接觸,對華夏絢爛之文化驚為天人,卑躬屈膝、崇尚無比。

一代又一代的倭人孜孜不倦的學習華夏文化,甚至屢屢派遣使者前往漢土求學,儒家、墨家、建築、數學、音律、政治……瘋狂汲取著華夏文化的養分,學以致用。

寰宇之內,若說對華夏文化崇尚之高、愛慕之深、學習之勤,非倭國莫屬。

當天皇一脈斷絕、蘇我一家墜落,倭國四分五裂,甚至每一個村子、每一個山頭都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但是對於侵入島國搶佔資源的唐人非但沒有一絲一毫的恨意,反而沾沾自喜,以“華夏之治民”而自居。

他們只恨恣意殺戮同胞的蝦夷人,恨不能將蝦夷人抽筋扒皮,卻始終對唐人敬畏有加、奉若神明。

各地倭人多有懇請唐人一統諸島、併入華夏之願,甚至不滿足於成為大唐“羈縻之地”,而甘願併入大唐版圖,成為大唐治下之州府,子孫後代生生世世為唐人……

劉仁願負手走在飛鳥京的街頭,看著倭人貴族、平民在“哄搶”唐人店鋪之內的貨物,沿街無論唐人、倭人的店鋪、住宅全部掛起華夏風格濃郁的燈籠、瑞獸,彷彿置身於大唐國內,對身邊的房遺直道:“倭人畏威而不懷德,能夠使得倭人心向大唐、崇慕華夏,皆大郎教誨之功也。”

房遺直也好奇的看著街道上面景色,他來到倭國便投身入教育之中,與人合夥開設了數出書社,教授四書五經、春秋大義,平素鮮有出門。雖然也知道倭人崇慕華夏文化,卻不知居然到了這等衷心依附之地步。

置身於倭國都城飛鳥京,卻儼然遊走於昔日大唐某一處城池的街頭,哪裡還有半分異國他鄉之風情?

他搖搖頭,不敢居功:“畏威與懷德,其實並不對立,若無威凌天下之勢,旁人縱然心有崇慕,也少了一份迫不得已,未免不夠純粹,只有刀子放在脖子上,那份崇慕才最是真摯。”

倭人崇慕華夏文化是真,但若無大唐皇家水師凌霸倭國諸島之威勢,倭人大抵也只是想要學以致用、強大己身,豈有如今全民“慕唐”之風氣?

劉仁願原本是想要吹捧房遺直一番,聽聞此言,也不得不頷認同:“倭人賤皮子。”

房遺直笑道:“這並非賤不賤的問題,而是文化根源的問題。我們文化鼎盛、先賢諸多,講究的是遇強愈強、絕不低頭,而倭國沒有那麼源遠的文化,更無明哲大義的先賢,所以只知道遇強俯、持強凌弱。如此民族,縱然有一時之強盛,也只能倒行逆施、凌弱弱小,最終轟然倒塌。只知‘霸’,不知‘王’,焉有長久之理?”

劉仁願列咧嘴:“區區島國,還妄想有強盛之時?只需按照大帥的計劃施行,三五十年便可將倭國諸島之精華悉數吸納,使其國民長久陷入戰亂,最終亡國滅種。”

不知為何,大帥從艦船登6倭國的那一日起,便對這個國度顯露處無與倫比的恨意,誓要將其亡國滅種才肯罷休。

而現在,蝦夷人就舉著唐人賣給他們的屠刀,在倭國諸島對倭人趕盡殺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十虎之力,我不喜歡講道理

夜雨洗青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