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官話之變遷,幽默的代價,王躍文,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家媒體讓我談談最近二三十年官場語言變遷的話題。我沒有仔細研究這個問題,只有些大致的記憶和感觸。政府文書語言是書面語言,同通常意義上的書面語言是有區別的,它的特點在於官方氣息,也就是說它是官方書面語言。官方書面語言強調的是規範性和穩定性,排斥個性化和多樣化。政府文書需要維護其權威性和統一性,拿來自東北的流行話說:這是必需的!但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趨向僵化和程式化。比如,老百姓日常用語說:這件事我是這麼看的。受官方文書語言影響的人也許會說:關於這個事情,我的意見是這樣的。加上“關於”二字,並且把“這麼看”這個意思講成“我的意見”,就是受官方文書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不同的時代烙印。“文革”時期的官場語言同現在的官場語言差異就很大。“文革”時期的官場語言主要特點,一是戰鬥性。動不動就是把什麼鬥爭進行到底,或者爭取什麼戰役的徹底勝利。二是主觀性。極度強調和誇大人的意志,典型句式就是“一定要什麼什麼”,大有不顧客觀條件的意味。三是鼓動性。語態語勢排山倒海,不讓人熱血沸騰不罷休。四是詭辯性。首先把自己天然地放在正確的位置,再不由分辯地進行偽邏輯推論。比方:“反對這個決定的人是多數還是少數?我看是少數。少到多少呢?佔到百分之二十嗎?我看最多隻點百分之零點一。少數服從多數,所以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這是“文革”時期最常見的詭辯術,其中言之鑿鑿地說到百分比是怎麼來的?只因這麼發言的人佔據了話語霸權,無人可與爭辯。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官場語言逐漸轉入平和,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關於事物的定性推論慢慢少了,定量分析慢慢多了。突出政治的時代講究的是性,而轉入經濟建設時期講究的是量。80年代政府文書中還有戰鬥性詞彙的殘留,後來慢慢地消失了。

很多時候,政府比民間都會慢幾個節拍。語言的流行也是如此。如網路時代很多詞彙,政府要等到民間流行很久之後,才慢慢採用。這雖然是細枝末節的事,但反映的是官方的遲鈍或傲慢。有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詞能不能進入官場詞彙,或者什麼時候進入,都不是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

官場有自己的不成文的習慣,誰也沒有辦法強行規定如何遣詞造句。有些語言也會受世界經濟的影響,過去我們聽什麼“一攬子方案”通常是西方的說法,現在我們國家官方也用這個詞。不光是用語習慣的改變,而是同國家政策的變化有關係。

從我寫作《國畫》到《蒼黃》這十年,國家法律、政策有較大變化,辦事程式比過去公開和透明。但有的公務員卻未能適應這種變化,甚至抱怨因社會進步而使權力受到限制,辦事不如以前方便了。反映到語言上,多了“運作”、“擺平”、“搞定”等詞語。拿“運作”來說,無非就是轉彎抹角,煞費苦心,儘量規避法律和政策風險,辦一些本來不應該辦的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國王長著驢耳朵

七寶酥

從四合院開始顛覆諸天

紅塵擺渡

盛世快進二十年

抱抱叔

海洋,我的主場

潛水烏龜

世界一級基建狂魔

言朝暮

反派舔狗:女主們偷聽我心聲後集體倒追我!

燃燒飛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