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蔣勳說唐詩,蔣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其中第一句的“平”和第二句的“生”、然後再是第四句的“明”,都是押韻。每四句是一個韻,一共有九次轉韻,全詩九段,有三十六句,三十六句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形式。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完美關係,終於實現了。初唐時,還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夾雜的詩句出現,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詩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閣序》,我想大家在教科書裡可能都讀過,他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是四言,“誰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盡是他鄉之客”是六言,還是在用“四六”的形式,這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琢磨出來的規矩和結構,一直延續到初唐。

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現,我們看到一個很完整的七言詩的形式。張若虛是一個詩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編《全唐詩》,提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這個人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而是強調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所以,我第一個想跟大家交換的意見是關於題目。可能你們會聽到很多地方用到《春江花月夜》,有一首國樂的曲子就叫做《春江花月夜》,其實它早先的名字叫《夕陽簫鼓》,很多中國的畫家畫畫,也愛給畫作起名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好像變成了美好時光、黃金歲月的代名詞。張若虛寫了這首詩以後,這個名稱就延續下來。大概在我的中學時代,有一部法國電影,翻譯過來的名字也叫《春江花月夜》,好像是用這個名稱來代表電影想要闡述的非常美好的時刻。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會認為斷句的時候應該斷在“春江”兩個字後面,然後下面是“花月夜”,我們在五言詩當中,習慣於“二”和“三”的關係,這樣一來,就會發現“春”是在形容“江”,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春天的江水。我們的語言比較複雜,不像西方的文字,動詞、名詞、形容詞是不同的,我們通常一個字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動詞,還可以是名詞,一個人說“小孩子在尿尿”,這兩個尿字當然不一樣,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用漢語寫詩的時候,有時候常常由詞性本身帶來一種曖昧風格。如果用五言詩來理解,“春江”就是春天的江水,“花月夜”的主詞應該是夜晚,就是有花有月亮的夜晚,聽起來挺俗氣的。

可是漢語文學的有趣之處在於漢字本身一個字一個音,所涵蓋的內容幾乎形成了一個畫面,而不只是一個詞彙。我覺得將“春江”理解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個錯誤。最有趣的是,這五個字全部是名詞: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將這五個名詞形容為一首交響曲的五個樂章,整首曲子有五個主題,春天是一個主題,江水是一個主題,花是一個主題,月亮是一個主題,夜晚是一個主題。五個主題在交錯,它們中間發生了三稜鏡般的折射關係,假設春天是一面鏡子,花是一面鏡子,江水是一面鏡子,鏡子中間產生了多重投射與折射的關係。這首詩之所以迷離錯綜和意向豐富,是因為它的五個主題都是獨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看起來很好吃

扶桑知我

地府合同工

露兩手

偏執大佬的佛系嬌氣包

遐飛

重生之投資男神

躺在鈔票裡睡

廝磨

孟宋

道門法則

八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