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恨歌》本事,蔣勳說唐詩,蔣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寫《長恨歌》時候的白居易年紀不大,大概三十歲左右,剛剛考取進士,在陝西做一個小官,聽到別人在講五十年前唐明皇與楊貴妃是經過這一帶到四川去的。安祿山造反之後,戰爭發生,有一天早上,皇宮的宮門開啟,有一隊人馬往西去。老百姓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密報來了,說潼關已經破了,京城即將不保。皇帝匆匆忙忙帶著重要的大臣、貴妃,三軍護衛出了城。老百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到了馬嵬坡,軍隊發生了政變,要求楊家的權力受到約束,楊貴妃被賜死。這樣一個事件,在當地一直在傳述,五十年之後,白居易寫了《長恨歌》。

從《詩經》、《楚辭》以降,中國很少長篇史詩。《長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於讓我們看到中國人善於寫精簡短詩的風氣被白居易改變了。白居易在中國文學史上之所以不容錯過,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此。《長恨歌》中那種大篇章進行歷史敘事的能力非常驚人。一個寫“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種精簡絕句的詩人,不一定能夠寫出這種長篇史詩。希臘有長篇史詩,印度也有,中國很少有史詩傳統,我想這與文字結構有關,與文字本身的涵蓋力量有關。我覺得直到今天,《長恨歌》、《琵琶行》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學範本,因為這兩首詩能夠押韻,有詩的節奏、結構,還能清楚地敘事。

“漢皇重色思傾國”,唐朝人講皇帝的時候,不直接講唐朝的皇帝,而是比喻成漢朝的皇帝。“思”在講唐明皇,這個皇帝非常愛美麗的女子,“重色”,所以“思傾國”,每天在思念有傾國傾城美貌的女子。“御宇多年求不得”,在這個皇帝所掌管的這麼大的宇宙空間當中,這麼多年老是找不到他滿意的。與白居易寫的“上陽宮的白髮人”做對比,會感覺到蠻有趣:他年輕的時候寫對美的尋找,晚年的時候寫了這種尋找裡的殘酷。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用字非常漂亮,讓人感覺到用任何語言去寫少女的青春,都沒有“初長成”好,好像在發芽一樣。生命的美剛剛透露出來的那種新鮮的氣息,幾乎撲面而來。我相信其他任何一個人寫,都很可能用很多文字去形容少女的美。白居易不是,就是簡單的“初長成”,這三個字實在太美了。五官長得好不好都不重要,只是生命一種清新的力量。她一直在家裡面住著,也沒有人知道她美。

白居易如果只有社會意識,是寫《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的狀態,不會懂得欣賞這種美。無論如何,《長恨歌》、《琵琶行》是非常值得傳誦的文學作品,用字的準確,對於畫面的精彩形容,對於人的同情,都值得好好欣賞。《長恨歌》如果是從白居易寫《賣炭翁》的角度去寫,可能會變成另外一首詩。折臂翁為什麼折臂?因為天寶年間要徵兵。如果折臂翁是主角,唐明皇就是最大的禍因。我們看到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時候,他的同情甚至擴大到了唐明皇身上,他感覺到一個男子在愛情上的不能完成,是非常大的哀傷。

《長恨歌》讀起來非常感人,會令人忘掉唐明皇是皇帝。唐明皇本身也非常矛盾。如果從道德、倫理和社會習俗去講,他充滿許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女子,嫁給了唐明皇的兒子壽王,成為壽王妃。在家族宴會當中,唐明皇看到兒媳婦這麼美,硬是搶過來。這背後隱藏了很多讓我們非常驚訝的事情,白居易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去除了。他單純寫一個男子被一個美人驚動以後的專注——我不知道跟“花非花,霧非霧”這種美學精神有沒有關係。從歷史上去看唐明皇與從美學上看唐明皇,可能是兩個很不同的角色。從歷史上去看唐明皇,他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從美學上去看,就覺得他留下來的那種美的崇高性,讓人非常感動。我想這種矛盾在唐代發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白居易把發生在五十年前的事,用非常完整的結構敘述出來。第一大段大概在講女子美的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真正的美是你自己要遺棄都不行的,她不覺得她自己美,可是那個美會驚動人間。春天花的開放也是如此,花的開放會使人對美有無法言喻的一種親近。如果是一個意識形態強烈的詩人,很可能會覺得那是一個禍水。白居易就寫她真的是美,美沒有罪過,青春的美的綻放,像花一樣的綻放讓人感動。“一朝選在君王側”,也許錯誤只是後來到了“君王側”,如果沒有這些,美只是天生麗質。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非常對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我們今天也經常講“回眸一笑”,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白居易創造的詩句。為什麼用回眸一笑,而不是說她面對你一笑?回眸一笑裡面有動作,有旋轉,有委婉,有很多好像要消失,可是又剎那出現的美。白居易絕對是一個好詩人,雖然他後來不贊成大家重視文字、修辭和形式,可是他絕對懂這些。“回眸”中的“回”字,本身有曲線的意義在裡面。回眸一笑,不呆板,有更生動的感覺。

一個好的藝術家,在形象塑造上是非常懂得如何表現笑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雖然用“百媚生”去形容笑,可還是沒有辦法讓人瞭解到底有多美,後面是“六宮粉黛無顏色”,皇宮裡面所有美麗的女子,每一個都很美,她們全部都黯然失色了,白居易用這種方式凸顯了一個發亮的生命狀態。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寫《新豐折臂翁》,寫《賣炭翁》的白居易,非常懂美。這是他與一般社會意識強的詩人很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樣板戲不耐看?因為沒有這個部分。這是詩人心裡面的真實感覺,他對美的事物是有所追求的。

中國文化一直缺乏對女性身體的描述,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下,對女性身體的描述等同於罪惡,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春寒賜浴華清池”,在春天寒冷的時候,皇帝賜她去華清池泡溫泉。“溫泉水滑洗凝脂”,我們看到了文學史上非常少有的對女性肉體的直接描述,“凝脂”這兩個字,大概不是會被經常運用的,也很少會被男子拿來形容女子的身體。用溫泉的水滑去形容女性肉體的某一種質感,尤其是唐代那種比較飽滿豐盈的身體,用字到了精準的程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少有的一次對女性身體的描寫,是很健康的描述。我說“健康”,是說沒有讓人感覺到淫慾,就是美,就是在講面板的感覺。

如果有過泡溫泉的經驗,就會記得在寒冷的季節裡,身體泡完以後,從溫泉池出來,坐在那邊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身上冒著煙的感覺。這是身體健康的狀態。不是說白居易看到了楊貴妃從溫泉裡出來的樣子,我相信是因為他自己常常泡溫泉,所以有身體上的感覺。一個好的創作者是要有自己的生命經驗,這個經驗包括到民間去,瞭解民間的經驗,也包括感官上的經驗。一個從來沒有泡過溫泉的人,大概很難寫出“溫泉水滑洗凝脂”。

這都是我覺得《長恨歌》一開始就非常動人的部分。“侍兒扶起嬌無力”,我們在上中國美術史講到唐朝的時候,常常說,不太能夠想象為什麼唐朝的女人這麼胖,可是這麼嬌。照理講她應該很壯,可是她同時又很嬌弱。她的身體、體態非常胖,非常圓,眉眼和手,還有嘴角的部分非常細膩。在造型美術上,這很奇特,唐朝綜合了雄壯與纖細兩種精神。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唐代那種非常胖的女子,整個又很嬌弱,這種感覺不是做作出來的——那麼胖,還要故意在那邊好像站不起來,當然很討厭。她是因為泡完溫泉身上有一點軟。白居易對女性身體的形容,表現出一種慵懶的美,剛好也是唐代女性最常有的美學感覺。再去對比“始是新承恩澤時”,這裡面有性的暗示,在古代“承恩澤”就是與皇帝發生關係。

我覺得唐代對肉體與感官健康面對的態度在中國歷史上也很少見,到宋以後這些內容都隱諱不見了,到明朝以後簡直到了很可怕的狀態。唐代對身體有比較健康的描述,這一段對女子的肉體直接的描述,到皇帝對她的寵愛,都寫得比較直接。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一個受寵愛的妃子,梳著唐代的那種高發髻。什麼叫“金步搖”?古代一種插在頭髮上,垂下來的黃金首飾,走路的時候會隨著身體搖動。女子的美前面寫過了,現在在講女子的被寵愛,所以講到了“雲鬢花顏金步搖”,避開了五官跟身體,美是女子自己本身的,寵愛是外面加上的東西。“芙蓉帳暖度春宵”,用芙蓉花的花色染出來的薄薄的紗帳,這裡面當然是在描述性,講他們每一天晚上相愛的過程。下面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大家一定要注意到這裡面的結構,真是了不起,白居易其實一直在轉,一步一步地推。我們都知道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故事,可是我們去寫的時候,可能會遺漏很多細節,白居易卻是關注細節,從這個楊家女孩長成,到她很美,被選到皇帝的身邊,到她回頭笑,得到了皇帝的寵愛,到賜浴華清池,到承恩澤,到雲鬢花顏被打扮起來,到芙蓉帳暖度春宵,到君王耽溺於她的美,從此早上都不願意去上朝了,一步一步講吓來。

我剛才提到“同情”這個詞,意思是說,從批判的角度與從同情的角度寫,這首詩會非常不一樣。當我們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會有同情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可能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感受,當你一旦發現美、感覺到美的時候,你會耽溺,你會眷戀那個美。白居易沒有批判這種眷戀,相反他覺得這種眷戀是可以瞭解的。我用同情這個詞,是說他可以瞭解這種美,所以他才寫到“春宵苦短日高起”。我們現在常常對新婚的朋友說春宵苦短之類的,都是從這裡來。我們非常瞭解人在歡愛的眷戀當中的耽溺之深。可惜因為他是君王,如果他不是君王呢?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男子,也許我們會說深情男子。他是君王,就牽涉到另外一些問題。

在這裡,白居易用同情的方法,儘量把君王的角色慢慢拿掉,而變成一個很中立的男子的角色,所以“君王從此不早朝”,有一點像李白寫的“長得君王帶笑看”,都是耽溺,都是對美的眷戀。唐明皇認識楊貴妃的時候,是在中年以後。他是一個一生經過政變取得權力,功業非常彪炳的帝王。他是一個有才能的男子,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歷史上稱為“開元之治”。這種人物常常在中年以後會有一種幻滅感,他會覺得我做了這麼多事情,意義何在?其實這些人是愛美的,唐明皇又是一個很好的鼓手,在梨園裡面打鼓,是一個藝術家。所以他又感覺到他君王的部分滿足了,可是藝術家的部分沒有滿足。他就想追求浪漫的那個部分。他中年以後碰到十六歲的楊貴妃的美時的驚動,常常會在這一類人身上看到。

畢加索在六十歲左右碰到安琪拉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碰到一個年輕的女孩,他一下子嚇呆了,在超級市場像呆子一樣跟著她跑,完全忘掉他自己不應該這麼失態。男子在某一個年齡,他的身體感覺到她,因為身體的轉換是非常明顯的,而那個明顯的轉換裡,他想抓激情的東西。唐明皇在楊貴妃的身上想要抓住青春的激情,這個戀愛當然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你看《失樂園》也知道,到這個年齡這樣去追求激情,大概是蠻麻煩的。

下面是對他們歡愛的形容,“承歡侍宴無閒暇”。以前皇帝常常到這一邊喝喝酒、吃吃飯、睡一覺,然後又跑到那一邊去,現在“承歡侍宴”,“承歡”是承皇帝之歡,“侍宴”,皇帝來這邊吃完飯叫侍宴。這是講楊貴妃的忙碌。“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兩個“春”兩個“夜”,兩個春天兩個夜晚,好詩人才會寫出這種句子,不是那麼容易解釋,就是春天過不完,夜晚連綿不斷。“春從春遊夜專夜”,每一個夜晚都是跟這個女人在一起。我有一個朋友結婚,我就送他這個句子。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非常形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白居易在形容一個被寵愛的女子的美,以及她受的這種專寵。同時我們開始看到一個在戀愛激情中的男子迷失的感覺。原來唐玄宗絕對是一個聰明的皇帝,可是一下昏了頭了——愛會讓人昏頭,如果他不昏頭,也不會在歷史上留下這麼動人的浪漫故事。我們那麼愛讀《長恨歌》的故事,大概也覺得自己不夠昏頭。文學非常有趣,常常會讓你感覺到你到底喜歡什麼。這首詩在日本流傳很廣,到櫻花季節,很多人坐在樹下,拿著酒,唱出來的都是翻譯成日文的《長恨歌》,喜歡得不得了。日本人日常生活非常規矩、理性,所以他們忽然看到唐明皇可以不要規矩就很欣賞。“金屋妝成嬌侍夜”,因為他是皇帝,可以用純黃金的東西打造房子,來寵愛這個妃子。“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非常漂亮的兩個對仗句子,用金玉堆砌出來一個華美的世界。

更嚴重的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哥哥楊國忠是宰相,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韓國夫人,楊貴妃的三個姐妹都列為國夫人。在中國美術史裡有一張畫《虢國夫人遊春圖》,現在在遼寧博物館,裡面描述了虢國夫人當時進宮的時候竟然是騎著皇帝的馬,而且穿男裝。可以看到這個家族受寵到何種程度。這裡也談到一個帝王因為在愛裡面陶醉,已經失去了帝王的身份。白居易並沒有批判,而是有一點覺得:生命大概會有這樣的時刻吧。我覺得這就是同情,不要把這當成他為唐明皇說話,不是,同情真正的意思是說,你覺得如果當時是這樣,你會不會也做同樣的事。這個同情並不是說我要去可憐他,而是瞭解到生命的狀態裡面有一種無奈。白居易作為詩人,他寫折臂翁的成功,賣炭翁的成功,與他寫《長恨歌》的成功一樣,都來源於他的同情。他會變成那個角色來發言,這是好文學的基礎,好的文學不能永遠是你自己在批判,你必須設身處地成為這個人。“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件事使得所有的人都慨嘆,不要再生男孩,生一個女孩子,你看多麼光宗耀祖。

好,然後下面一大段整個在講政變的發生,從寵愛,從這種歡樂,急速轉成戰爭悲劇的發生,所以下面這一段非常難寫。大家在閱讀時,可以仔細注意他怎麼樣轉。“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在講宮廷裡面的享樂,每天歌舞的感覺。“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每天都在唱歌,每天都在跳舞,皇帝每天坐在這個妃子旁邊,好像都看不夠,覺得她這麼美。

在這樣的一種發呆狀態當中,忽然“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的軍隊的鼓聲起來了。白居易用前面宮廷裡的緩歌慢舞去對比軍隊的戰鼓,兩個都是聲音。緩和的聲調忽然變成戰鼓的聲音。“驚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是當時特別為楊貴妃編的一個最美的舞蹈。就是形容她穿著霓虹一樣的彩色羽毛的衣服跳的一個舞。“九重城闕煙塵生”,戰爭開始了。“千乘萬騎西南行”,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有一天早上,城門忽然開啟,一隊人往四川逃難,百姓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那個政變是一剎那發生的。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我去乾陵的時候,路上經過一個地方叫馬嵬,就是我們講的馬嵬坡,我在那個地方停了下來,看了楊貴妃的墳墓,旁邊好多詩,所有的文人就在講他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當時這裡發生了政變,所謂政變就是“六軍不發”,所有的軍隊說你必須要處理這個案件,國家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都是因為你專寵楊氏。所以楊貴妃就變成了一個替死者。那個時候唐玄宗本身被威脅了,所有的軍隊不聽命令,手上拿著武器,唐玄宗當時可以被處死。所以“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張愛玲一直提“宛轉”這兩個字,她說很少讀詩讀到這麼美的句子,講一個女子的死的委屈。“宛轉”是在講曲線,也是在講女子死前的一種委屈,這個女子只是因為長得美,她什麼也沒有做,最後政變的時候死亡的重心竟然落在她身上,她被拖出去絞死的時候,那種心裡的委屈就用“宛轉”來形容。“蛾眉”是唐代女子的妝容,把眉毛剔掉,在額頭上畫飛蛾,哀傷很容易表現在額頭這個位置。

“花鈿委地無人收”,頭上戴的花、那些黃金首飾,都沒有人收,因為軍隊匆匆忙忙又趕快逃難了。“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剛才是“雲鬢花顏金步搖”,現在是“翠翹金雀玉搔頭”,三句詩都是寫首飾,頭上戴的首飾。當年作為受寵愛見證的物品,都還在她身上,可是她已經死亡。這裡可以看到詩人的筆法轉得非常好。下面一句很動人:“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句把唐明皇的形象救回來了,至少你還看到他掩面救不得的無奈與心裡面的痛。如果是一首存心批判唐明皇的詩,絕對不會用這種句子。我們讀到這裡,忽然有一種震動,感覺到這個男子還是有他的深情,只是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了,也無奈了,因為這是一個政變。

下面就講軍隊繼續走了,繼續走的時候,你會看到白居易描述風景,其實不是風景,是唐明皇的心情:“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到四川去要爬山,一層層地繞來繞去,在《明皇幸蜀圖》裡,整個右上角的隊伍這樣慢慢盤旋下來到山谷,再盤旋上去,然後進到四川,就是過蜀道。那個地方叫劍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地方。李白寫的《蜀道難》就是寫這一段路程。這一段路程好像在講風景,可是又在講皇帝所愛的女子死了以後,他心情上的落寞痛苦,所以“縈紆”好像在講山路的盤旋,又在講他自己的柔腸寸斷;好像在講黃埃漫漫,又在講他自己心情上的寂寞與寥落。這一段很精彩,他是寫風景,又在寫心情,兩者交織在一起。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這是在講很沉默的逃難隊伍慢慢走,然後心情黯淡的感覺。下面很明顯直接講到了皇帝的心情,已經到了四川了,可是“蜀江水碧蜀山青”,看到四川的山,看到四川的水,“聖主朝朝暮暮情”。這些地方都把唐玄宗的形象救回來了,你會覺得這個君王真是有情意,好像在那個政治的無奈裡,他還有這麼大的愛與思念。如果沒有這些句子,我絕對不相信唐明皇后來在歷史上是一個讓大家覺得可以變成戲劇裡的男主角的人,他可能會變成一個蠻讓人家討厭的人,又搶兒媳婦做太太,又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經過白居易這個詩人的處理,會覺得對皇帝真的有很多同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在講住在四川的行宮當中,看到月亮時心裡面傷心的感覺。“夜雨聞鈴腸斷聲”,晚上下著雨,聽到鈴聲時心情的悲哀。

下面一段就講皇帝又回長安了。“天旋地轉回龍馭”,就是要起駕回宮,重新回到長安去。“至此躊躇不能去”,是講馬嵬坡,好像馬嵬坡這個地方構成了他很大一個心情上的糾結。“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已經找不到當年死掉的這個美麗女子了。“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所有的人想到那件事情都哭了,然後皇帝有一點落寞,有一點迷失,離長安城已經很近,就讓馬隨便地走回家去。

如果是敘事詩的話,敘述到這裡應該做一個總結。可是我們看到後面幾乎還有一大半,在那一大半里面,我們很明顯看到皇帝的真情,他在尋找跟思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國的水晶宮

流血的星辰a

鬼道修羅傳

帶傷的魚

權妃之帝醫風華

阿彩

甜蜜戀愛:校草大人吻上癮

園九

都市之魔帝歸來

不可愛的蘿蔔醬

贖罪

伊恩·麥克尤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