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淚與啼,蔣勳說唐詩,蔣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淚》是李商隱非常特殊的一首詩,因為這一首題目非常清楚。也許李商隱作為一個詩人,忽然有很大的興趣去了解人在什麼時候流淚。或者如果我們把題目縮小一點,我想他是在問,他自己什麼時候流淚。一個充滿了情感的詩人,在這裡提到了六個不同的落淚時刻。一個是“永巷長年怨綺羅”,“永巷”是古代宮殿裡面囚禁有罪妃嬪的地方,這些女子年紀很輕,非常漂亮,穿著非常華麗的絲綢衣服,可是她們永遠住在一個不可能見到人的最冷清的地方。對李商隱來講,這大概是一個使人落淚的生命狀態。“離情終日思風波”,第二個使他落淚的場景,大概是人與人的告別。告別之後,產生了很多思念。在思念當中總是牽掛著對方的船是不是碰到了巨大的風浪,會發生危險。這種心情上的牽掛,這種對於自己所眷戀的人的焦慮感,會使他落淚。

我們看到他一步一步點出淚可以在不同的狀況流下來。在正統文學中,一般的男性文人不可能觸碰這個題目,可是李商隱忽然給予大家可能認為代表柔弱、脆弱的“淚”很高貴的評價。淚與熱情有很大關係,我們不要忘記“蠟炬成灰淚始幹”,或者是“滄海月明珠有淚”都和“淚”有很大關聯。李商隱在他的生命主題裡面,一直把落淚這件事情作為最重要的情操來看待。生命裡面的落淚並不完全因為我們狹窄的私情,很多生命的狀態使人落淚,比如朋友的告別,比如一個女子的青春被耽擱。

“湘江竹上痕無限”,這裡用到典故,李商隱常常在第三句、第四句時用到典故,這是唐朝律詩的習慣,到第三句、第四句的時候,構成一個對聯的形式,是對仗最嚴格的部分。這一句是講古代傳說裡面的舜在南邊死去以後,他的兩個妻子趕到江邊,在湘江邊哭悼他的時候,淚水流下來,使得湖南這一帶的竹子成了所謂的“湘妃竹”,據說上面好像有淚的斑痕。這裡面很自然看到民間傳說的痕跡。在大自然當中,留著許多古代神話中的記憶與經驗。這是為愛人的死亡哭泣。

“峴首碑前灑幾多”,“峴首碑前”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個典故,是有關古代一位叫羊祜的人的故事。他在一個地方做官做得非常好,當地老百姓對他很懷念,在他死去以後,為他立了一個碑,到了他的忌日,會帶著祭品去祭悼,這個時候百姓們因為懷念他而哭泣,他的碑上常常有許多淚水。我們發現淚在很多不同的狀況下流下來,不止是狹窄的所謂私情甚至是豔情,人在感動的時刻就會流下眼淚。

我相信對李商隱來講,“淚”這個主題在這首詩裡面是很有趣的一種思考方式。我相信所有的讀者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大概也會有一些企圖和願望,會回想自己生命當中那些落淚的時刻。生命中的動情時刻,也許隨著年紀的增長會越來越少,可是動情的那個時刻如何被看待,如何被珍惜是不一樣的。就像李商隱曾經寫過的“滄海月明珠有淚”,淚被當成珍貴的事物來看待。在這首詩中,淚的主題一直帶出不同的事件。

接下來第五個事件出現了——“人去紫臺秋入塞”。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女子被冤屈,被嫁到舉目無親的塞外,在秋天告別了自己原來所居住的紫臺宮殿,去到大漠,這個時候會落淚,因為命運遭遇了巨大的孤獨與坎坷。李商隱一步一步鋪敘出生命落淚的情境,也對各種落淚情境做了不同的描述。共同的結果是淚。“兵殘楚帳夜聞歌”,這個主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楚霸王在兵敗如山倒之後,到了烏江邊,四面楚歌,自己到了國破家亡的時刻,要跟他一生心愛的女子虞姬告別。虞姬舞劍,他唱了歌,最後哭泣了。這個淚是楚霸王的淚,前面是女子的淚,或者是百姓的淚。他連續寫了六個事件,全部在講淚。這是非常非常少見的描寫方法。

李商隱點出這個主題以後,不但回應了我們自己對於淚的再思考,同時也擴大到歷史事件當中。到第七句,他忽然轉了,轉成他自己,所有的歷史上的淚,對他來講是他自己的淚的參證,他要講的是他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落淚。寫了六個歷史上的落淚經驗以後,轉回來變成“朝來灞水橋邊問”,他忽然在早上站在唐朝送別高官的灞橋旁邊,呆呆地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是講一個身份非常低的小公務員,“玉珂”是講手上拿著非常高貴的信物的高官。他忽然一轉,變成李商隱對自己生命的感嘆,覺得他這個時候落淚,不是因為要去送朋友,而是因為他的職業。李商隱有一個哀傷,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低層的小公務員,在送往迎來的高官當中有種言不及義的痛苦。

如果這個人是他的好朋友,那就是“離情終日思風波”。唐詩中時常寫灞橋,比如“渭城朝雨浥輕塵”,是寫好朋友在灞橋告別。李商隱在這裡送別的完全不是好朋友,他的痛苦也在於此。這個“淚”對於李商隱來講,大概變成了最悲痛的淚。李商隱是非常有趣的一個人,他對自己的職業感覺到很痛苦,可是也不知道離開這個職業怎麼辦。“走馬蘭臺類轉蓬”與“未抵青袍送玉珂”中,都有他對自己職業的某一種厭恨,這裡面又充滿了很大的無奈。很多人都不重視這一首詩最後的兩句,只提到李商隱怎麼描述前面六種不同落淚的歷史場景,其實這首詩最後是回到他自己。而他的落淚竟然是因為“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種感觸在歷史上很少被描寫到。我想李商隱的痛苦,在於他完全沒有辦法融入他的職業,我常常覺得在他對“走馬蘭臺”跟“青袍送玉珂”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在公事裡得不到太多的快樂。這種送往迎來的應酬中,有時候說不定還要被高官們頤指氣使地去命令他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會造成他心裡面最大的委屈。李商隱有才華和才情,卻要做一些秘書的工作,心裡會覺得不平。問題是他沒有機會在科舉制度裡面被賞識,得到一個自由度更高的工作。他在現實中的處境與他浪漫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生命發生了巨大的衝突。

可能剛開始讀到“未抵青袍送玉珂”的時候,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哭的,也就是一般公務員必然的生活、工作狀況。如果我們看到這個詩人是喜歡在“錦瑟無端五十弦”那樣的意境中寄託他對於生命的精緻追求時,的確會發現這種送往迎來的官僚生活,對他有非常大的傷害與打擊。他大概常常會出神,他沒有辦法真正把他的工作做好。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成為《淚》最大的主題。我很希望大家對這首《淚》有不同角度的關心,這樣就可以看到李商隱作為一個好的詩人,對於主題的設定,以及主題怎麼樣轉回自身的過程處理得何等巧妙。

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興趣在創作裡做一點遊戲,我想可以試試把歷史中客觀的東西鋪排開來,比如找六個事件寫淚。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作家名叫江淹,寫過《恨賦》,通篇都在談“恨”,就是歷史上不同的恨的狀態。這在作文當中,是一種很另類的題目,讓你連貫地去理解什麼樣的事情會使人在生命當中產生恨,恨又是什麼。“恨”就漢字結構而言有心情被阻礙的意思,因為“心”字邊有一個“艮”,“艮”是山的意思。一座山把心擋住了,所以“恨”是心情被阻礙。什麼樣的狀況會引發恨?江淹連續寫了二三十個恨事,也就是心願的不能完成,會變成恨。

這一類主題在正統的文學傳統當中,被探討得比較少。在李商隱最有名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中,同樣可以看到他用“淚”這個字用得非常多。淚幾乎也變成李商隱生命當中最大的主題。我們常常講熱淚盈眶,熱淚盈眶其實與我們前面提到的熱情有非常大的關係,一個人沒有熱情是不會落淚的。落淚說明有熱情的寄託,在熱情受到挫傷的時刻,就會落淚。淚的主題,使李商隱開始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這樣的情懷與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的確是非常不同。我們很少看到李白、杜甫的詩裡面,有這麼多關於淚的描寫。即使有,情懷是非常不一樣的。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淚變成了李商隱的某一種熱情與無奈之間重要的關聯。

我們讀李商隱的詩,大概也感覺——形式太完美了,語言節奏上的穩定、華麗,字句的對仗工整,大概都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形式的完美說明藝術創作已經到了一個狀態,必須在形式上做出改變。“詞”於是出現。唐代在寫詩的同時,詞已經慢慢萌芽,把詩的句型打破後重新調整。我們一再提到說只有在文學史的觀察裡,才會發現形式的完美對創作只有傷害而不是幫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後,創作者就熟練了,熟練以後情感出不來,這個時候他為了表達情感,反而會去破壞形式。通常我們看到凡是文學史上開始破壞形式,甚至大膽地用粗糙的形式表達的時候,就說明舊的形式已經有一點過於成熟,到了僵化的地步。

我們再看一下李商隱著名的《天涯》。這首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李商隱把他生命經驗裡面最精華的感觸直接書寫出來。“春日在天涯”,如果把“在”拿掉,剩下“春日”與“天涯”兩個詞。然後他又重複“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有流浪、漂泊的意思,有一種無限的生命的茫然感。在茫然當中,太陽西斜——“夕陽”的意象出來了。在這樣的時刻,黃鶯一直叫,“鶯啼如有淚”,“啼”這個字本身有哭的意思,所以“淚”又出來了。李商隱始終無法忘懷的真正的主題是“淚”,如果黃鶯啼哭的時候也有眼淚,這個眼淚大概會滋潤了最高處的花朵。“為溼最高花”這個“溼”用得極好,有一點像王爾德的小說裡面把心臟貼在玫瑰刺上的夜鶯,用淚來滋潤生命,使花的顏色更豔麗,使花開放得更燦爛。

這二十個字,把李商隱的熱情、激情全部描述出來,幾乎是全部心血投入的感覺。這二十個字,是我這幾年用毛筆字寫了最多次的一首詩,非常簡單,文字極精簡,幾乎沒有典故,可是非常迷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偷香神醫

一朵青蓮

王權帝婿

雪縱馬

天眼覺醒

一品青蓮

都市高武:開局百倍天賦!

都市高武

仙二代的敗家日常

岐山娘

德國式英雄

傑克·希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