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陶淵明,陳橋生,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題解

庚戌即晉安帝義熙六年(410),這年陶淵明四十六歲,是他棄官歸田躬耕的第六年。“西田”,即《歸去來兮辭》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的“西疇”。舊曆九月中收稻,應為晚稻。題中“早稻”二字,近人丁福保《陶淵明詩箋註》說:“一本‘早’是‘旱’字。”旱稻,又稱陸稻,據宋末戴侗《六書故》植物部:“稻性宜水,亦有同類而陸種者,謂之陸稻。今謂旱稻。南方自六月至九月獲。北方地寒,十月乃獲。”“早”字應為“旱”字,因為字形相近而誤。這是一首體現陶淵明躬耕思想的重要詩篇。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3106434.jpg" />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詩意圖 汪國新 繪

句解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人生所歸,歸向於道。但無論歸向於什麼道,首先要吃飯穿衣,這是人生的前提。

將衣食與“道”並舉,意義非比尋常。這是陶淵明在躬耕的基礎上悟出的民生以勤為先、以衣食為端,方能返樸歸真的根本道理。這與《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說的“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是一脈相承的。這是陶淵明的可貴之處,他的思想來自躬耕生活的實踐,而思考的結論又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怎麼能夠連衣食都不經營,就追求到生活的安定呢?

“都不營”既包括了孔儒的不親耕稼,也包括了老莊的無所作為,這種主張力耕的自然有為論,是詩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人生真諦。自耕自食,是他理想中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儘管詩人未必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他嘗試了,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孰”,何;“是”,此,這裡指衣食。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開春了,就開始去從事農耕。一年辛苦,到了秋天,收成大概總是過得去的吧。

說得似乎很平淡,體味起來,其中蘊涵著的欣慰自得之情,又是那麼真實,那麼淳厚。“常業”,日常工作,這裡指農務。“歲功”,指一年的收成。“聊”,略微。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

開始收割了,一大早就出門去,也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到太陽落山時,揹負著收割的稻禾欣然而歸。

這兩句化用了《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語意,同樣流露出一種欣然自得的意趣。“微勤”是謙辭,指自己的勞作。“肆”,操勞,盡力。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山中的氣候冷得早,霜露也較多。九月中,已是霜降節氣。在風霜中,詩人感到了勞作的艱辛。“饒”,多。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種田人的生活怎能不辛苦呢?但誰也沒辦法擺脫這一切。這兩句既表明詩人深知稼穡的艱難辛苦,也表明他的躬耕意志很堅定。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躬耕自食,誠然使得四肢疲累,但或許可以免除其它禍患的干擾。

“異患”,指人生本不應有的非常禍患。在魏晉以降的時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一大批名士死於非命。如孔融、何晏、嵇康、張華、潘岳、陸機、陸雲、嵇紹、嵇含、王衍等,都先後被殺。所謂異患,首先是指這種旦夕莫測的橫禍。其次,為五斗米折腰事小人,在“質性自然”的陶淵明看來,也應是一種異患。要免除這種異患,在當時或許唯有棄官歸田。詩人之所以堅決歸田,既因為他堅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同時也因為他深知“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這幾句沒有一點高調,質樸本色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情。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

你看,從田裡歸來,洗洗手腳在屋簷下歇一歇,喝杯酒,多麼心曠神怡!

這樣的快樂,只有在農村勞動生活過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領略到。“斗酒散襟顏”,活畫出詩人勞作後心情與表情均因酒而放鬆的形象。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把酒臨風,詩人心緒不禁遙接千載,推想古代的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其心意也應與自己遙遙相合。

陶淵明畢竟不是一個純粹的農民,他仍然是一位由傳統文化滋養造就計程車人。他像農民那樣站在自家屋簷下把酒開懷,可是與鄉鄰明顯不同的是,他的心靈卻飛越千載,遙接古人。“沮溺”,即長沮和桀溺,春秋時代的兩位隱士,據《論語·微子》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兩人與子路進行了一番談話,同時並不停止手中的農活。沮、溺的思想主要有三點:一,批評時代黑暗。二,認為這種黑暗世道難以改變。三,主張歸隱。陶淵明自言與這兩位隱士心志遙合。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但願能長久地過這種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縱然躬耕勞苦,也無所怨尤。詩人經過深思自省後,更堅定了歸隱之志,其心境也終歸於圓融寧靜。

評解

此詩夾敘夾議,透過收穫稻穀之事,抒發躬耕情懷。陶淵明雖自幼學習六經,敬仰孔子,但他最終選擇了長沮、桀溺式的人生道路,這意味著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與孔道並不完全一致。他有一個矛盾痛苦的心態變化過程。事實上,為了最終棄官歸田,他曾經歷了十三年的曲折反覆。而從此詩看,即使在已經歸田五六年後,詩人內心也並非總是平靜單純。不過,經過躬耕勞動的體驗和深沉的省思,詩人已產生一種新思想,這就是:農耕生產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儘管應以“道”為終極關懷,但是對於農業生產仍然義不容辭。尤其身處亂世,只有棄官歸田躬耕自資,才能保全獨立自由的人格,沮、桀之心因此而具有了現實意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我靠抄書成了全球首富

越過山丘

超級女神護花系統

公子柳

南江十七夏

玖月晞

升遷太難?不如安心乾點實事

這肉有毒

怒江之戰1

南派三叔

從今天開始當首富

齊州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