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天上掉餡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7章 浩陽一中,官家,不信天上掉餡餅,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浩陽市第一中學,坐落在浩陽市區東南部,與市委大院相隔不遠,步行大約十幾分鐘的路程。浩陽老城區,本來就不大。

不過浩陽一中的佔地,還是很廣闊的,校區內環境也很好,有許多合抱粗的大樹。浩陽一中建校時間很長,差不多在五十年代中期浩陽建縣的時候,浩陽一中也同時成立了。一開始的校區自然沒有這麼大,後來經過不斷的擴建,才有今天的規模。

根據市教委的報表,浩陽一中擁有學生六千多人。這在一個縣級高階中學而言,是一個比較驚人的數字了。加上教職員工,在這片綠樹掩映的校園內,有近七千人在生活工作。

羅蓉蓉在高二年級,第216班讀書。

羅蓉蓉病癒出院之後,就沒有再回沙山村去做代課教師,在劉偉鴻的安排之下,進入市一中繼續學業。她以前在黃沙區第八中學上學,中途輟學,自然還是要從高二讀起,底子打紮實一點,考大學比較有把握。這是劉偉鴻的原話。

羅蓉蓉很刻苦,學習刻苦,生活也節儉。她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辜負了劉市長的一片心意。要是考不起大學,可就真的對不起市長“哥哥”了。

多好的市長啊!

中午在食堂吃完飯,羅蓉蓉便急著趕回宿舍去,準備利用午休時間,好好溫習一下功課。儘管羅蓉蓉很刻苦地學習,以前在黃沙區第八中學的時候,也是尖子生。但是進了浩陽一中之後,成績只能算是中等。畢竟區裡的學校和市一中比較起來,師資力量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市一中的錄取分數線,本就比其他高中的錄取分數線高了一大截。可以說,浩陽一中就是浩陽市的最高學府,相當於浩陽的北方大學和首都大學,集中了全市的尖子生。

羅蓉蓉中途又輟學了一段時間,就更有差距了,現在感到壓力很大。

快要到宿舍樓的時候,羅蓉蓉有點急切的步子忽然停了下來,有點驚愕地望著不遠處大樹下坐著的一個人,懷疑自己是否看錯了。

這個人,竟然是劉市長?

穿著簡單的白襯衣,黑色休閒褲,就這樣坐在水泥墩子上,望著她笑。

“蓉蓉……”

劉偉鴻慢慢站起來,很不雅觀地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塵。他剛才已經在這裡坐著抽了一支菸了。

羅蓉蓉有點駭然,這個樣子,實在太顛覆了。

一市之長啊!

“哥……你怎麼來了?”

稍頃,羅蓉蓉才驚喜萬分地疾走了過來,滿臉不敢置信的神情。

劉偉鴻給羅蓉蓉辦了個存摺,按月將生活費打到存摺上。偶爾也會來學校看望一下羅蓉蓉,每一次過來,都能羅蓉蓉開心好幾天。最開始的時候,羅蓉蓉還是很謹慎叫著劉市長,被劉偉鴻糾正了好幾次,才試探著叫“哥”,時間一長,也慢慢習慣了。

有個這樣的哥哥,真好。

劉偉鴻微笑著上下打量羅蓉蓉。

無疑,羅蓉蓉的衣著打扮,以城裡人的眼光來看,還是比較土氣的。很老式的小翻領襯衣,淡青色的長褲,一雙廉價的塑膠涼鞋,顏色也是魚肚白的。頭髮剪短了,一個土氣的農村小姑娘。其實羅蓉蓉有幾件好衣服,是唐秋葉送給她的。今年過元宵的時候,劉偉鴻帶著羅蓉蓉去唐秋葉那裡一起過的節,唐秋葉很喜歡羅蓉蓉,送了她幾件衣服。

羅蓉蓉捨不得穿,也有點不敢穿。

她的底子,很多同學都清楚,最偏僻山區來的鄉下女孩,打扮得那麼洋氣幹什麼?沒的惹人閒話。

“嗯,不錯,又比以前結實些了,看來一中的伙食還可以。”

劉偉鴻滿意地點了點頭。

羅蓉蓉連忙說道:“學校的伙食很好的,我每餐都能吃飽。”

這也是實話。對於大部分城裡學生來說,一中的伙食不說難以下嚥,也絕對稱不上是美味佳餚。但對於羅蓉蓉來說,這就很好了,比她在家裡吃的伙食要好得多,菜裡面還能見到葷腥。

劉偉鴻哈哈一笑,說道:“你們要放月假了吧?”

所謂“月假”,也是大部分內地學校的特色。為了應付考試,提高升學率,一些高中採取了自己的“萬年曆”,不休星期天,而是每個月集中放幾天假,稱之為月假。平時學生們都得呆在學校好好讀書。

對於這種模式,劉偉鴻是很不贊成的。但整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如此,實行的是“應試教育”模式,升學率是硬道理,即便是市長,對這個“制度”也莫可奈何。

眼下,上大學,分配工作,還是絕大部分學生走出農門或者解決就業的主要出路。

在大學畢業生包分配的時代,“一考定終身”絕對不是玩笑話。考不考得上大學,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考上大學,哪怕只是考上中專,都意味著有了鐵飯碗,從此之後能夠成為國家工作人員,人上人。考不上,哪裡來的還回哪裡去。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指的就是這種現象,完全可以用“殘酷”來形容。

劉市長若是硬去幹涉中學的教育模式,只怕會激起“民變”,無數學生的家長要向劉市長討個說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老公的甜心(甜心繫列之六)

田心貞

全民轉職:電鋸惡魔的我即是天災

安吏

威武不能娶

玖拾陸

萬古大帝

暮雨神天

鐵路往事

曲封

玩兒在那個年代

三十二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