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太子是雄虫[清] > 第 107 章(第1页)

第 107 章(第1页)

107、学堂初定1

给海善安排完一个新任务后,定下开学时间,就是明天,正好到三日之期。于是叫来了建设学堂大帐的负责人辛者库管领那木鲁:“大帐建得如何了,里面桌椅可到位?”

“已经好了。”那木鲁说完话,忐忑地问,“奴才家的小子们真的也一道来上学?”

之前太子就让海善阿哥统计包括辛者库奴婢在内的所有适龄儿童,说是不论身份只要是镶红旗的孩子都要上学,但他们还是有点忐忑。像他是管领还好,管领虽然也属于辛者库,却也是官,相当于半个佐领。但底下那些人就一直不安了,特别其中一些因罪入辛者库的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子女们如何同人家正经的包衣、旗人一样去上学?

便有了那木鲁再一次确定。

胤礽奇怪地看了一眼那木鲁:“那是当然,我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不止是适龄儿童,以后包括成年人、老人,我镶红旗中不允许出现一个文盲。”

一想到大清和虫星的差距,胤礽就生出一种紧迫感来,落后太多,他也是要面子的。那么高的文盲率,都不好意思和霍折他们提起,然而纸包不住火,等人家来了早晚会知道。好在还有时间,让他可以普及一下教育,不至于遍地文盲。

“是、是,是奴才耳朵不好,没听明白。”那木鲁闻言心下狂喜,诚然,

辛者库地位最低,口称奴才奴婢,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单独的户籍,只要有本事,照样能够科举入仕。只是以前受限于家庭经济和教育水平,几乎没人能蹦跶出头,但太子开设的免费学堂却给他们的子女一个公平的机会,由不得他不激动。

再有,太子以后也是要登基为帝的,届时,他们镶红旗辛者库人家的女儿就一样有了入选宫女的机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娘娘。想当然,后宫不能干政,除非熬成太皇太后那样,一个女人当娘娘其实能给旗内带来的利益十分有限。但是对于旗人而言,旗内女子在宫里的地位也变相体现着那一旗在皇上眼里的地位,好比当初的董鄂妃,她生位份的速度也代表了顺治帝对正白旗的看法。

同时,一些微妙的不可传达的意思也会通过宫里的娘娘或是受到褒奖、或是升了位份传达出来。

辛者库,地位低微,但当他们中的娘娘是那个联结人时,谁又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他们辛者库的人当下等人看?

胤礽哪里想到那木鲁短短一瞬间就想到那么远,见状,板着小脸道:“你也别高兴地太早,如果学习太差或者不用功就不免费了,家里要补缴学费的。”

全民教育肯定是要的,但是也不能让他当冤大头供着一群不好好学习的人,所以适当的惩罚是有的。不好好学习,放心,绝对不会赶回家让他们继续当文

盲,交学费接着上学就是了。要是一直都很差,那么只能一直交学费了,想必他们父母的棍棒会让他们学会用功的。

那木鲁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

免费的学还不好好学,肯定不能惯这毛病,没见多少大户人家的族学就是因为惯着家中不成器的子弟导致学堂乌烟瘴气,弄得最后一些资质好又肯学的不得不另请先生。镶红旗的学堂要是演变成那番模样岂不是给太子脸上抹黑,日后说不得就变成太子无能的一个佐证。

胤礽相当重视学堂,虽然那木鲁说一切已经准备好了,还是亲自去看了一圈。大帐的窗子和上头的顶子卷起来还算亮堂,就是过不了冬。

“看来先得尽快把房子盖起来。”胤礽暗自道,已经深秋,再有两个月就要下雪,不说正式的学堂需要赶紧盖起来,就是那些灾民也不可能继续住在现在窝棚里。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他三样目前还好说,住房可不是张张嘴就能盖起来的,固然不像种田那样讲究农时,但京城的冬天土地冻结是盖不了房屋的,必须早做打算。

所以胤礽虽然心急发展产业,也只能暂且压制住迫切地心情,先解决住的问题。

“学堂管一日两餐和四季衣服,做饭的妇人都到了吗?米粮布匹可发放下来?”他问的是奕清奕鸿兄弟俩,那木鲁只管建学堂,闻言站在旁边傻笑。做梦都没想到有

如此好事,上个学还管一日两餐和四季衣服,等于家里养个孩子不花啥钱,看来以后得鼓励旗下人多生孩子才是,生的多,生出聪明孩子的几率才大。聪明孩子多,成才的人才多,那时才是真正起来的时候。

人老成精,说得就是那木鲁这类。看着憨厚老实,其实小算盘一点都不少,只不过就是胤礽知道了他心里的心里小算盘也不会太在意。又不是害人的小算盘,谁还不为自己多考虑考虑?

“都已经齐了,米面布匹那些供货的商人知道是给学堂里学生用的,先紧着送了一批过来,足够用了。”奕清恭敬地回答。

一下子供那么多学生免费上学,实在让他惊骇,要知道镶红旗一共有13万人,其中适龄儿童高达2万多,因为人数太多,导致一开始是要在太子大帐旁边盖的几间供教学用的大帐变成了在空地上的几排子大帐,做饭的妇人也招来了一百五十人之多,做四季衣裳的更是直接取消,发放布匹尺头且让他们拿回家找父母熟人去做。

他觉得不太靠谱,就是官学也没有那么多学生,回家同父亲说却被教训了一通。说他光长年龄不长脑子,还没六岁的太子想得深远,这些学生受太子大恩德,日后必然是太子的死忠,就是有一两个人有反骨在众口指责之下也难以成气候。

如此,奕鸿对学堂越发上心起来。

不说他们家已经绑定在太

子身上,就说他们兄弟到胤礽身边,发现太子对汉人不像其他旗人一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就让他们心悦诚服了。满人夺得天下,带领几十万满人进京,一上来就将内城所有人都赶到了外城,也就是南城。占的房子全部分给了自己人,有一个算一个,再落魄的旗人都能分到两间房,一家子捧着铁饭碗,傲气着呢。

太子还是他们见到头一个没有那种傲气的人,倒不是说胤礽身上完全没有傲气,而是,少了那种因为自己是满人而看汉人仿似看下等人的不舒服目光。他们甚至觉得,满人也好,汉人也好,在太子眼里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谁比谁高贵,也不存在谁更可靠。

“先生呢,可都到位了?”胤礽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来,学堂除了有学生,主要还得有先生才行。当然,一开始要求也不高,能教个三百千启蒙和简单数学就行。

这回换奕鸿回答,他体能远比自己哥哥好,也更善于交友,便说:“一共是20501名学生,我们设想80人分成一个班,总计256个班级,其中又根据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您上回说不能光读书,不管男女都要练武和学习野外和种田常识等,初定早上是小班在帐内上课,其他中班和大班则在户外练武,等到小班上完室内课去练武后,中班和大班日常轮换着回帐内上课。现在86位教书先生和

172位老兵已经到位。”

“很好。”胤礽点头赞许,就见奕鸿开始挠头,感觉有点不太妙,“还有什么,一块说出来。”

奕鸿涨红了脸,坑坑巴巴地说:“那些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年轻,而且都是汉人。”

在镶红旗中找172位武艺好的老兵十分容易,有工资拿,又能教自家娃,人人抢着报名,都是优中选优,骑马射箭武功体能缺一样都不行。哪怕年过六十的都能将石锁舞得虎虎生威,长枪火器甚至火炮都有人擅长。但是86名教书先生却是难为死他。

旗内但凡有点才华的都想法子进朝廷,再不济也凭借会读点数跑军中混前程去了,怎么可能有人白白闲在家里。就是他们自己肯,旗的都统佐领也不是摆设,怎么可能让旗内人才在家里发霉种蘑菇,让其他旗笑话他们镶红旗没有能拿出手的人才?

最后他只能到外头去找,可是以他的人脉搜罗遍了落魄童生也不够,最后只好打起了各个学堂的主意。每年都有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学生无法继续读书,或者有商人子弟无法科举只是单纯读书,他对前者用稳定月钱和能边教学边学习来诱惑,后者则用在太子手底下做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入了太子眼能混个前程为由蛊惑,倒是招够了86位先生。

就是年龄有点小,最小的才14岁,大班的学生年龄大的都14岁了。

“那又如何

?只要学问好,人品好就行。”胤礽笑道,他自己就是小孩,当然不会觉得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奕鸿这才松了一口气,拍着胸脯道:“先生虽然不太好招,我也是选了又选的,品行不好学习不好的都没要。”

特别是以前那些讥讽他的同窗,他一个都没要,既然能笑话他舞枪弄棍想必也看不惯学堂把练武的重要性和读书等同,到时候来再阴阳怪气说一通岂不是害了自己?

而且只要深入参与建学的人都知道进了学堂绝对前途远大,他怎么可能把好机会给讥讽自己的人?他可不是圣人,就是圣人,也做不到毫无抱怨去帮助曾经嘲笑自己的人。不过他却把自己先生那个考了几次都考不上秀才的大儿子给拉了进来,人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小算盘?

讨好先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本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