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文学>太子是雄虫[清] > 第 158 章(第2页)

第 158 章(第2页)

收拾完一群骄兵悍将,驻防长官扭头对戴梓歉意道:“都是一群粗汉,没个规矩,见笑了。”

他当然知道自己说的话戴梓听着不顺耳,但也只是在口头上表达了一下

对粗汉无礼的歉意,至于其他方面,只能说败了的群体没有资格让别人顺着他说中听的话。

大实话不中听,却最真实。

戴梓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不但读书好,机械发明有一套,在人情世故也是极其精通的。眼下,别人的话不中听,有点伤汉人的自尊,却愿意护送自己上京,是友非敌,他不可能因为几句是事实的话和别人翻脸。

“哪里,大人手下的将士骁勇不畏战,让人敬佩。”

不管怎么说,这种人人请战的精神确实让他震惊,他出生后大明已经亡了5年,不过当时还有南明在抵抗,只是到他知事时,南明也只能道听途说了,只能老老实实当大清国的臣民。后来赶上三藩之乱,期间他倒是犹豫了一下,是投靠那边阵营,然而他父亲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投靠三藩的想法。

“大明国那么多人,那么多军队都败了,三藩能赢?没见连朱三太子都不肯露头吗?你也是知兵之人,我问你,硝磺主要哪里有?”

戴梓立即清醒过来,三藩看似情况大好,几乎一夜之间大清连失八省,可是大清重兵还在,硝磺产地还捏在人家的手里。

打仗,有了精气神是不够的,少不了硝磺,不然大炮一轰哪里受得住?

从那之后,他就确立了一个目标,往上爬,做大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不在自己的国家当二等人。眼下,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些在他

们老家不可一世的旗人老爷们也要护送自己进京,这还是他没有当官的前提呢。

戴梓心里做大官的渴望更深了。

三十而立,他就要在三十岁这一年做上大官了。

天津卫离京城很近,没两天,就到了,暂且在驿馆住下,然后往上递折子。有康亲王留的推荐信,倒也颇为顺利,递上去第二日就召见了他,并且封了官。

翰林院侍讲他倒是能理解,毕竟他学问也不差,要不是三藩之乱烧到他的家乡,耽误了他继续科举,未必不能科举取士。

可是工部启心郎是个什么鬼?

皇上倒是问他会不会清语,他也老老实实回答学了一点,只能简单交流几句,多了就不行。为何他让他启心郎?到时候是他听清语给人翻译成汉语呢,还是听汉语给人翻译成清语?

戴梓表示自己真的很难。

听清语翻译成汉语,首先他得全部都能听懂,可是他真的只能听懂日常简单的对话。

听汉语给人翻译成清语,那更难为他了,他倒是装了一肚子的学问,可翻译得过去吗?

皇上也太为难人了,不说是他,就连工部尚书也为难,把戴梓塞到他手下到底是干什么的?还兼任着翰林院侍讲,哪有低级官员这样兼任的,他去哪里上班?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启心郎怎么用?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过来,因为皇上又下了一道口谕,让戴梓入南书房,并且紧接着就抬旗去了镶红旗

。敢情是给太子的人,难怪,他想到太子最近在镶红旗折腾的一摊事,有个工部官员在那协调确实要方便许多。

但是寸功未立就给人抬旗,这也显得旗人太不值钱了。

却不知康熙也是被胤礽闹得没有办法,康熙考校戴梓时,他也在一旁,从皇阿玛频频点头中确认戴梓确实是个头脑灵活的人才。

是人才,就得抓在自己手里,再加上他之前就给人画了大饼表示以后会把优秀的人抬旗。如今来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戴梓,当即硬是闹了康熙两天,让他把戴梓抬旗了。

“下不为例。”康熙被儿子缠磨不过,依了胤礽的意思,却也给出了警告。

“为什么?”胤礽不解,“就应该吸取最优秀的人当旗人,这样,我们旗人才能越来越优秀。”

康熙苦笑着解释:“你的想法没错,但是银子支撑不住,他们当了旗人,不说要分房子给他们,他们的后代我们也要负责的,可哪里用得上那么多的兵?听说现在有些旗人家已经开始生计困难了,以后一代代下去只会更困难。”

他当然知道胤礽说得对,只有扩大既得利益群体,把汉人中最优秀的人吸纳进来大清才会越发稳固,越发得民心,奈何心有余力不足。

清袭明制,不像之前那样收税是越多越好,而是卡死在朝廷用度范围内的,这样一来,很多事是无法做的。现如今,大清满打满算一万多个官,这

还是包括从九品在内的小官。

再多,朝廷就养不起了。

“这有什么,以后孩儿会办很多钢铁厂子,里面要用不少人呢,还有生产一种营养剂的工厂,也要不少人,只把八旗的余丁都不够用,还得对外招工。”胤礽信心十足,“现在镶红旗好多余丁就在砖窑干活,他们天天打胚子烧砖,有的是力气。”

康熙:……

感觉儿子似乎说得没错,难道八旗需要试着走下另一条路?

算了,前线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悠着点吧!先让保成在镶红旗折腾,如果真的好再推广到其他几个旗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