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无法说服的康熙
父子俩正说着话,步兵统领求见,康熙没有放胤礽退下,而是让他在旁边听着。只要方便,他都会让太子听听政事,很多东西专门教很累,学也学不会,耳濡目染却十分容易。
步兵统领进来,看见太子也在,心里暗幸自己没有直接给戴梓定案。
心中没有鬼的步兵统领一五一十将自己掌握的汇报给康熙,全程,一个带有个人情绪的字眼都没有。他是不喜欢戴梓,一个汉人,就因为入了太子的眼摇身一变就成了旗人。
他们当旗人的,哪一个不是提着脑袋给皇家卖过命的,他戴梓凭什么?
要是戴梓是包衣,哪怕后来再以包衣身份抬旗,他都不会有这种情绪。
康熙听完,勃然大怒,好好的清国人不当,去私通东洋,想到戴梓是浙江人,不禁想到郑家:“和郑家有无关系?”
步兵统领头大,他官职不小,也是朝廷大员,但就管京师一亩三分地,哪里知道戴梓和郑家有无关系。对方是太子的人,他连邢都没有上,能问出个什么来?
胤礽见状,忙拉了拉康熙:“阿玛,息怒,此事蹊跷需要慢慢调查。”
他对戴梓可以说是百分百信任,感觉骗不了人,可是康熙没有锻炼过精神力,难免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被个人情绪左右判断。
康熙知道太子在维护戴梓,心里有点生气,
却因为步兵统领在给忍住了。
保成是个小孩子,却也是大清的太子,人前要给他留有面子。
“行了,继续调查去。”康熙挥手打发走傻眼的步兵统领,转而对胤礽说,“保成,你是太子,纵然要维护自己人,也该知道国法在家法之上。”
“如果是其他罪名,看在他立过功的份上,也不是不能让其将功赎罪,可私通东洋,此乃不可饶恕的大罪。”康熙十分严肃。
保成护着自己人不能说是错,如果连自己得力干将都护不住,都不能帮其争取利益,那么太子之位也坐不稳。
毕竟大家都是人,不是餐风饮露的神,也不是没心没肺的死物,人心时时刻刻都在琢磨事情,琢磨人情,想要大家忠心追随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只是身为太子,不能什么人都收。
皇阿玛倔强起来谁都阻止不了,胤礽深知这一点,垂下睫毛没有反驳:“阿玛说的对,只是戴梓是否私通东洋还不能确定,您说过,满朝文武皆是有眼色之人,孩儿担心一旦漏出六成相信的意思,底下人也会坐实十成。而且如儿臣先前所言,戴梓私通东洋之罪确实来得蹊跷。”
“怎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戴梓研究出无缝钢管改良火炮后就来了?此中种种,不得不防啊!”他本来想说不要犯前朝崇祯皇帝之错,想到康熙正在气头上,止住没有说。前朝的崇祯不就是中了他们的离间
计,自断臂膀断送了江山,他们可不能再犯。
他很清楚,大清算是个捡漏而来的王朝,加上不是汉人,想要坐稳,远比其他王朝要来得艰难一些。皇阿玛偶尔会有在些过激反应,在他看来,其实就是深入骨髓的不信任。
可是这种不信任完全没有必要,最好的防御是融合,一旦相融到难分你我的程度,问题就解决了五成。再有,让百姓安居乐业,问题又解决了八成。
最后的两成,则是防御外敌,接触到虫星后,他感受最深的是,大清缺乏一种战略防御性武器。
目前,他觉得只有戴梓是离研发出来最近的人。
和胤礽推想得差不多,康熙一旦竖起了防御性的刺,其他人再劝都没有用,哪怕这个人是他最心爱的儿子。只见他摇头:“保成,你还是太单纯了。”
“戴梓毕竟南人,你怎么知道他拿出这些东西来不是为了取得你的信任另有图谋?”
虽然步兵统领没有调查出戴梓和郑家有什么关系,但已经让康熙的汗毛竖了起来,就算不是郑家,还有朱三太子。要知道,朱家在民间的影响力绝非他们这种后来者可以比拟的。哪怕他们同样是汉人,民间也会有野心家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造反,何况他们不是。
戴梓私通东洋之事,此刻在康熙心中几乎和动摇皇权等同起来。
“可是阿玛,如果是敌人,为什么会加强我们的武力?子母冲天炮您
也看见了,无缝钢管比起铜的造价更便宜,可以让我大清拥有更多的大炮……我觉得敌人没有那么傻。”
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可能。
康熙听了直摇头:“郑国难道奸细吗?郑国主张修建郑国渠不就是为了消耗秦国?戴梓此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越发觉得戴梓不那么简单,否则他脑子中的发明怎么就和母鸡下蛋似的,还能下双黄蛋,不,是三黄的。
才弄出一个产铁量惊人的高炉,紧接着又给太和殿搞出来新型材料,没等歇口气无缝钢管就能弄出冲天炮来。
“如果戴梓真的是郑国,阿玛为什么不能学学秦始皇,修出一条郑国渠,为一统天下打好基础?”胤礽想也不想就说。
在他看来,就算戴梓私通东洋了,只要他能拿出来成果来,也不是不能一用,只要不让其造成危害就好了。毕竟,目前以戴梓的身份,私通东洋也不可能泄露啥机密出去。
康熙被噎住,保成的意思是他心胸和用人比秦始皇差远了?
胤礽一想到秦始皇的伟业,十分激动,哪里能够察觉到康熙的气闷,忍不住挥舞起了双手,心潮澎湃:“阿玛,我大清虽然不似秦朝,但是戴梓之事如若是真,也有几分相似,为何不学学秦始皇?”
“或许戴梓私通东洋也是无奈之举,可他既然来到镶红旗,心存良知,贡献出自身才华有利于我大清。我们不单单让重用有才华之人
,还要奉为上宾,有功之臣,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继续为大清做贡献。”
康熙心中仍然不认可,今非昔比,先秦时,黔首百姓其实没有那么强的家国观念。且秦朝虽然不受他国待见,却也受周天子所封,正统性是不被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