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胤礽一猜就准
话是这么说,然而康熙反而睡不着了。
眼下和当初的情况又不一样,他很确定,一到晚上就特别精神,那种精神劲头不是搂着香儿子能够睡着了。
郑经归降出岔子,他是担心,然而心中那团火,让人更焦躁。
胤礽没有想那么多:“我知道阿玛担心什么。”
他干脆起身盘腿坐在炕上,盯着康熙。
“哦?你知道什么?”康熙奇怪,他还没有说呢,透彻怎么可能知道。
“我就是知道。”胤礽极其肯定,“你肯定在想郑经归降的事。”
康熙听了,猛然坐了起来:“谁告诉你的?”
这件事不太顺,但是外界并没有几个人知道,恭亲王给他呈得都是密折。
“我猜的。”胤礽说,“当初留住死了,我就猜到郑经归降可能会不顺。”
他极其肯定道,郑经要归降,不可能不看大清如何对待降臣的,普通的降臣身份还不够,郑家抗清相当激烈,他们不可能不看前面降臣的待遇。
留住是吴三桂之孙,同样也是恪纯公主之子,尚且难以保命,郑经如果知晓不会不考虑,换成他也要慎重。
毕竟以往大清如何对待降臣的,基本有一套流程,高位的嫁公主,嫁宗室女,低位的封官,甚至还有在京城不得重用的。
比如施琅,先前就在京城蹉跎十年,家资轻薄贫寒。
康熙闻言,沉默不语。
即便到现在,他对留住的杀心仍然不减,吴三桂余孽留不得,留来留去会成为祸端。只是太子年纪小,过于仁善,才会无法接受。
胤礽没有继续在留住之死上纠结,事情已经发生,要做的只能弥补。
和康熙想的不同,胤礽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住恪纯公主,需要去弥补他。他只关心自己阿玛,想的也是弥补留住之死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康熙看不到的地方,胤礽其实已经具备了政治人物的初级狠心。
“儿子已经想到了法子,大概有六成把握。”胤礽说道,他一直在想解决方案,针对郑经的软肋分析多日,终于被他想出来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只是目前方案尚且没有完善,本就打算迟上几天再同康熙说,提前说了,他将成功概率往下调了两成。
半成品,降低两成概率。
却不知他的话在康熙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花,如果说太子猜出自己担忧之事,尚且有据可循,是太子天生聪慧。那么太子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腹内都有方案了,就让他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朝堂衮衮诸公可还没有方法呢。
太子居然说他有六成的把握,一瞬间,康熙觉得自己的脑子大概被狗吃了。
他没有怀疑胤礽说谎,更不会怀疑对方的能力,太子年龄虽然小,但是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至今,一桩桩一件件,为他解忧,为百姓造福,镶红旗更是成了八旗首富。
据说镶
红旗几乎家家每个月都能吃上五顿肉,人人都能吃上鸡蛋,新一代旗丁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八旗之首。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绝对会在八旗劲旅中占据绝对优势。
或许,帅才难得只能天授。
但是会有不少镶红旗的旗丁在营中靠着卓越的身体素质爬上各种小官的位置,在军中,定然会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
目前已经有几个旗主隐晦地和康熙提及此事了,其中挑唆他们父子关系的也有,只是他们忘记了,太子年幼,康熙怎么可能对一个孩子升起防备之心?
“……什么法子?”康熙问。
胤礽却卖起了关子,翘了翘鼻子:“保密!”
好吧!
康熙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问:“需要我怎么配合?总不能你一个人都给解决了?”
胤礽闻言,气势陡然一转,由傲娇的小奶猫转换成做错事的小狗狗,眨着眼睛期期艾艾:“非常之事必然要用非常之法,如果事成,阿玛不要责骂孩儿。”
说着,可怜兮兮拉扯康熙的寝衣袖子。
康熙不由好笑:“如果事情不成,就是我能责骂你了?”
他发现儿子话中的漏洞,故意问。
“那是当然,如果事情不成,说明我的计策是错误的,挨骂也是应该的。”胤礽理所当然地说道,“到时候儿子站得直直地挨骂。”
康熙大笑起来。
什么理论,站得直直地挨骂,一想起那么画面,他乐得眼泪都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