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燦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帶著農科院和爺爺一起穿了 第71節,帶著農科院和爺爺一起穿了,星海燦若,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秋之期已到,前線傳回訊息,魯一高與崔渠已經順利拿下湖州北部七個郡,二江南南部現場更是一路破竹,崔氏大軍和徐山的人對陣不久對方就慫了,火炮威力根本不是他那班子人敢硬抗的,至此整個江南已全入崔氏手中。

荀氏和齊彬這場拖了五六年的戰爭也終於要見到分曉,雖然齊彬還在閔州同荀氏大軍拼死抵抗,可所有人都已經預知到結果。

海風獵獵,衣衫飛揚,荀延站在甲板上看著不遠處起火的戰船還有更遠處岸上傳過來的震天動地的廝殺聲,他知道自己的先鋒部隊已經成功把齊彬的後路切斷了。

如果不是崔氏插手,三年前他就可以得到勝利,但這次任誰都沒辦法阻止了,他做好充分的準備才發動這全力一戰。

大部隊從湘州與越州雙面圍攻,讓齊彬節節敗退到閔州東部,他則帶著人從東路海岸進攻。

這一場決戰該結束了。

時知收到齊彬兵敗自刎的訊息是在半個月後,其實齊彬也不是沒有退路,他可以往江南逃,崔氏雖然成功佔據整個江南,但他還是可以跑來歸附。

將軍也曾勝乾坤,豈能甘為人下臣?

時知知道齊彬不會屈從別人,原著中荀延不是沒有招攬過他,但他還是選擇死戰到底。

唏噓完一代梟雄的結局,時知立刻吩咐下去:“江南的防禦工事再加強,荀氏不會止步閔州就滿足。”

如今東南與西南盡歸荀氏,攻下閔州這最後一塊拼圖,九州之地就都牢牢握在荀延手裡了。

沒了齊彬這個緩衝,崔氏與荀氏也即將直接對局。

時知此刻最理智的選擇就拉一方打一方,但她和鄭氏曾經的過往,讓聯鄭滅荀這件事,絕無可能有機會發生,那麼久只剩另一個選擇聯荀滅鄭。

可這個也只是理想狀態下的選擇,她想拉荀延就能拉嗎?萬一荀延覺得崔氏的威脅性更大,要先除去崔氏呢?

當然時知擔憂的事,也正是鄭濂與荀延擔憂的,一種微妙的平衡局面在他們之間形成,反而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時間又過去幾個月,湖州的徐山徹底被崔氏大軍解決,整個湖州嵌入崔氏的版圖。

三足鼎立的局面終於正式形成,三方都在小心翼翼對待這種詭異而又微妙的平衡。

這離大良滅國已經過去七年,所有人都知道新的王朝以後若無意外就要在崔、鄭、荀這三家產生。

只不過到底會是哪一家卻不好定論,很多想要選擇其一、謀個前程的人都在評估這三家的實力。

鄭氏底蘊深厚且獲得了最多世家的支援,其家族子弟也是能人輩出,劣勢是佔據的位置卻不如其他兩家優越。

荀氏用兵如神、驍勇善戰,身邊還有一幫能力卓越的文臣武將輔佐,佔據地盤最多,缺點是出身底蘊略遜其他兩家。

崔氏火炮威力強大彌補了軍事實力的不足,並且極其擅長經營,財力雄厚。但他家除了缺將才,子嗣也稀薄,領頭人是個女郎,內部穩定存在極大危機,讓很多人把崔氏刨除在外,畢竟乾坤豈能顛倒?

評估來評估去,鄭氏和荀氏的未來似乎更被人看好,雖然崔氏有良種、火炮這些優勢,可他家繼承權不穩定,領頭人還是未婚女郎這些問題讓很多人都看到崔氏背後的巨大危機。

在家天下繼承的成為主流政治思想的環境中,崔氏的繼承問題不解決,如今的一切繁華不過就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

時知自己當然也知道,她此刻是行走在刀尖之上,但她必須穩住,現在才是真正考驗降臨的時刻。

這段時間,荀氏、鄭氏都在招攬人才,崔氏自然也不會落後,可上門投靠的人寥寥無幾,哪怕崔氏擁有彙集天下大部分文運的江南。

可那些人寧可歸隱在野或者偷偷離開,也不願意投入崔氏門下,時知知道這裡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她這個人本身。

若是崔氏此刻當家人是個郎君,只怕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使她贏了冀州之戰,在江南各方勢力中運籌帷幄,可是在很多文儒眼裡,她只不過是個不安本分、用些奇淫技巧來“禍亂天下”的人。

這兩年崔氏佔據江南,很多人明面不敢說什麼,可背地裡哭這世道昏暗以致“陰陽顛倒”、“牝雞司晨”的大有人在,時知心裡門兒清。

時知身邊所有人都在為她鳴不平,甚至有幾個激進的都想去替她“殺雞儆猴”,但最終都被時知攔下,這也導致有人說時知過於心慈手軟。

時知清楚,那些人不是刻意針對她本人,而他們內心就認為女子當政是錯誤且不祥的,尤其是惠嘉長公主曾經的行為成為大良滅亡的直接導火索後,很多人對“陰陽顛倒為不祥”這個觀點越發根深蒂固,這一切是時代的侷限性造成的,不是靠抓人甚至殺人就能徹底解決的。

但事情也不是完全都往壞處發展,文人士大夫的確在排斥時知,可她在普通百姓中的威望卻一日高似一日,良種與棉紡織業帶來的好處為時知不斷積累著民心與威望。

當然這也有侷限性,老百姓如今只是把她當成一個“好東家”或者“女菩薩”,畢竟崔氏如今佔據這些地盤兒後並沒有在名分上有什麼變動。

可如果有一天身份轉變,這層“感激”其實也很脆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在這個愚昧的時代,很多人會把諸多自然現象事情歸咎為當政者不仁。

一場天災、一場疫病甚至一次天文現象都能歸在當政者身上,甚至只要有心人稍加操作那些“感激”很有可能瞬間變成“憤怒”。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話飽含真理。

時知早就明白以女子的身份當政,會承受的風險與指責更多。

一切根源還是在思想,外力只能鎮壓或者美化一時卻改變不了根本。

“書院改革的事開始著手安排吧。”

舊的東西排斥,那就親手培養出新的,時知從未有過退卻的想法,她這兩年一直在潛移默化改變江南各大書院的佈局,那些最頑固不化的大儒或者文人都在被慢慢剔除最上層的教育圈。

時知從不敢小看文人的話語權和攪弄輿論的力量,她雖然不能封住他們的嘴,但她養一出一批新嘴,當然這需要時間。

思想的改變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雷霆手段要用,但有時潤物細無聲更好。

很快桐州、江南、冀州、燕州、湖州各大書院就接到通知,崔氏硬性要求每個書院都要增加“格物學”,任課的人是崔氏派來的。

同時崔氏發了一紙公文,如今百廢待興,崔氏治下半年後將恢復“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部分官員任用。

甚至還進行了透題,這次考試偏重“實務”,取消詩詞歌賦內容考評所佔比重,治國策論將佔大頭,同時還開設“理科”小考,就是考數術、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是專門為“偏科”的學子準備。

公文一出立即引起轟動,從天下動亂初始,科舉考試已經斷了十餘年,所有讀書人都在盼望著這一天,而今終於看到希望了。

第114章 一更

貓耳山在這十五年一共前後培養出兩千多學員,除了前五期有時知親自培養,後面大多是老學員帶新學員學完基礎課程,然後選最優秀的再到時知身邊繼續學習。

他們都是精挑細選、悉心教匯出來的,無論是智商、心性或者忠誠度都是按照死士標準培養,當然時知培養他們不是為了當死士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嬌寵福寶

君萊